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鲜为人知的银川兴庆区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银川兴庆区历史,我是威叔!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银川兴庆区风情!

《大银川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人们都知道,就拿宁夏来说吧,一个人的读书阶段基本都是从幼儿园到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接着是根据自己的成绩进行职教分流,要么考上读高中,考不上读职高(也就是职业学校);跟着是大专三年(也有两年)或者大学本科四年;再往上就是看考研与否了,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等等。

其中,由于时代的发展,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成为几乎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辍学率非常的低了。换句话来说,那就是几乎所有宁夏人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

1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具体为公元1986年)开始的九年义务教育教育人们都很熟悉,但是之前的小学却是五年制,现在的很多银川人应该不熟悉了,也就只有老宁夏人才清楚,毕竟这批人最小的基本都快要到奔五的年龄了。

五年制小学的制度是从1951年开始实行,它是借鉴和延续于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威叔小时候上小学,记得大人都把上小学叫初小、高小,为什么要在“小”字前加上一个“初”和“高”作为前缀?这个问题困惑了威叔很久。

那在老一辈宁夏人的经历中,接受的小学教育是怎么样的?还有初小,高小的说法又是什么来的呢?

在题目中,威叔专门要加上“宁夏”二字,是因为威叔在写宁夏的历史,为了博关注吗?还是为了和全国的这类历史作区别,区分,才特意标明吗?还真不是,那是因为宁夏的教育发展过程在一个历史时期里,和全国是有所不同的,这说起来就话长了。

宁夏新式教育借鉴了甘肃的教育课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其实从公元1840年,列强用枪炮打开了清朝廷紧闭的国门开始,就让人明显感觉到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环境。

经过众多历史屈辱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领悟里,在有识之士的努力和推动之下,科举制度终于在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落下帷幕!

早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清政府就要求把各省各地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光绪二十九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各地更深入地推行书院改设小学堂的工作。

宁夏的书院改设小学堂时间基本和颁布时间同步,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知府赵维熙以考试(科举考试)既停,乃将试院修葺改为府中学堂。开启了宁夏新式教育的序幕。这个中学堂就是如今有名的银川一中的前身。

可是好景不长,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学堂毁于匪民。第二年,马福祥来到宁夏任镇守使,他对于教育很重视,在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以经费不给改办高等小学。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又省教育厅拨银三千两改省立第八师范学校,附设第五中学校。

3

按说宁夏最早响应书院改设小学堂的是满城维新书院。这个书院是专门为驻防宁夏的八旗兵子弟而设立的,是他们接受教育的肄业之所。那时候的满营还在老城的东北方向红花渠边,筹建于雍正年。

乾隆三年(公元1839年),宁夏大地震,满城毁于一旦,随后迁往城西十余里的地方,如今的新城就是由新满城发展而来。

光绪二十九年,在接到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之后,副都统志锐就把维新书院改为驻防满营两等小学校;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宁朔县县治移驻满城,知事钟文海改为宁朔县第一高等小学校。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宁夏的新式教育开始遍地开花,惠泽宁夏的人们。

4

马福祥推行新式教育的力度非常大,覆盖整个宁夏镇的各个县、堡。

因为在当时正是时代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很多人都还不适应,更不要说宁夏这个地处偏远之地的西北地区。社会风气打不开,很多当时的知识份子还沉在科举教育中没有转变过来,陈旧的思想依然还停留在过去,认为小学堂是“离经叛道”之举,在老科举的影响与压力下,新式的小学堂教育很难普及。

马福祥就任宁夏镇守使之后,下令所有学校均就地筹备,强行推广普及新式教育。因为他有着清醒的认识。“自前清道光咸丰以降,中外交涉日棘举。凡交通、法律、制造、测算及海陆军法,盈廷济济茫乎若迷。光绪季年始悟其学非所用,毅然改弦停科目设专科。书院学堂俱改学校其制。

一开始的时候,宁夏所属各地学校都叫高等小学校、国民学校。到了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奉令高等改为高级;国民改为初级。并且在他的努力下,宁夏的学校学业发达擅从来未有之奇。高级学校有三十五所,初级学校二百一十七所。他觉得有维持风化之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

奉令高等改为高级;国民改为初级是什么意思?它不是现在人们所认知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也就是初中和高中),而是把小学堂分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两种。

这其中又分为三种形式,在全国范围来说,一是将各州,县的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二是将城,乡的书院,义学则改为初等小学堂;三是在后来,很多人思想开化,不得不接受现实,社会认知程度加深后,有部分的私塾也改为初等小学堂。

“初级”和“高级”的区别是什么呢?说起来有点复杂,真是一匹布那么长,真写的话又是一篇,威叔在这里简单一点来说,实际上就是把小学分两个阶段,如小学教育共六年,头三年是初小,后三年为高小,简称为三三制。

这就是威叔小时候听到的“初小”和“高小”的由来了。

6

宁夏的教育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好。自公元1912年马福祥就任宁夏镇守使以来,地方局势的相对稳定,在教育方面也舍得投入,改制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在马福祥的推行下,县级行政单位统一在中学堂下附设“初小”和“高小”,就和现在银川城里的那些私立学校一样,来个一贯制,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下辖的行政单位只有堡(包括村、屯),堡中全部是“初小”。后来有条件堡还增设“高小”。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解决办学经费,办学经费、教职工薪酬、学校开支等都是省教育厅、马福祥个人、地方学田等负责解决(下篇文章讲),总之一句话,学校的一应开支都不需要学生交。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义务教育!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能这样做,那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当然了,不管这个教育纲领实施到位如何,各种执行过程力度如何,总的来说,有这个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的意识,有这个制度方向了。

7

更重要的是,马福祥在宁夏的教育中,推动了民族教育!众所周知,他是hui族人。他除了大力推行教育,还创办了蒙回师范学校,学校里有蒙文课;在各地的民族聚集区,设立qing真小学。

其中县属qing 真初级小学校就有五所。下属其他县都设有清真高级小学校。比如说纳家户qing真高级小学校,民国八年成立。当时有教室三座,寝室、休息室数十间、操场一处,还另外附设初级小学校。这些学校都有马福祥的捐款,基本在二百五串钱至几百元钱之间。

这些民族教育都有力推动了民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这是值得肯定的。

8

当时,由于人口占比小,接受教育的学龄学生也不算多,但是,这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人,在后来为宁夏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上都做出了贡献。

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文化水平也跟着提高,素质多少都能提高了,自然很多方面就提上去了,比如懂知识的人有了,工业生产所需的技工有了,军队的有知识的兵员有了。那就带动很多行业,职业发展了。

可惜的是,随着马福祥自宁夏到绥远赴任,后来马鸿逵上位,这一切都没有很好执行下去。宁夏新式教育开始暗淡。几经波折,直至新时代到来,宁夏教育才重新开始新的篇章,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些又是另一个篇章了。

但是可以说,在清末民初的那个时期,宁夏能作出义务教育的举措,推行民族教育前行,还是很不错的。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威叔《宁夏清朝那点事》系列文章5!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威叔,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