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家的孩子读博士遇到的尴尬是一般人理解不了的

浙大送外卖博士唯一的错就是出太贫寒,玩崩了,仅此而已

\丁彦皓-可信财商、珂芯资产

最近有个浙大在读博士送水的短视频,各方争议不断,总是以对错与道德来评论,将导师和学生处于对立面,其实都是外行瞎掰掰,没说到点上。

读博士是个非常辛苦的事,多年投入,但肄业是常态,尤其理工科。

其实,博士读到最后是勤奋、天赋和家庭背景的综合对比,仅凭一方很难胜出。

一般博士生都25岁以上,年龄大、父母年迈,学校的津贴非常有限,科研压力又大,最终会让一个人崩溃。

2007年,复旦有个名为李开学的博士过劳猝死在宿舍,后经调查,就是因为40多岁,即将到期,拿不到学位,又长期营养不良,压力大,长期熬夜,最终猝死。

我们读博士时,当时每年国家只补助16000块钱,那点钱根本无法维系基本的生计。

我记得我有个同学常年一条西裤和一双没后跟的拖鞋,这哥们的导师更苛刻,一般是6年才能毕业,后面3年连这16000的补助都没有了,几乎在绝望中度过。

对一个一生都没离开过学校的在读博士而言,根本没有赚钱能力,尤其在遇到一个老学究导师,将学生生计无法维系时,在外面赚点钱列为不道德与不可救药,故意打压,刻意延期毕业,几乎这个学生就陷入绝境。

一旦一个成年人的生计都难以维系,尤其很多博士还拖家带口,老婆、孩子、老人都是要钱的,而自己又拿不出一分钱时,几乎最后就没有任何尊严可谈。

学校是由一群终生都没离开过学校的人组成,这类人的逻辑思维与价值观相对社会人更理想与天真,不务实。

导师只想让学生出成果,掌握着学生毕业的决定权,但是学生是个成年人,很多问题必须面对,诸如父母的身体、孩子的学习,甚至自己的生计,必须同时兼顾。

国家一直在博士扩招,但是没有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误以为在读博士就是个学生,但事实在读博士是个成年人,必须面对成年人所面对的一切,尤其是钱。

在我们读博士时,其实遇到的很多问题就是几万块钱的事,但事实就是没有,极其尴尬。

其实,真正能够把学术做到极致的人首先要确保其基本生计,无后顾之忧,一旦孩子读书、父母生病、自己的生计都难以维系时,学术就啥都不是了

所有生计都难以维系的博士都期望早点毕业,以缓解生存危机,但是越是面临生存危机的学生,更会惹导师讨厌,更难毕业,最后陷入死循环。

贫穷能够让一个人毫无底线,这是很多现代人理解不了的

真正要想把博士读好,这类人首先是真心喜欢做科研,其次家庭条件要相对殷实,几年不赚钱,依然一切如故,风平浪静,不差钱。

否则会极其尴尬。

我从不相信金字塔是在皮鞭下建成的,学术更应如此,一个人只有在毫无生计压力,心态放松的时候才能够注意力集中,出科研成果。

让一个连自身生计都难以维系,又面临父母、孩子以及各种资金压力的人集中精力做学术,绝对是幻想。

靠送快递赚点钱不丢人,网上有很多人人肉浙大这哥们,觉得一直不专心做科研,创过业,学术一般,但又说这哥们是浙大本科直博。

其实,从能力和意愿上讲,浙大这哥们读博士没任何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贫穷,长期贫穷让其必须分出极大的精力去赚点钱,自然最后就会引起导师的反感、学术能力下滑,延期毕业等更尴尬的恶性循环

我读博士之前读了我一个大学老师的博士毕业论文致谢,其中有一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即“读博五年,最让我尴尬不是学术的压力,而是物质的匮乏”,我这个老师绝对德高望重,现在和我关系依然超好。

让这样一个人多年后还提起当年贫穷时感到尴尬,可见当时有多狼狈。

后来我读博士时,其实状况更糟糕,貌似我这一生的状况都是一直糟糕到极致的,哈哈。

当时如果我不赚点钱,我根本活不下去,这点在我的考博士之前就已经想的很清楚。

2011年7月2日,我来上海,就1200块钱,买了几个脸盆和一床被子,当天晚上就没钱了,那天晚上我想的根本不是未来三年如何好好读书,而是全身心搞钱,否则就要面临死亡,就这么现实。

其实,当时在我看来那点尴尬绝对是个好事,既然如此尴尬,就只能硬上,最后说不定还真能趟出一条道来。

事实最后我确实混的不错,读博那三年,不但拿到了国家优秀博士生的荣誉,按期毕业,而且还买了套小房子和一辆国产车。

后来就是凭借这套房子和这辆车忽悠到现在的老婆,直到现在我老婆都觉得我当时把她给骗了。

但当时我那种结局在国内可能只有我一人,鲜有第二人,根本不值得借鉴。

现在再想想,当时我很多同学过的非常尴尬,有个同学读博士时老婆怀孕了,好在他老婆当时有份工作,才顺利把孩子生下来,否则后来肯定是以惨剧收场,这让人一生都没法自我谅解。

另外,我当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赚钱,尽快毕业,恋战就是破产。

我有个同学傻不拉几的,跑到美国去做访问学者,天天发朋友圈,打沙滩排球。但是,这哥们最后读了五年,后面没收入的那两年活的异常尴尬。

而我在他延期毕业的两年中做了很多事,尤其非常清晰的知道了我未来要做什么。

让一个30岁的人还和根本没钱的苍老父母要钱,绝对是挑战人性,尤其对读了很多书,又一生没离开过学校的在读博士更难。

中国社会正在阶层固化,这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一直认为我是中国最后一届西北农村博士,在我之后再混到博士的概率越来越低,难度越来越大。

我当时就没想过出国,一方面英语口语实在是太烂,烂到没底了,另一方面就是没钱。

其实,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在西北农村待的时间太长了,底子没打好,后来也不想出国,自然也没刻意提升。

就是一门外语,如果真想出国,花点时间补补,很快就赶上去了,这点我还是很清楚的。

以致到现在这都是我思维架构的最大缺陷,没有在欧美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担心看问题不够客观与理性。

当时我很清楚,出国肯定是不可能的,尤其我当时读书时就有房贷和车贷,甚至还有业务在开展,每天多少能赚点钱。

既然出不去,就把国内做到极致,深读历史,把中国搞透了,糊里糊涂地读了十几年的中国历史,也算是个补偿吧。

立场不同,考虑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其实,浙大送外卖博士根本没错,唯一的错就是出太贫寒,玩崩了,仅此而已。

如果遇到一个善解人意的导师,高抬贵手,差不多就放了,这是条活路。

如果遇到一个脑子不拐弯的导师,一把掐到死,那就尴尬到极致了,甚至最后会留下一生的遗憾。

没钱就是没钱,但是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

我现在给我身边刚刚起步的朋友建议,无论如何给父母买一份保险,以防突然出现变故,拿不出钱,那就终生遗憾了。

现在我作为父亲,每天我都在陪孩子和搞钱之间找平衡,贫穷是一种内耗,不是促进。

事实自古很多做了点事的历史人物都来自于家底殷实,且读书的家庭,战略正确,又无后顾之忧的现实能够让其集中精力做更有价值的事。

我小时候在农村最让我煎熬的就是要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做农活,但当时也改变不了现实,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逃离,将时间损失降到最低。

另外,在农村做农活的那几年,就相当于运动了,事实当时白天干活,晚上学习的效果就是不错。

所以,我们还是要理解理解送外卖这哥们,但凡有出路,何至于沦落至此,事实这件事会让其一生都不舒服,是段不愉快的经历。

其实,这件事浙大应该管管,确认一下,如果差不多就放走算了,毕竟学术是一生的事,不在这一刻,这可能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信财商-所有评论都要对投资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丁彦皓 博士、博士后,专注资本市场,聚焦权益投资、资本运作、大宗期货、期权以及宏观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与投资,关注国际关系、历史、哲学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