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在波云诡谲的历史风云中,总有无数的英雄烈士舍生忘死,为了身后的万家灯火奋勇杀敌。

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都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筑起钢铁长城,为人民遮风挡雨。

他们中,有些人看到了这繁荣盛世,但更多的人却已长眠地下。

王发坤,便是一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他牺牲时年仅33岁,正值壮年,家中尚有两个年幼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烈士遗孀,王发坤的妻子李金花,在那个通信闭塞的年代,用了11年偿还丈夫留下的债务,又用了大半辈子寻找他的墓地。

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下,她终于找到丈夫的墓地。为了与丈夫团聚,她更是顶着满头白发,拿着贷款来的2000元现金,跋涉千里。

一人为国,上阵杀敌只留青山埋忠骨。一人为家,终身未嫁寻夫千里为团圆。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位传奇女性与护国英雄的爱情故事吧。

相识相恋

1946年9月,王发坤出生于贵州省一个偏远的村庄。

作为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从小便被父母教育要保卫祖国。只要祖国强大,就没人能够欺负国人,家里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对于经历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父母而言,和平永远是最宝贵的。

王发坤,与当时的同龄人一样,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保卫祖国,保护家人。

时间一晃而过到了1968年,22岁的王发坤,决定参军入伍。

至于参军的理由,除了儿时父母的教育,他也从报纸上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的坎坷。

做出这一决定后,他向自己的爱人李金花,说出了内心想法。

李金花是他的青梅竹马,俩人一起长大,王发坤年长六岁,李金花便以哥相称。李金花当即便表示:

“发坤哥,你放心去吧,我等你回来。”

临出发前,因两人的心意相同,在双方父母的同意下,这门婚事被定下来。

至于结婚的日子,王坤发在自家门口种下一棵梨花树,他告诉爱人李金花,想他的时候就看看梨花树,等梨花树成才后,他们便结婚。

两人的爱情,变成思念,等待与期盼。李金花完成着自己的任务,照顾好双方的父母与家庭,王发坤在军队中也努力地提升着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梨花树随着时间的推移开花结果,不论风吹雨打,不论酷暑寒冬,它都努力地生长着,日渐茁壮。

王发坤在军队中,积极完成着各种任务,除了保卫祖国的大目标外,他心中还有光宗耀祖,风风光光地回去与爱人成婚的小心思。

他的努力与刻苦得到了回报,短短几年,他便从一名士兵逐步成长为机炮连的副连长。

1974年,王发坤请假回到家乡,那棵梨花树终于见证了这份感情的开花结果。两人在树下完成婚礼,得到家人与部队的祝福。

但自古军人多离别,在婚假结束后,王发坤再次回到部队,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着。

那是中国少有的一段和平时期,因为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的国际形势有了极大的好转。

当时的军队,只有日常训练与边疆巡视等日常工作,王发坤也是在这一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

李金花与很多军人家属一样,因为丈夫在军队工作,家里的一切都由她照顾,王发坤有了假也会回家看看。

作为一个军人家庭,妻子与丈夫,孩子与父亲的距离,永远是那么远。

很多军人的子女三四岁了,还不认识自己的爸爸,这种现象便是那个时期普遍发生的。

在那个交通与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先辈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国家,保护着身后的万家灯火。

后来,王发坤与李金花有了两个孩子,聚少离多,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王发坤每次回家就是最好的喜讯。

1979年,王发坤接到部队通知,安排他进行转业。而转业的地点就在他老家,相关事宜也由当地政府安排好了。

有召必回

这件事让王发坤既高兴又忧伤,他转业后就能与家人一起开开心心过日子,这当然值得高兴。

至于忧伤,作为一个在军队服役多年的老兵来说,离开部队确实是一件伤心事。

当时的中国处于和平状态,中越边境问题也有所缓解,国内进行军队精简。这便是百万大裁军的前期试点,因为规模不大,很多的官员与士兵,就在当地安排了转业。

即便心中不舍,但作为党员一名军人,必须要服从组织安排。

在接到转业通知后,王发坤便开始准备以后的生活。为了转业后能更好地与家人生活,王发坤向自己的朋友,借了2000元钱回家一趟。

在看到自家房子破败不堪后,他决定用这些钱,先修一修房子。

他的两个孩子很开心,他们的父亲总算是回来了,以后还能一起生活。

可就在王发坤为转业后的生活做准备时,部队来电话了,只有一个内容:立即归队!

接到电话后,王发坤立马收拾了物品,当天就踏上返回部队的路。

回到部队,领导会见了王发坤。对于他转业的事情,领导表示转业的时间,需要再缓一缓,部队即将开赴战场,缺少基层指挥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召必回!”

这是王发坤的回答,领导很高兴,让王发坤做好准备,部队随时开进,而他参与的战斗正是对越自卫反击战。

中越边境问题,由来已久。但因在1979年,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与越南的谈判上,越南进行了退让。

但这是越南发动侵略战争的信号,很快,中越边境的战火便燃烧起来了。

中国从云南与广西进行双线作战,战场东线指挥便是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将军;西线指挥是杨得志上将,也是西北军区的领导人。

在双线夹击之下,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但这次战斗的伤亡也不小,毕竟越南军队有着地理的优势,而且还有苏联在背后暗送资源。

在这样的情况下,战术穿插自然是损失最少、战果最大的战法。

王发坤所在队伍接到的任务,就是作为一支奇兵,穿插到指定位置,配合大部队给越南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但不幸的是,王发坤部队出发后, 在一座桥上遇到了越南军队的伏击,在与越军一轮炮火后,队伍损伤惨重。

王发坤的部队是一个机炮部队,除了一些轻机枪能够对敌还击,其余的装备需要组装才能使用。

因此,缺乏机动火力,敌方又是炮火覆盖,场面不难想象,王发坤也在这次轰炸中受了重伤。

随后,二轮炮火袭来,剩余战士纷纷躲到桥下,王发坤也准备下桥躲避,就在这时,他看到一个新兵被吓得失去行动能力,傻愣愣的站在原地。

关键时刻,王发坤将这名新兵推到桥下,自己却没能躲过炮火,牺牲在保家卫国的路上,年仅33岁。

战斗结束后,组织上对王发坤的行为进行表彰,追授他二等功,认定为烈士。

为了将王发坤牺牲的消息,通知给他的家人,部队派出了一名战士,带着消息与给予的800元抚恤金,前往王发坤的老家。

李金花还在家中,等待着丈夫归来的好消息,等待着全家人在翻新的房子里欢聚一堂,但最终她等来的,只有一份烈士证书和一个装有800块钱的信封。

在这位战士将东西交到她手中时,李金花顿感身体一轻,头晕目眩,仿佛下一刻就要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李金花人仍呆呆地看着手中的烈士证书,清醒过后才将它死死抱在怀中,嚎啕大哭起来。

哭着哭着,李金花止住了泪水,她看着门口的梨花树,明明是夏天,但枝丫上的叶子日渐稀疏,她的丈夫再也回不来了。

为夫还贷

王发坤的牺牲,让身为妻子的李金花,受到沉重的打击。

但看着还在牙牙学语的两个孩子,李金花却下定决心,要将他们抚养成人。

身为人父,铁汉柔情;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一段时间后,部队将王发坤的遗物送了过来。在丈夫的遗物中,李金花发现了一份遗嘱。

在遗嘱中,王发坤希望妻子能够放弃对自己的思念,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

同时,他也特别强调了,自己曾借来2000元钱,嘱咐李金花一定要还上,不能因为自己的离世,就导致朋友受到损失。

王发坤虽然从军多年,没有在家中照顾妻儿,但他的工资依旧是这个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

英雄故去,家中除了一间刚刚修缮过的土房,和山上两亩土地外,再没了其他资产。

两个孩子的学业,与全家人的温饱比起来,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发坤在部队的工资,也仅仅维持着全家的温饱而已,不然修缮土房为何还要借钱。

后来最苦的是李金花,她一个人既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老人。除了家庭琐事,她还需要下地劳作,以赚取财务还债。

是的,李金花在看完丈夫的遗嘱后,就将部队所发的800块钱拿去还债,并坚持每年给借过钱的人家送钱。

邻居们曾纷纷劝说李金花改嫁,还保证男方能够接纳烈士子女。可李金花谢绝了邻居们的好意,随后便开启了长达11年的还债之路。

这条路并不好走,作为一个农民家庭,全家只有李金花一个女性能够劳作。年迈的公婆与父母,都需要她来照顾,已不能下地。

一个种粮全家吃,这样的日子自然拮据得很,所谓结余也是李金花从自己的口粮里省出来的。

身为母亲,她总要想尽办法,吃草皮、挖野菜,不让自己的两个孩子饿肚子。

这样的日子,随着孩子们的年纪增长,有所缓解,但李金花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文化知识,走出贫困的境况。

但自家的情况连温饱都是问题,上学实在是一件过于奢侈的事情。两个孩子也十分懂事,他们放弃了学习的机会,帮母亲撑起这个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也逐渐长大,开始成为家里干活的主力。

劳动力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有所好转,但常年的超负荷工作,还是让李金花的身体受到了损伤。

家里没有多余的钱看病,李金花便在家用药物支撑着自己的身体,但她已没办法继续田间的劳作了。

尽管如此,李金花还是将每年将自己攒下的钱,一点一点的还给了债主。

经过11年的努力,李金花终于将丈夫生前所欠下的债务还清了,岁月也悄悄爬上了她的眼角,再不似当年梨花树下的窈窕少女。

还完钱的那一刻,李金花很激动,她的丈夫终于可以安心的离开了。

但丈夫留在世上的痕迹,又消失了一些,这让李金花的心中再次泛起涟漪,她想去看一看丈夫。

但这谈何容易,不说王发坤已牺牲多年,就连当年与他一起参与那场战争的人,又有几人在世。

但李金花不愿放弃,她在丈夫的遗物中,找到了军功章,那丈她的夫肯定是葬在了某个烈士陵园中。

随后,她便让自己的儿子,在老家的几个烈士陵园中,寻找王发坤的墓地。

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李金花的儿子,联系到王发坤生前部队的老营长。

这位为国家奋战一生的老人,得知王发坤的妻子在寻找他的墓地时,还很是惆怅了一番。

2007年,李金花得知,她的丈夫葬在云南屏边烈士陵园。

夫妻“团圆”,红色传承

得到这消息后,李金花立马就决定前往云南,祭拜丈夫。

没想到,第一个拦在她面前的不是那千里的路途,而是囊中羞涩,她没有足够的钱去到那么远的地方。

为了筹措路费,李金花咬牙去了农村信用社,希望信用社能够借贷给她。

但信用社看她没有偿还能力,家中也是十分困苦,借贷一事自然被直接拒绝。原因是她没有偿还能力。

最后,是由李金花的大儿子去借贷的,只借了2000元。这笔钱作为前往云南的路费并不宽裕,但这给了李金花希望。

经过长途跋涉,在这年的清明节,母子三人终于来到云南屏边县的烈士陵园,来到王发坤的墓前。

看到丈夫的名字,李金花心中百味杂陈。

28年的风风雨雨,28年的艰难困苦,没有压垮这个刚强的女人,但看到丈夫墓地的时候,她却再也忍不住了。

她在丈夫墓前大哭了起来,哭的撕心裂肺,哭的瘫倒不起。28年的苦楚与辛酸,在这一刻终于得到宣泄。

她在丈夫墓前,哭诉着生活的艰辛,诉说着自己的困境,就是没有埋怨丈夫没有履行回家过好日子的承诺。

两个儿子也在父亲的墓前安慰着她,听着母亲的哭诉,儿子们慢慢的也抹了抹湿润的眼角。

在李金花止哭后,她在丈夫的墓前献了一束鲜花,烧了些纸钱,随后说道:

“你完成了保护国家的任务,我也完成了照顾小家的任务,我来向你交任务了。”

寥寥数语,道出了军人家庭的无奈。

作为一名军人,他们完成了保家卫国的天职。可同样作为一个丈夫,他们却没办法完成照顾家庭、教育子女的责任。

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便是这些守护万家灯火之人,对自己的亲人难以言表的无奈与愧疚。

这件事最终被爱心人士发现,媒体也争相报道了此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英雄为了守护身后之人,牺牲了自己,那英雄的家人,又该由谁来守护?

社会许多爱心人士,纷纷发起了捐款捐物活动,这些爱心如李金花门外那棵梨花树上盛开的花瓣一般,纷至沓来。

在社会各界与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李金花家老旧的房子进行了翻盖,两层小洋楼拔地而起。

小楼建成之日,朴实的李金花,对着周围的人连连表达着感谢,不停的说着:

“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孩子娶媳妇有着落了。”

后来,由于李金花年事已高,不能经常去云南为丈夫扫墓。云南军区便在李金花家山后的树林中,修建了一座烈士纪念碑,用来纪念王发坤烈士。

在政府的帮助下,李金花的孙子也能在明亮的教室中,读书学习。

受到自己爷爷的影响,王发坤的孙子长大后,也选择参军入伍。

看到自己的孙子拿上钢枪,替自己的丈夫继续保家卫国的任务,李金花心中一阵欣慰:

“我的丈夫是为国牺牲的,不丢人,没有国家又怎么有小家呢?”

结语

如今的中国繁荣安定,每一个家庭都在祖国的保护下,平凡的生活着。

很多人感慨,我们生在了一个和平的时代,战争是我们父辈或祖辈发生的。但结果真的如此吗?

时至今日,中东地区依旧动荡,欧洲战火已经重燃。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生活在英雄背后的我们,无法感受到战火的残酷,但我们也不能忘记了,那些曾经为国牺牲的人们。

没有先辈们浴血奋战,拼死冲杀将美军挡在三八线以外;没有对印反击战的横扫千军,剑指印度国都。

没有珍宝岛战役不屈不挠,奋力反击;没有对越反击战的一月破三军,如今的安定生活,只能是黄粱一梦罢了。

王发坤是英雄的一员,他为祖国做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若是他当时选择回乡转业,他可能也与普通人一样,过着幸福平淡的生活。但他选择了为国杀敌,保家卫国,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后辈,自己直面死亡。

作为遗孀的李金花,没有再嫁默默撑起了这个家,她没有什么文化,为了还清欠款,甚至要辛苦劳作11年。

为了能再见到自己的丈夫,她苦苦寻找多年,靠贷款才能再次走近丈夫。

但这,才是这份感情最为真挚的地方,这才是军人家庭背后的真实写照。

两人曾经在家门口种下的梨花树,如今已再次播种,不知待下一次的开花结果时,李金花是否能等到她的孙儿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