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金错刀频道

人间烟火气,最是秋收时。

今天是2022年的秋分,也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虽然这是个独属于农民的节日,但每年都能掀起一场全民狂欢。

早在两天前,央广网报道的“全国秋粮收获超1.7亿亩”新闻就登上热搜,网友直呼“没辜负袁隆平爷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各地也开始了花样庆丰收,黑龙江黑河举办了运粮食趣味赛。山西运河的领导,直接进直播间在线销售。

在丰收季,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也掀起了一波热卖潮,京东农特产购物节上,展示了超12万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像宿迁霸王蟹、修文猕猴桃等,给农业大国狠狠长脸。

线下销售如火如荼,线上各大平台的直播间,也开始疯狂大促,汉南的甜玉米,每天卖出400万。

可见,今年不仅是国货消费崛起之年,也是品质农货爆发之年。

让黄渤害怕的大闸蟹

如何给农民挣面子?

中国的农民群体有多庞大?

目前,中国的乡村人口仍超过5.6亿人, 这也就意味着, 每5个中国人当中,就有2人生活在农村。

如果你对中国农民的印象, 还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 那就错了。 他们的生活也发生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从最近刷屏的《挣个面子》微电影中就可见一斑。

片中黄渤以主播的身份,跑到宿迁为大闸蟹代言。当影帝黄渤,遇上宿迁霸王蟹,一场关于“面子”的好戏就此上演。

出生在为西楚霸王项羽故乡的霸王蟹,一开始非常豪横,一点不给黄渤面子,从黄渤贴满创可贴的手,可见螃蟹有多猛。

影片开场,黄渤拿着一只螃蟹,讲起了《面子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说过去的苹果甜,过去的螃蟹鲜,那新一代农民的面子在哪里?

用黄渤的话来说,新农人靠技术、靠大数据吃饭,比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更有面子。

高学历职业化农民,手里握着先进的养殖技术,比过去扛着锄头渔网有面子。

用新技术新标准养饲养,一辈子要吃掉2斤鲜鱼的霸王蟹,比小时候的螃蟹更有面子。

高科技物流,让螃蟹捞出来直达北上广深,渝蓉杭武,端上餐桌像刚捞出来一样新鲜,比小时候更有面子。

影片中的几个面子,不仅仅代表了宿迁渔民的面子,更是中国很多地方农户的面子。

新生代的新农人,早去除了土味,不能再和“穷”、“土”划等号。

中国的农产品,也不再是过去的土特产,在经过科学养殖,地区规模化生产之后,以区域为特色,早就可以成为地区名片,成为家乡的品牌。

像宿迁的霸王蟹,早在去年就被搬上了春晚的餐桌,成了能和阳澄湖大闸蟹PK的品牌。

这种区域农产品的品牌意识,不仅仅是新生代农民的面子,也是中国农民的面子。

过去,很多消费者想买品质农产品,第一选择都是进口品牌,像日本晴王的葡萄,能卖到1千元一串,而中国云南的晴王葡萄,却少有人知。

外国的奇异果,动辄几十元一个,而中国贵州修文县的猕猴桃,“7分甜3分酸”钻石级口感,甚至可以碾压澳洲奇异果。

和宿迁霸王蟹一样,中国农产品要想给农民争面子,打出品牌名声,是一条必走之路。

酒香也怕巷子深,新农人还需拼一把

现阶段,我国并不缺优质农产品,但“酒香也怕巷子深”。

农产品要从土特产,进化为品牌甚至地区名片,还需要再拼一把,拼什么?

1.拼平台

地标特色农产品与互联网总有些距离,这种距离,不仅指的是线上渠道,更是与新消费的距离。

距离的缩短,还需要电商平台主动拉近,带来更多想象。

就拿京东来说,为了拉动地标特色农产品迅速出圈,联合了2000多个产业带,在“农特产购物节”中,设置了地标农产品专区,涵盖各地方最具代表性、口味最地道的农产品。

包括五常大米、宁夏盐池滩羊、宁德大黄鱼等产品,并通过爆款打造、销售专场等方式赋能。

平台赋能下,山东烟台的陈家村,种了5000亩苹果地,单亩高品质苹果产量7000-8000斤,全村年收入提升到1500万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东成了地标特色农产品,做品牌和销量强势增长的新高地。

2.拼供应链

流通环节存在的巨大弊端,是成为乡村振兴必须直面的核心难题。

“最初一公里”打不通、信息滞后、流通成本高,这三大中国农产品之痛,不仅加大了农产品的损耗率,更让大部分利润流入了其它环节。

一整套“内耗”游戏下来,利润摊薄,老乡们到手的收益不仅少得可怜,而成本的层层叠加,也让城市消费者花费高企,无疑是一场“多输”的游戏。

因此,供应链则成为了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关键问题。

京东的供应链优势,破解农产品上行流通环节的问题,可谓得天独厚。

去年9月,京东在原有的物流基础上,在陕西武功建立了西北最大的智能供应链中心,采购、冷藏、加工、分装、配送一条龙服务。

新疆阿克苏香梨从原产地到达上海市民的家中,只需要2-3天。

“京东农特产购物节”期间,凭借京东扎实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京东到家、小时购将发挥“货网”的优势,全国超15万家线下实体门店,可以给全国1700多个县区市的消费者提供农特产品“小时达”配送服务。

通过更高效的供应链,京东成了新农潮趋势中,沟通品牌和消费者的桥梁,像宿迁的霸王蟹,去年双11直接成为爆款。

京东的购物节里,藏着中国农业的未来

随着三农政策的推进,对于线上助农江湖来说,这个赛道从不缺玩家。

从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助农;到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间助农;央视新闻朱广权与李佳琦合作公益直播,累计观看次数达1.22亿,为湖北带货4014万元;还有越来越多的村长、县长走进直播间,变身主播,吆喝起当地的土特产。

很多都是电商行业叫得上名、排得上号的巨头,那京东为什么要做地标特色农产品呢?

因为我国的助农故事,已经发展到了第三阶段。

想致富,先修路,国家帮助农民的产品走出大山的阶段,是助农1.0时代,早在十几年前已经完成。

电商+直播入局,通过线上销售,平台补贴为农产品打开销路,促进销量,是助农2.0时代,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阶段。

到了新阶段,民众开始关注农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产地品牌,但他们的目光还是会投向进口品牌。

因此,除了打通销路,提升附加值亦是关键,把中国优质的农产品,推向大家的餐桌,正是助农3.0时代,平台需要做的。

从卖品质电子产品到卖品质农产品,对京东平台本身来说,与其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倒不如说是过去成功的极致复制。

品质的把控,一直是京东的护城河,过去这些年,无论是京东的选品还是服务,让用户更好地享受了品质购物的过程。

在这种逻辑之下,京东正努力把过去电子产品上的成熟打法——也就是深入生产、流通环节的供应链优势,复制到地标特色农产品领域。

在这点上,京东和众多地标特色产地,开展全链路合作新模式,推动品牌在生产、技术、数据和管理等层面,实现数字化升级。

京东物流亚洲一号乌鲁木齐智能产业园

比如在黑龙江五常,京东超市建立起大米溯源防伪体系,消费者扫码就能追踪溯源,保障品质,也提升了五常大米的品牌价值。

去年的双十一期间,带有官方溯源防伪标识的五常大米,在京东商城销售量同比增长249.85%,销售突破10亿元,所占市场份额提升500%,农户收入同比提升200%。

五常政府广场上,防伪溯源标识和二维码 (图源南方周末记者 杨凯奇/图)

“霸王蟹”已成为宿迁的“第四张名片”,去年京东双十一期间销量同比增长600倍;宁德大黄鱼、盐池滩羊在入驻京东后,市场份额分别提升了500%、200%。

当然,真正的新农潮不应该只停留在销量上,而要真正能渗透到中国农业的产业链中,让中国农民和消费者产生共鸣。

各大电商平台,利用自己的优势,助力众多地方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这体现的是助力乡村经济的企业态度。

结语:

乡村振兴,重要的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如果说过去几年是助农的成长期,如今就是助农的成熟期,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强强联合。

未来,中国需要更多电商的生态,将地标性农产品的品牌、产品、场景和C端资源快速串联起来,这会带来更大的爆发力。

新农潮的发展,是产业自信的表现,传统农产品融入潮流,藏着中国农业科技从产品到品牌的未来。

不负洒下种子的人,也不负拿起筷子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篇作者 | 云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