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21年我国正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会持续到本世纪中叶。对此,社会舆论普遍持悲观态度,认为老龄化会加大社会负担,影响技术创新,降低社会活力。我们认为老龄化虽然带来负面影响,但未来一段时期,把握好区域老龄化梯度差异、科技创新、认知转变所带来的三个窗口期,系统施策,重点支持“未富先老”地区,充分利用技术红利,合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能有效化解老龄化风险和挑战。

我国地区间老龄化存在梯度差异。2020年数据显示,除西藏外,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但老龄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超过我国老龄化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区、市),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有12个省(区、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4%)。地区老龄化的梯度差异为政策腾挪带来了窗口期。一方面,深度老龄化地区的探索为后来地区提供经验借鉴,如上海市在社区养老、安宁疗护等领域试点多年,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另一方面,地区老龄化的梯度差异为中央政府解决老龄化问题创造时间和空间窗口。当前,中央政府应分类施策,集中力量优先支持老龄问题最迫切最严重的地区。

当前,以年龄作为是否为老年人的评价标准,导致老年人力资源的浪费,研究表明2019年我国60—69岁年龄段的低龄老年人口约1.4亿,有接近32%的老年人力资源被闲置或浪费,尤其是城镇那些拥有丰富智力资源和阅历的老年人口有意愿继续工作,却缺乏机会就业。而大量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被视为照护服务对象和被供养者,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政策往往也需要兜底保障老年人,从社会文化上造成了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和年龄歧视,加剧社会对老龄化的恐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社会负担。对此,重构对老年人的认知,改变单纯以年龄划分老年期的标准,以健康作为衡量标准,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意识,建设全龄友好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把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地方结合具体实际制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和具体鼓励政策,健全老年人就业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掘老年人力资源,促进社会人口结构和谐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