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有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民族的脊梁”呢?一个真正胸怀国家心为天下的贤者,不会仅仅只在乎一己得失,他更关注国家的兴衰而非一人之得。

有这样的一个人,他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满怀热忱,一腔奋勇勇敢斗争,只为国家强盛;有这样一个人,他曾有言“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勇敢的革命者踽踽独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自己的血和泪换来新中国美好的明天。

他就是“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的宋教仁先生。

先生之行,天下知之

那是一个多么残酷的年代,多少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主,为了自由,为了中华民族的曙光而前赴后继,英勇献身;有多少青年崭露头角?在政治场上施展所学本领,宋教仁先生正是其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有人会觉得宋教仁先生是沽名钓誉之徒,是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投资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宋教仁先生对中国革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假如他不死,可能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国家元首。

光绪八年,也就是1882年,湖南常德市桃源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平平无奇的一年中,将会诞生一个日后留名中国史的风云人物。刚出生的男孩与别的孩童相比并无特异之处,按部就班的在光绪14年,也就是六岁的时候进入私塾读书。

十一年后,也就是光绪二十五年的时候,他凭着优异成绩升入了桃源漳江书院。光绪29年,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决定了他的人生路程。在前一年他考入了武昌普通中学堂,而今年则是他入学之年,他被一个革命团体在武昌花园山的聚会所吸引,醉心时政、胸怀抱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

从光绪29年到宣统三年,他多次参加革命活动,撰写了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同时他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得他对当时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在他后来从事党政工作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913年三月,在他的主持经营下,国民政府在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上取得了重大胜利。而仅仅几个月后,一颗子弹结束了他的生命。后人评价宋教仁先生是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国民政府的实际组建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

宋教仁先生的生命最后时刻十分惨烈。子弹从后背射入他的体中,穿过他的右肋,斜入腹部,他难忍剧痛,留下遗嘱后进行抢救。但可惜的是手术没有成功,宋教仁先生不治身亡。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关于案情的真相,大家都十分关心。常见的有三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就是袁世凯谋杀说。

首先由于这蹊跷的时间点 许多人怀疑是袁世凯所为。案发之后,为伸张正义、也为洗白嫌疑,袁世凯悬赏万元缉拿凶手,三天之后凶手便被缉拿归案。

警方排查之后抓住凶手武士英,之后挖出萝卜带出泥,一系列官员人马被涉及,其中包括青帮大佬应桂馨、内务府秘书洪述祖和内阁总理赵秉钧等人。是凶手武士英杀了宋教仁没错,但是这背后到底是谁指使的呢?

即便到现在在破解凶手的文件中并没有透露谁是幕后主使,当时北洋政府也就是袁世凯自己,他的手下们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很模糊,既不赞同,也不反对。

大家都认为是袁世凯所为,原因十分明显。宋教仁的理念,对于袁世凯来说是最重要的阻碍,宋教仁离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袁世凯,但是如果杀了一个宋教仁会有更多反对袁世凯的声音,袁世凯这么做真的值得吗,同时也有不少人觉得袁世凯这么做未免太不过脑子,另辟蹊径认为是孙中山所作。

孙中山和宋教仁虽然同属国民政府人,但国民政府内部分为三个小党派,彼此之间内斗不断,政治立场也不全然相同,分属不同党派的两人政治理念也有所分歧。两人的最大矛盾主要体现在革命领导权和革命路线上,同时部分人不停反水倒孙。孙中山和宋教仁的观念也不一样,孙中山坚持总统制,而宋教仁坚持内阁制。

宋教仁组成国民政府,是站在了孙中山的对立面,如果宋教仁成了国民政府的领袖,孙中山的实力就会相应的被削弱。所以孙中山的心腹陈其美,是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的。所以陈其美有重要的作案动机。

还有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负责买凶杀人的应桂鑫,这个人既不是袁世凯的亲信,也不是他的得力干将。这么重要的事情袁世凯不派心腹去做,这不合常识。而应桂鑫却是陈其美的亲信,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同时应桂鑫和陈其美都是青帮重要的人物。应桂鑫同时还是孙中山的侍卫领班,这也是陈其美推荐才当上的。如今到底是谁策划了谋杀宋教仁一案的幕后凶手尚无定论。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这里面需要澄清的一个误会是,一般认为凶手是武士英,袁世凯通过赵秉钧去指使洪述祖选择应桂鑫雇凶杀人。但实际上袁世凯可以直接联系洪述祖,在相关的研究本案的书中,多数认为赵秉钧并无关系。 这件案子应该是应桂鑫受洪述祖指示所干的,其最大目的是为了骗取钱财。类似的,两人曾合作骗取过政府数万元的经费。

逝者已矣,生者应继承前辈遗志,砥砺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