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拉生于1707年4月15日,卒于1783年9月18日,是西方历史上又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才,以致于西方宣称:18世纪是欧拉的世纪。

瑞士教育与研究国务秘书查尔斯克莱伯曾表示:“没有欧拉的众多科学发现,今天的我们将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过高等数学的小伙伴们肯定对此公非常熟悉,因为以他命名的数学公式实在是太多了,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到立体解析几何的欧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程的欧拉方程,再到级数论的欧拉常数、变分学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都是以欧拉命名的。

就问你牛不牛?

牛,实在是太牛了。

而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欧拉公式,——该公式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公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欧拉在27岁那年发明了一系列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符号,例如圆周率的符号π函数符号f(x)、以及三角学符号sin、cos、tg等等。

欧拉函数:欧拉函数,在数论,对正整数n,欧拉函数是少于或等于n的数中与n互质的数的数目。此函数以其首名研究者欧拉命名,它又称为Euler's totient function、φ函数、欧拉商数等。例如φ(8)=4,因为1,3,5,7均和8互质。从欧拉函数引伸出来在环论方面的事实和拉格朗日定理构成了欧拉定理的证明。

以欧拉命名的还有欧拉定理、欧拉角、欧拉方程、欧拉线、欧拉圆等等。

此外,他随手便创造了几门全新的学科:拓扑学、弹道学、分析力学,还自学成为了制图学家。

不仅如此,他的研究还涉及建筑学、航海学等领域。其研究成果在整个物理学和许多工程领域里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他还具有渊博的文学知识和哲学修养。

当全欧洲的天文学家正在讨论应该如何计算彗星轨道、一百多位专家学者苦苦研究却毫无进展,年仅27岁的欧拉听说此事后,仅仅只用了三天,就搞出了一套计算彗星轨道的方法。

后来,可能西方觉得这样吹嘘,是不是有点太过了?所以,又放出了另一种说法,言称不是一百多位专家,而是好几位著名数学家历经数月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欧拉手中三日解决。

先且不管这样,咱们先看看欧拉一生的成就有多么惊世骇俗

此人寿命76岁,欧拉18岁才开始其数学研究生涯,然而19岁就发表了论文,在其后57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一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各占3%,平均下来每年可需要完成15.54本书籍和论文,且每年论文的页数在800多页!

这种恐怖的任务和工作量,放在任何一个人神童身上都不可能完成,更何况还是一个瞎子。

没错,欧拉由于在1765-1771年间使用双目直接观察太阳,导致双眼先后失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在人生的最后13年中,欧拉已经完全失明,但他仍旧以惊人的恐怖速度写下了半生的著作。

886本书中,据说其中有500多本是欧拉在世时出版的,且从欧拉大爷64岁失明时不能继续写书来算起,他从刚出生一落地,奶都不用喝了,语言也不用学了,上学也不用了,直接投入工作开始创作,直到64岁,平均下来,每年得完成大约7.8本书。

试问,谁能做到?

现在即便用电脑打字来创作,也做不到。

剩余的300本书,就当是没出版就被大火烧光了,换言之,在余下的13年时光中,欧拉大爷背出了300本书,平均下来每年得背至少23本书。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都出2本书……

这速度杠杠滴,都快赶上雕版印刷了。

要知道,他去世后,据说圣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其著作,就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种造假突破人类想象的天花板,直接把人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已经完全违背了基本常识。

鉴于西人造假神吹的传统,有必要对欧拉的生平进行一下研究。

根据张洪光所著《数学家传记大辞典》,欧拉的生平如下:

莱昂哈德•欧拉(Euler,Leonhard)1707年4月15日生于瑞士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卒于俄国圣彼得堡。瑞士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被誉为18世纪最优秀的数学家,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在数学史上,十八世纪被称为“欧拉时代”。

他撰写了大量关于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学科的课本,如《无穷小分析引论》《微积分概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为数学界中的经典著作,并因为过度工作而失明。

欧拉的祖先原来居住在瑞士东北部博登湖(康斯坦斯湖)畔的小城——林道。16世纪末,他的曾祖父汉斯·乔治·欧拉(HansGe Euler)带领全家顺莱茵河而下,迁居巴塞尔。这个家族几代人多为手艺劳动者。

欧拉的父亲保罗·欧拉(Paul Euler)则毕业于巴塞尔大学神学系,是基督教新教的牧师。1706年,保罗与另一位牧师的女儿玛格丽特·勃鲁克(Margarete Brucker)结婚。

翌年春,欧拉降生。

1708年,保罗举家迁居巴塞尔附近的村庄——里亨(Riehen),欧拉就在这田园静谧的乡村度过他的童年。

欧拉的父亲很喜爱数学。还在大学读书时,他就常去听雅格布·伯努利(Jakob Bernouli)的数学讲座。他亲自对欧拉进行包括数学在内的启蒙教育,并盼望儿子成为教门的后起之秀。贤惠的母亲为了使欧拉及时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把他送到巴塞尔外祖母家生活了几年,入那里的一所文科中学念书。

可是,这所学校不教数学。勤勉好学的欧拉独自随业余数学家J.伯克哈特(Bu-rckhart)学习。欧拉聪敏早慧,酷爱数学,他曾下苦功研读C.鲁道夫(Rudolf)的《代数学》(Algebra,1553)达数年之久。

1720年秋,年仅13岁的欧拉进了巴塞尔大学文科。当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任该校数学教授。他每天讲授基础数学课程,同时还给那些有兴趣的少数高材生开设更高深的数学、物理学讲座.欧拉是约翰·伯努利的最忠实的听众。他勤奋地学习所有的科目,但仍不满足。

欧拉后来在自传中写道:“……不久,我找到了一个把自己介绍给著名的约翰·伯努利教授的机会.……他确实忙极了,因此断然拒绝给我个别授课。但是,他给了我许多更加宝贵的忠告,使我开始独立地学习更困难的数学著作,尽我所能努力地去研究它们。如果我遇到什么障碍或困难,他允许我每星期六下午自由地去找他,他总是和蔼地为我解答一切疑难……无疑,这是在数学学科上获得成功的最好的方法。”

约翰的两个儿子尼吉拉·伯努利第二(Nikolaus Bernoulli II)、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也成了欧拉的挚友。

1722年夏,欧拉在巴塞尔大学获学士学位。翌年,他又获哲学硕士学位。但授予这一学位是在1724年6月8日的会议上正式通告的。

此前,他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于1723年秋又入神学系。

他在神学、希腊语、希伯莱语方面的学习并不成功。

他仍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数学上,尽管欧拉后来彻底放弃了当牧师的念头,但他却终生虔诚地信奉基督教。

欧拉18岁开始其数学研究生涯。

1726年,他在《博学者》(Acta eruditorum)上发表了关于在有阻尼的介质中的等时曲线结构问题的文章。翌年,他研究弹道问题和船桅的最佳布置问题。后者是这年巴黎科学院的有奖征文课题。欧拉的论文虽未获得奖金,却得到了荣誉提名。

此后,从1738年至1772年,欧拉共获得巴黎科学院12次奖金。

从上述考证的经历来看,欧拉的祖辈都是瑞士东部人,那么瑞士东部人说什么语言呢?

莫非是瑞士语?

不,瑞士直到今天都没有统一的文字,没有书同文,他们有四种官方语言,分别是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

德语:是目前瑞士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瑞士的26个州内,有17个州为德语州。

法语:瑞士西部主要使用法语,例如日内瓦州、纳沙泰尔州以及沃州等。

意大利语:主要分布在瑞士南部。

罗曼什语:属于瑞士古老语言,现今已鲜少使用。1938年被认可为第四种官方语言,但由于讲罗曼什语的居民分布在瑞士东部格劳宾登州的大山深处,人口稀少,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且都居住分散,使用地域非常狭小,所以至今没有形成一个以它为主的文化中心。

所以,欧拉生在瑞士东部,而东部讲的是罗曼什语,因此,欧拉的母语必然首先是罗曼什语

那欧拉会不会德语呢?

关于德语:1748年,德国传教士魏继晋编写了《德汉词典》。随后1781年约翰·克里斯托弗·阿德隆出版了第一部德语字典。1852年起雅各布 ·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开始编辑最广泛的德语字典。这部著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

欧拉1783年去世,而且死在圣彼得堡,德国第一部德语词典在1781年才出版……

此时的德语和法语,要承载高深的知识是存在严重缺陷的,无法精确表达。

我们来再来看看西方不断添加并大肆吹嘘的欧拉神迹。

据说,欧拉9岁就把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看完了。

欧拉出生于1707年,9岁就是1716年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简称Principia,简称《原理》)在埃德蒙·哈雷的鼓励和支持下出版于1687年7月5日,这是拉丁文版

1713年出了第2版,1726年出了第3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意,此时现今全世界流传范围最广的莫特翻译的英文本(1729年出版)尚未诞生,英国第一本收录大约4.5万个单词的《约翰逊词典》也未诞生,书面文字尚未形成,无法承载深奥的知识,所以,请问欧拉大神,您既然读了牛顿神父的大作《原理》,那么读的是哪个版本呢?

看来,唯一的可能也只能是拉丁文版了。

欧拉在九岁时,会拉丁文吗?

显然不会。

他的母语是瑞士东部方言——罗曼什语。

彼时,他连自己母语都没学好,怎么可能还把拉丁文学那么精通?

也许,西方人后来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就故意把瑞士方言罗曼什语归入了拉丁语系,说罗曼什语是拉丁语。

这是赤果果地偷换概念,日耳曼语与拉丁语同属于印欧语系,两者能一样吗?

不仅如此,罗曼什语还分为五大方言,各种方言又各有差异,给交流增加了不少障碍,直到今天瑞士政府都没能完成书同文的工作。为了保护罗曼什语免于消亡,瑞士政府迫切希望制作一部《罗曼什语词典》的电子版,可是由于制作复杂、任务繁重,在瑞士本土根本难以完成。

无奈之下,瑞士把这项任务外包给了中国一家转录中心。

结果,六位中国妇女花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此项壮举。更令人吃惊的是,这几六中国女性此前从未接触过罗曼什语,可以说对这门语言一窍不通。

此事千真万确。

所以,连拉丁文都不懂的9岁的小朋友欧拉居然看懂了拉丁文版本的《原理》?

根据欧拉的生平显示,他于1723年秋入神学系,但在神学、希腊语、希伯莱语方面的学习并不成功。

希腊语?

1723年有希腊语?

关于希腊语:1843年,英国人亨利·乔治·里德尔和罗伯特·斯科特,替希腊人编写了第一部希腊语词典叫《希腊—英语词典》(被称为“纯正希腊语”)。1974年,希腊官方却宣布它无法胜任语言功能,所以废弃了这种希腊语。

无论是拉丁文,还是欧洲各国语言,它们出现字典(文字出现语法字形发音统一)的时间都非常短。

您看,一不小心又露出破绽了。

【关于大学问题】

1720年秋,年仅13岁的欧拉进了巴塞尔大学文科。而欧拉的父亲在读大学时,就常去听雅格布·伯努利(Jakob Bernouli)的数学讲座。

而巴塞尔大学是瑞士本土创建的第一所大学,成立于1460年。

为什么把时间伪造至1460年,再早一点不行吗?

再早就要穿帮了。

因为印刷术传入欧洲的公认时间是1454-1455年。

翰尼斯·古腾堡于1454年到1455年在德国美因兹(Mainz)采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了欧洲第一本《古腾堡耶经》。

没有印刷术和造纸术,教育是无法普及的,更别说大学教育了。

西人以为自己注意到了这点就可以了,殊不知,语言问题根本没法迈过去。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没有书面的统一语言,大家都说不成体系的土语,所谓的知识都没办法形成教材,请问大学里教什么?有东西教吗?

而且,欧洲的“赛先生(科学)”是从17世纪的欧洲汉学中国科技发展起来的。没有那时的汉学,就不会有什么西方重新命名和细化分类的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园艺学、艺术、哲学等等。

1420年就成立了巴塞尔大学,没有教材、没有书同文,连分科都没有,怎么教?这泡泡吹得太过头了。

此外,欧洲大规模引进古代中国的文官制度及考试制度,是在1870年以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先是在东印度公司试行此项制度,1870年后,认为可行,便推行至英国本土,全国实行。其他欧洲国家不甘于落后,也纷纷效仿。

1883年,美国国会批准有关引进中国文官制度及考试制度的提案。

详细见:一本《中国上古史》居然颠覆西方创世说、时空观、教会神权,掀起启蒙运动,迫使其历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巴塞尔大学在欧拉父亲和欧拉时代并不存在,那欧拉这个人还是真的吗?

【关于微积分的问题】

19世纪中叶,在中国数学家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合译的《代微积拾级》(西方微积分著作的第一部中文译本)中,以及中国数学家华蘅芳与美国传教士傅兰雅合译的《微积溯源》中都介绍了欧拉和他的工作。

从那时起,中国人开始知道这位数学家,欧拉也登上了晚清人编写的《畴人传》。

终于,欧拉与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这帮人和传教士扯上联系了。

此前,已经专门发文说过晚清李善兰的问题了,微积分是李善兰呕心沥血四年的杰作,是他独立完成的。

李善兰到上海登门拜访麦都思时,是带着自己那本“四年艰巨劳动的结晶”,即“高等数学微积分的论著”去的,还问泰西有此学否?

并且,莱布尼茨就是李善兰在伦敦会传教士的授意下伪造成神话的。实际上,莱布尼茨根据程碧波教授的考证,就是李善兰。

详见:当知道李善兰后,不仅对牛顿和莱布尼茨产生了怀疑,还对相对论和爱因斯坦产生了高度质疑。西方造神,可能把全世界都带上了歧路……

无独有偶,在阮元的《畴人传》书中对欧楼(即瑞士数学大神欧拉)的传记也有一段评论:

“微分积分为算学绝诣,凡借根、天元所不能推者,用此则无不可推,咸以为创自近代。窃按西历一千四十二年,当宋仁宗庆历三年,法国儒士始创微分积分,其由来固已久矣。奈端(牛顿)、欧楼等所造特因其术而推阐益精耳”

阮元说,微积分都以为创自近代,但(清朝时)西方人却声称,是法国儒士于宋朝时便创立了微积分,——居然不是牛顿、不是莱布尼茨,是不是有些惊讶?此事说明,至少在清朝时,西方编造的历史中,所谓牛顿和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的说法尚未提出,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牛顿和莱布尼茨根本没有发明微积分。

既然牛顿和莱布尼茨都没有发明微积分,而微积分是李善兰的心血,李善兰生卒年是1811年1月22日-1882年12月9日,那么,欧拉这个1707年出生的家伙又怎么能学到微积分,怎么能提前100多年弄出什么微积分方程呢?

因此,欧拉此人能真的了吗?

此时,肯定会有人问了,如果欧拉的成就是虚构的,那留下来的那些公式和数学著作、数学论文是怎么回事呢?

这得从一个类似于莎士比亚的托名人物尼古拉·布尔巴基(Nicolas Bourbaki)说起。

面具在被揭穿之前,尼古拉·布尔巴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他可能是最后一位掌握数学领域几乎所有方面知识的数学家。他在集合论和泛函分析等多个重要的数学领域做出了奠基的贡献。

尼古拉斯·鲍勃基(Nicolas Bourbaki)在1950年代申请美国数学学会时,他已经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他曾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他的教科书被列为必读书籍。

然而,由于一个简单的原因,他的申请被坚决拒绝了。

美国数学学会为什么要拒绝如此伟大的数学家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尼古拉·鲍勃基(Nicolas Bourbaki)查无此人,他根本就不存在。

法国数学家安德烈·韦伊在二战爆发时访问芬兰。芬兰人怀疑其从事间谍活动,所以对其进行搜身检查。

这一查不要紧,当局在他身上发现了一些看起来颇为可疑的文件:

  • 一个假身份证;
  • 一套名片;
  • 俄罗斯科学院的请柬。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些文件上的名字都是布尔巴基,不是安德烈·韦伊本人。

时针驳回到1934年,巴黎。

一战时,法国有整整一代的知识分子在战火中被消灭。此时,有关大学微积分的标准教材,编写工作耗时已经超过了25年,并且,已经落伍了。

新晋教授安德烈·韦伊和亨利·嘉当想用一种严谨的方法来教授斯托克斯定理(微积分的一个关键定理),当发现其他人也有类似的想法后,韦伊在法国官方的授意下组织召开了一次会议。

1934年12月10日,该会议在巴黎一家名叫卡波拉德的咖啡馆举行。

与会的9位数学家一致同意集体撰写一本分析专著,成为微积分的大纲。他们希望在六个月内完成此项任务,也顺便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布尔巴基

此后,每三年定期举行一次布尔巴基会议,来自欧洲各地的许多顶尖数学家都对这个组织的工作和风格很感兴趣,纷纷申请加入该组织,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布尔巴基学派

于是,布尔巴基这个名字就成了数十位具有影响力的数学家的集体化名和笔名。这些数学家跨越了好几代人,包括韦伊、迪厄多内、施瓦茨、博雷尔、格罗滕迪克和其他许许多多的人。

所以,所谓的数学大神布尔巴基实际上就是法国官方的造假行为,只是他们没有料到一不小心被芬兰人戳破了谎言。

后来,这出大戏就没能继续再演下去。

现在连度娘都知道了,如是说:

至于欧拉大神,他的情形与布尔巴基相同,都是官方默许下欧洲数学家集体造神的结果。

也许,西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在他们那种分科教育模式下,是根本无法培养百科全书式的通才的。

唯有华夏不分科的通学智识教育才可能培养出百科全书式的通才,西方瞧见中国有一个个通才,也有样学样弄出几个神奇的人物来,殊不知,底层架构不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若不信,可以掰着指头数数看,最近这一百多年来,西方出过一个达芬奇、欧拉、牛顿、莱布尼茨这样的百科全书式的通才吗?

没有吧?

那为什么以前有,现在却没有呢?

因为,恰好18-19世纪是华夏衰落的虚弱期,也正好是他们造假的高峰期。这些神话般的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就是在那个时候(大约是1845年以后,李善兰、王韬之流加入墨海书馆开始搞科学译著算起),从墨海书馆以及后来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里炮制出来的。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当代科学家和著名经济学家对牛顿的揭露与批判。

尼古拉斯·科勒斯特罗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科学史学家,伦敦大学学院科学与技术研究系的荣誉研究员,曾为天文学家百科全书撰写条目。他于2019出版了《艾萨克·牛顿的黑暗面:科学界最大的骗子?》一书,在书中直言不讳指出:

“在18、19世纪,艾萨克·牛顿被赋予了半神(semi-divine)的地位,从而把宗教和科学连接起来;然而,半神形象背后的真人却悄然流失。实际上,牛顿是一个鸠占鹊巢、欺世盗名之徒,而且还污蔑那些他的著作的真正贡献者。这位极聪明的数学家可能是狡欺虚伪和口是心非。……根据我们的仔细研究,在新科学诞生之际,牛顿并没有发现微积分和万有引力定律。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林登·拉罗奇(右翼,从1976年起先后8次参选美国总统)也揭露:

“现有的(现代早期)文献显示,艾萨克·牛顿对于科学知识没有做过任何有益的原创贡献;

事实上,他几乎全神贯注于“黑魔法”(指炼金术),他把沃利斯(John Wallis, 1616–1703)和巴罗和巴罗(Isaac Barrow, 1630–1677)的作品占为己有;

更不知羞耻的是,牛顿反复抄袭胡克(Robert Hooke, 1635–1703)的成果。牛顿物理学的主要来源是胡克综合研究——综合开普勒、伽利略和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 1544–1603)以及莱布尼茨的发现,并将其数学化。在(牛顿)同时代人中间,莱布尼茨和惠更斯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重点剽窃对象。

当然,他揭露了问题,说了部分真话,也撒了谎。因为开普勒、伽利略也是假的。

在诸多铁一般的事实面前,西方是被逼得没办法,不承认也不行,只能退而求其次,丢一个保一个了。

通观数学领域,华夏的算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领先。然而,可惜的是,满清一朝愚民统治,导致绝大部分人都成了文盲,丢失得太多太多,以致于被西人剽窃,名称、版权相继易主,令人痛心不已。

圆周率精确值:

南朝祖冲之,借助割圆术得到圆周率的数值范围在3.1415916与3.1415927之间,这个结果使得祖冲之的圆周率精度达到7位小数。欧洲得出这个数值晚于中国1100年。

球体积公式:

祖暅(祖冲之儿子,他在修补编辑祖冲之的《缀术》时,提出了著名的祖暅原理(祖式原理),并巧妙地推导出球体积公式。而意大利人卡瓦列里(微积分先驱)于十七世纪也把这个公式推导出来了,晚于中国1100年,并以自己名字命名:卡瓦列里公式(版权易主)。

祖式原理:

祖暅发明出来涉及几何求积的著名命题,而意大利人卡瓦列里,又在1635年发表的《不可分量几何学》提出了和祖式原理如出一辙的原理,命名为卡瓦列里原理(版权易主)。

二项式系数三角形表:

北宋的贾宪与南宋的杨辉都提及了这个三角形,在中国它被称为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而在【600年之后】的欧洲,人们对它的称呼则是帕斯卡三角(版权易主)

大衍求一术:

南宋秦九韶,发明的一次同余式和求高次方程数值。欧洲直到18世纪,经过欧拉,拉格朗日,高斯三位数学家六十多年的努力才达到相同水准,晚于中国5百多年)。

勾股容圆:

金朝数学家李冶的《测圆海镜》通过勾股容圆图式的十五个勾股形和直径的关系,建立了系统的天元术,推导出692条关于勾股形的各边的公式,其中用到了多组勾股数作为例子。

增乘开方法(指中国古代数学中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一般方法。该方法由《九章算术》的开方术衍生而来,经过贾宪、刘益、杨辉等人的推广和传播,到13世纪被发展成为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系统方法,比秦九韶晚了500多年晚。而国外称这种方法为霍纳方法(版权易主)。

四元术:

元代朱世杰,于1303年发明的一种四元高次方程组解法,即近代多元高次方程组的分离系数表示法。法国数学家别朱(Bezout)于1775年才系统提出的消元法比中国晚近5百年)。

明代王文素的《算学宝鉴》是当时的世界数学高峰:

1、书中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 Hirner、意大利的鲁非尼Ruffini早200年。

2、在解代数方程上,王文素走在牛顿I.New ton、拉夫森J.Raphson的前面140多年。

3、对于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期出现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欧洲晚于中国一百年。

4、《算学宝鉴》中的“开方本源图”独具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特色,国外类似的图首见于法国数学家斯蒂非尔M.Stifel 1544年著的《整数算术》一书,较《算学宝鉴》,不但晚20年,而且不够完备。

综上所述,请不要再人云亦云、从上到下地吹捧欧拉这个虚构的人物了。

欧拉再见,再也不见。

最后,应网友请求,将明朝缺失的一块历史拼图(郑和下西洋以及海外历史)整理成合集,以便传阅,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明朝这些事:被抹去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iHxMsEtlfUcas-sRGI2Ig
提取码:0nmm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