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濒江近海,内拥长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区,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水资源十分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历来都是国家的粮仓宝地,兵家必争之地。

今日的安徽,更是成为了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经济带,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有力带动下,安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的汗水,在安徽大地上浇灌出了丰硕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安徽省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成果,自然也离不开安徽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班子的艰辛付出,这其中就包括周子健同志,一位从安徽大地上走出来的老革命家。

建国后,周子健身上的头衔很多,他担任过政务院事务管理局局长,机械工业部部长,安徽省省长、省委书记,中顾委员会委员,官至副国级。那么,在周子健的人生历程中又有哪些传奇经历呢?

1914年4月1日,在安徽省临泉县一户姓周的普通人家诞生了一名男婴,父母寄予厚望,取名为周子健,意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希望儿子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畏艰险,迎难而上。

周子健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小独立性很强,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挣钱养家,他是跟爷爷一块儿生活长大的。他很小就进入学校读书,聪明睿智的他,加上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当上了学校的班长,深得老师的喜爱。

初中毕业后,为了生计,周子健前往一家博物馆当守门员。在这里,他博览群书,对历史书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唐朝开朗的民族政策,以及开放的对外政策,情有独钟,更是欣赏大唐的辉煌盛世。

在博物馆期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扫和擦拭储藏在博物馆里面的那些宝物,只要有闲暇时间,他就用来阅读古典书籍,学到了很多的文化历史知识,可以称得上是学识渊博之士了,这也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1932年,周子健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先进思想,深受影响,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和各种爱国主义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这是他步入革命之路的第一步。由于表现突出,很快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关东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东三省,华北危在旦夕。在民族的危难之际,还在北平私立安徽中学和进德中学读书的周子健,深感责任重大,毅然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为了让中华同胞们觉醒,投入到抗日的巨大洪流中,周子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带领学生游行示威,四处奔走呼告,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由于组织能力强,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开启了他辉煌的从政生涯。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周子健经过长途跋涉,历经艰险,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先后进入抗大和中央党校,进行系统的军事知识和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深造,作为抗日军政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

抗日战争期间,周子健担任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科长、处长,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等职。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两次反共高潮,以及抗日斗争的严峻形势和艰苦的工作环境,周子健一面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一面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救亡。

他机智巧妙地掩护和转送党的领导干部,输送进步青年和爱国民主人士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为抗日前线部队采购运送必需物资,为中央收集和传送情报,充分发挥驻陕办事处红色堡垒的作用。

尤其是在国民党政府严密封锁陕甘宁边区期间,为支援边区建设,及时帮助边区政府摆脱困境,周子健不顾个人危险,采取一切办法为边区输送物资,仅在1941年的上半年,就为边区运送了众多的紧缺物资,如上万斤的钢铁、药品、水银、电料、书籍等物资,还转运人员90余人。

周子健还特别擅长于将秘密工作和公开工作相结合,与西安情报处等机构建立起紧密联系,利用驻陕办事处的电台,及时的将很多重要的敌情和其他情报信息传递给中共中央,使得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成为了中共中央领导下,在西北进行抗日救国斗争和对国民党即联合又斗争的一个“战场”。

在新疆被捕的一百多位地下党员被党组织营救出来送往延安途中,周子健提前准备好食宿、医疗等物资,并将他们接到驻陕办事处保护起来。当胡宗南以“审查”为名,企图要强行扣留时,周子健沉着应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胡宗南进行据理力争,动用各种关系进行多方交涉,最终成功化解这场危机,将这批党员同志顺利送到了延安,日后他们都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1946年6月,蒋介石为实现自己的独裁统治,竟然撕毁协议,公然挑起了内战,调集数十万兵力围攻我中原解放区,由此,解放战争正式打响。

为解决中原停战和给养问题,周子健临危受命,出任中共代表与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周子健冒着极大的危险,深入国统区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在西安街头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跟踪和洗劫,甚至面临生命危险,但他毫不畏惧,及时将消息和各种情报传回党中央,为毛泽东等领导作决策用。

解放战争期间,周子健一直从事政工工作,并将他的执政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他很善于利用报纸和各种社会关系,掌握社会舆论动态,注意调查研究,分析研究判断局势,百折不挠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周子健调往机械工业部工作,从局长干起,历任部长助理、副部长、最终升为部长一职,为我国机械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以及走向现代化工业体系,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周子健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安徽,再次扛起大任,出任安徽省省长,和代理省委书记,时年68岁,成为了年龄最大的省委书记,但他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同青壮年一样,老当益壮,肩负起建设好安徽的重任。

安徽是他周子健的故乡,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他对这里的人们怀有深厚的感情。为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心伏在工作上,深入工厂和农村,与工人和农民同吃同住,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很快就找到了适合安徽全省发展的新路子。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搞活农业经济,周子健给予了农民灵活多样的经济责任制,种植多种经济作物,促进城乡贸易发展,促进本省和其他省份农业的交流与合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获得了大丰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周子健也十分重视工业的发展,他充分利用安徽的资源优势和长三角的地理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设备、技术人才,着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安徽,周子健亲自带队到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学习先进经验,寻求合作,重点发展重工业,以此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很快改变了安徽省贫穷落后的面貌,焕然一新,深受安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被安徽人民亲切地称为“好省长、好书记”。

2003年3月24日,周子健不幸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周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光辉事迹将永垂青史,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时,坚持初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