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政府推行新政策时,各地的政务大厅里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很多时候等一上午也只能办理一两个业务。

长此以往,国家体制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基层服务人员的工作量,也让动不动就排队等待的老百姓一肚子苦水。百姓排队浪费时间,基层人员加班苦不堪言,那么“越减越负”的说法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中央向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下达了“减负通知”,旨在缓解基层人员负担和更好服务百姓,结果反而造成了群干关系的恶化,在中央大力推行减负政策的背景之下,各地区的基层为何还要继续给自己加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体制内传达指令存在偏差,“基层减负”变相成为负担性政策

小沈是刚刚入职地方检察院不久的一名基层人员,因为不想过天天加班的私企生活,所以在毕业后就通过不懈的努力,考进了正规的国家体制。在入职之前,小沈期待着自己朝九晚五的生活,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开始工作的第一周,她就过上了周末加班的生活,下午五点下班更是天方夜谭。只要上一级政府下达了新的政策,底层人员就要加班开会,补齐各种材料和文件。本来考在地方体制内是为了离家近好照顾年迈的父母,可是小沈却很久没有和父母一起度过周末了,基本每天她都能接到李主任发的加班通知,甚至加班都成为了常态。

直到新的“减负政策”下达,小沈看着手中文件上白纸黑字的“减负”两字,心中却丝毫没有喜悦,只是为这个周末继续加班的通知感到无力

为什么明明是写着“减负”的文件,真正到达地方政府手中就完全被曲解成了相反的意思呢?

我们可以来做个比喻,纵观中国现在运行的国家管理体制,庞大繁杂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中央好比树干,地方基层好比树枝末梢的无数片叶子,从树干到一片片渺小的树叶,中间隔着数不清的树枝

联想这个比喻,中央制定的政策和地方的执行效果之间有着巨大差距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除去人为因素,体制内各个层级之间信息的传递也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即使每两个层级间的偏差很小,但是中央和地方相隔的层级数量众多,最终偏差就被放大了数倍,就像“基层减负”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存在政策损耗的现象,原本中央制定好的减负政策在每一级传达时都“曲解”一点,那么最后到小沈这样的基层人员手中时,就变成了数不清的工作。而且小沈的上级领导李主任并不会给自己增加麻烦,只会将“基层减负”归类为普通工作,直接传达给下级。

可是,中央下达命令的最主要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其他工作,而并非推行“基层减负”这项工作本身。因此,在实施指令的一段时间过后,基层人员的实际工作量应该是呈现递减趋势的。只有“基层减负”产生了这样的政策效果,才可以证明工作人员的负担真的被减轻了。

然而,地方政府中像李主任这样的甩手掌柜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曲解”了中央减负政策的本意,彻底把中央的指令变成了迎合式的工作,只会把雪花似的文件丢给下一级。这样一来,政策标题都变成了嘴上说说的口号,“减负”自然也就变成了“加负”。

口头工作成为常态,“牌子”的多少成为评判功绩标准

“基层有多苦,基层的墙最清楚”,在乡政府工作了一年的小陈如是说。在小陈工作的政府大厅两侧分别修建了两座展示墙壁,上面挂满了乡政府的各种工作项目。而这些数不清的工作,就是小陈日常的一部分。

这些墙是领导做文章、拼功绩和升职加薪的空间。而挂上去的工作,很多都是在未完成的状态,甚至有一些搁置了半年之久。“基层减负”的文件,对于小陈来讲,不过是墙上又多了一块牌子。

小陈说,一个牌子就意味着一个事项,他们单位是乡政府分配到事项最多的单位,但是人手却每年都不够用。同时,领导们为了自己的政绩,不断地增加新的工作。因此,在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之下,分担到小陈头上的工作再次成倍增加。

基层减负的工作指令下达时,小陈正在为即将在乡镇推出的另一项工作加班。两项工作叠加的后果就是,他连着熬了三个夜班才将工作初步完成。而且“墙不够用”的荒唐现象时常出现,“领导动嘴,基层断腿”,地方领导们将任务顺利下达就万事大吉了,根本不会体谅小陈他们工作的艰辛。

而且,大部分挂在前排的工作都有内容陈旧、重复和无实质性作用的特点。小陈他们乡镇在推行了“能减则减”的政策之后,精简下墙的牌子就有四十六万块之多。还有一些挂牌事项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可是看到公告的群众却信以为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月之内小陈他们部门天天加班,可是接到的投诉信却是最多的。小陈不仅要接受领导的批评指责,而且还要承担来自群众的抱怨。长时间生活在这样毫无关爱的工作环境之中,小陈的内心也十分痛苦,中央的减负也成为了天方夜谭。

长此以往,不仅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会有所下降,干群关系也会遭到很大的损害。而没有落到实处的减负,再次变成了小陈他们熬夜写出的一份份材料和无数的会议。

“形式主义”作风上行下效,检查之际临时突击工作

领导人说过,“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在地方政府工作的小周深有体会。小周在基层工作了十年之后,去年刚刚被提拔为办公室的处长。在基层熬了十年的小周,清楚地知道基层工作的辛苦。

在最初拿到中央下达的“基层减负”政策之后,小周的内心是十分喜悦的。可是这份文件经过各级政府的层层加码之后,早就变成了一堆指令性的工作文件了

小周想要依靠自己的能力真正地为基层实现减负,但是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上级领导们选择用形式主义的方式解决问题,仅仅靠小周一人根本是杯水车薪。

最后,小周也只能选择“用会议贯彻会议精神,用文件传达上级文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甚至为了迎合中央的各类教育活动,小周他们部门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之余连写六十篇学习心得。

长此以往,事情一件都没有解决,基层人员的无用功却做了一大堆,“减负”也就成了妄想。而且,小周接到的一些工作指令很多都不是中央布置的主线任务,而是聚焦在很多额外的工作之中。

基层人员虽然工作很累,但是大部分都为领导的功绩做了奉献。等到上级巡视检查时,原本布置的任务都没有完成,就只能在检查之前将工作内容补齐。

最终就会形成一种怪圈,基层的负担被不断加重,给基层减负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很多工作人员开始向上级反映“文山会海”的现象。

当然中央也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向各级下达了“基层减负”的文件。可是“文件变砖头”,传到下级不断卡壳,基层工作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这就像是一个怪圈,问题越解决越多,工作量越减轻越重,人民群众怨声载道,基层人员苦不堪言。

其实,为基层减负并不需要大肆宣扬什么口号、标语,而是要找到止步不前的根源,简化基层人员的工作

对于小沈和小陈这样的基层人员来讲,往往没有办法决定自己工作量的多少,但是也要时常调整自己工作的心态,积极的向上级反映问题。争取减少重复无用的工作汇报和会议召开,让精力能够放在务实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于小周这样的领导层面来讲,才是真正能够修正价值观的落脚点。要不断加强其思想教育,树立起干部们正确的政绩观,将实事求是路线贯彻到底。明确杜绝“形式主义”工作作风的形成,强调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同时,领导们更要学会下达指令,关爱基层人员的工作状况。上级领导不能只做嘴上说说的理想家,而是要深入基层了解之后,再下达相关的指令。有些领导也不要发挥“工作狂”的角色,压榨基层人员的休息时间,毕竟基本没有人愿意天天加班。

但减负也不是降低标准,更不是为懒惰找借口,而是真正的办实事、谋发展。只有上级领导的决策变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才能让体制变成基层人员的保障和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