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身一人游过2500米台湾海峡,从一无所有,到立于世界经济之林,名声响震整个经济学界,这个人就是2008年任职过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林毅夫。

在有的人心里,爱国是门生意;对于另一批人,爱国只是口号,但林毅夫的表现截然不同,他的爱国是发自内心的行动。

在林毅夫年轻时,冒着背负骂名的风险,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因为有个信念在心里生根发芽,这个信念就是“两岸想要寻求发展,必须倚靠大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天生的行动派,一旦信念生根,就只能等待它发芽,最终一定会结果。当时的林毅夫在台湾可谓是“明星”级别,还接受过蒋经国的亲自接见。他年轻有为,志向远大,在旁人看来必定前途一片光明。

但只有林毅夫知道,他的心早已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大陆......

一、林正义?林毅夫?

当年在台湾,林毅夫的原名是“林正义”,而林毅夫这个名字也是他来到中国大陆后自己起的,据他本人所说,“毅夫”代表任重而道远的精神,这也是他毕生所追求的境界。

林正义(林毅夫)出生于1952年台湾宜兰,这是一个风景宜人的小乡镇,从小聪明好学的林毅夫成绩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也正因为从小学习好,家里人遇到任何事都非常支持他。

1971年,终于到了考大学的时候,林毅夫的确没有令旁人失望,以当地高分考入著名台湾大学,那时的他准备攻读“农工专业”。

可在进入大学后,仅仅过了一年时间,林毅夫就开始对当时的台湾时局产生怀疑。

这种感觉就如当年鲁迅的怀疑一样,“学农工可能救不了台湾”的念头在他心里生起,转念又一想,当兵也许可以,于是转读到陆军军官学校。

作为名校生,他的选择毫无疑问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毕竟在那时的台湾“好男不当兵”的思想几乎是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救国热血无处释放,但在大学期间,林毅夫找到了一生的幸福。

——没错,他在校园里结识了陈云英,也就是他的妻子,二人感情一直非常好,不过这段故事我们先按下不表,后面专门来介绍。

作为一个台湾大学高材生,这次转学让当时的台湾军界抓住“大书特书”,林毅夫一时间家喻户晓,很快被评为十大杰出青年。

在之后,就发生了开头所说的,林毅夫受到蒋经国的亲自接见,一时间风头无两。

时间来到1975年,林毅夫顺利从军校毕业,不仅如此,由于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全校第二名),被公派攻读MBA,他也是台湾第一批获得MBA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林毅夫顺利读完MBA,军队派他到军事地位颇为吃紧的“金门马山岗哨”担任连长一职,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年轻军官,在当时风头正劲,未来也是一片光明。

可在做上尉连长期间,林毅夫不间断看出台湾存在各种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无解的,他一方面失望透顶,另一方面,他也在军营感受到希望。

只是因为当时林毅夫所处的地方距离大陆非常近,中间只相隔一湾2500米的海峡,而这显然难以阻挡这位只有27岁的热血青年。

1979年5月16日夜里,林毅夫当天执勤,他盯着海水,看着对面那若隐若现的厦门海面,有那么一刻感受到了恍惚,他熟读历史,能够一字不差的背出余光中的《乡愁》,在当时他便一直牢记“只有一个中国”的念头,他认为中国的未来在海峡对岸。

想到这里,林毅夫毅然决然抱着两个篮球纵身跳入冰凉的海水当中,沿着海峡奋力向对岸游去。从这时开始,“林正义”这个名字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了,涅槃重生的林毅夫将其取而代之。

二、回到大陆后的成长征途

在林毅夫跳进海峡后,军方甚至在海面上开展了大规模搜寻,但都一无所获,他就好像是坐上了一艘潜水艇一样,彻底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当时还引得各家报纸争相报道,不过新闻上使用的还是“林正义”的名字。

没过多久,整个台湾都传说“林正义落水失踪”,以此来挽回一丝颜面。但其实很多人心里明白,他去了大陆,这里面也包括林毅夫后来的妻子——陈云英。

其实林毅夫想要去大陆的想法由来已久。在他与陈云英谈恋爱期间,每当到夜深人静时,林毅夫总是会通过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大陆电台,那种憧憬之情,陈云英全部都看在眼里。

在整个收听大陆电台历史中,保钓运动、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一系列重大事件让林毅夫觉察到了新中国的进步。

尤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影响林毅夫最深的事情,因为当时宣布了一项至关重要的政策——改革开放。这件事情对当时的林毅夫影响颇深,可以见到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在台湾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因为种种因素影响,林毅夫准备到大陆前,他一直对大陆经济持有不少的幻想,认为其潜力相当之大,不过这些“幻想”显然不是他想要的,他要落地且科学的研究中国大陆背后的经济逻辑。

后来林毅夫在给台湾亲人的家书中,其实也详尽阐明了自己当年来到大陆的心声。

即:“基于对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的认识,我认为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最佳选择。作为台湾人,我深爱这片养我的地方,我愿意为它的繁荣幸福奉献一生的精力,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台湾除了是台湾之外,还应该能对中国历史发挥更大的贡献。”

而当时在抵达大陆后,林毅夫先是隐姓埋名停留一段时间。在安顿好后,他决定先进入北京大学系统深入研究经济。

林毅夫与北大结缘,最终留在北京大学重新开启自己崭新的人生,他抛弃了原来在台湾积累的人脉与名气,以一个全新身份开始人生,这也算是一种令旁人钦佩的勇气。

在北大学习期间,他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以此理论为基点,开始思考改革开放等多个现实问题。

这时候的林毅夫彻底改变了,他好像受到了“感召”,命中注定要与北大结缘。显然,林毅夫并没有止步于此,一个偶然的契机,他又获得了深造的机会。

1980年,一场演讲再一次改变了林毅夫的人生走向,演讲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西奥多·舒尔茨”,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舒尔茨本是受复旦大学的邀请来到中国,但在临行前决定到北京大学再做一次演讲,而这一次演讲却促成林毅夫和舒尔茨的渊源。

林毅夫当时正好在经济系,而且英文又是系里数一数二的,于是被指派作为翻译工作。

在数天的接触过程中,舒尔茨也被林毅夫的才华征服了。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是,林毅夫有着独一无二的领悟力,以及那份对经济学的热爱。

所以在舒尔茨回到美国后,没过多久就向林毅夫抛来橄榄枝,邀请他去芝加哥大学读博。

遇到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自然无法令人拒绝,林毅夫在1982年就收拾行囊继续漂泊,这一次他来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

虽然舒尔茨已经退休多年,但因为惜才,他破例将林毅夫收之麾下。

芝加哥大学最出名的就是经济系,应该算是全美国最好的经济系之一(也许没有之一),所以竞争激烈,学习氛围也极为严苛。

根据林毅夫回忆:在芝加哥大学学习那几年,他几乎就没有休息时间,每天都在书海中度过,由于淘汰率和竞争极为激烈,没有人愿意落后,所以那几年的奋斗另林毅夫印象深刻。

不过奋斗的结果是好的,1986年,林毅夫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他的一个决定又另所有人都没有想到......

三、回国报效祖国“第一人”

仅仅在林毅夫拿到博士学位后一年,也就是1987年,他决定回大陆发展。

这个决定在当时海外华人学术圈引起不少波澜,要知道此前很多人猜测他不会再回来。但无论怎样,林毅夫应该算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从西方回国报效祖国的经济学家。

在不了解的人看来,林毅夫的这个决定非常突然,但其实就如开头所说,他是一个实打实的行动派,任何事情有种子就有结果。

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期间,林毅夫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解决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他的毕业论文就是《中国的农村改革: 理论与实证》。

所以了解林毅夫的人应该都不难猜出,他回国这个事情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而在回国后,林毅夫依然投入实际工作,工作方向就是农村发展研究,回归到大学时期是他的选择,这一切好像也是命中注定的。

不同于多年前在台湾的林毅夫,这次大陆给了他施展拳脚的机会,他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多年,这份工作也非常令他满意。

在工作期间,他提出不少独到见解,比如“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城乡差距将长期存在”、 “城市工业化才能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等等。

如今这些观点看似稀疏平常,但在当时,这都是他一次一次的研究突破,落到提出观点的情境下,没有一样不是具有超前看法。

谁也无法改变林毅夫对中国的巨大贡献,作为国务院顶级“三农”智囊,大家对他极尽推崇,于是他又有了施展拳脚的全新舞台。

作为北京大学的老校友,林毅夫有了真正发挥才华的机会,这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随着改革开放和三农改革的逐渐深入,林毅夫的价值越来越多被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他需要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舞台。

这个舞台需要没有束缚,他可以研究自己喜欢的理论,挑选自己认可的方向,探索一条对中国最好的道路。

1994年8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正式落地,林毅夫也顺利被任命为该中心主任。

刚开始,这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办公场所实在无法言语,他们几个人只是在北大的老教学楼里腾出来两间办公室。

话虽如此,但这段时间却是林毅夫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他可以放开研究学术。

在私下里与学生交谈中,林毅夫不止一次提到:“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而学者就是累死在书桌上。”

由于林毅夫曾经做过军人,如今又是学者,所以这番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格外可信。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专心在学术上的人,却不是一帆风顺,甚至人生难免会比别人多了一些悲剧色彩。

四、铁血汉子的悲剧与柔情

时间来到2002年,这时的林毅夫已经50岁了。

而到了这个知天命的年纪,他却遇到了一个无奈的现实。他的父亲在2002年5月9日去世,但是林毅夫一直无法回台湾尽孝,原因却是台湾军方给他扣上了“叛逃”罪名。

由于离开台湾多年,林毅夫一直没有很好尽到孝道,虽然时常电话沟通,但与家人一直没有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次,他的父亲去世,林毅夫的心情落入低谷,我们中国人最讲究人情、孝道,但他第一次提到回台湾的请求时,却被种种缘由给拒绝了。

最终是林毅夫的妻子陈云英代替林毅夫回台湾代为尽孝,林毅夫则只能在北京自己设置灵堂祭拜。

很多人可能觉得,林毅夫这样太过“无情”,但其实在他心里,依旧保存着最柔软的地方。

多年来,林毅夫一直有携带钱包的习惯,就在钱包里一直放着一张台币,这张台币就是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在林毅夫母亲去世前,她把自己的积蓄都给了孩子们,这张台币就是当年母亲留给林毅夫的那张,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着这张钱。

对于林毅夫是否能回台湾的问题上,当时的台湾政府原来是想开绿灯的,但军方态度坚决,所以没有办法,只能作罢。

这件事就像是林毅夫心中的一根刺,直到今天,他和妻子也难以释怀。

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林毅夫虽然对生活的处理上有些许迟钝,但在学术上一点都不含糊,他的表现也终于让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2008年,当时56岁的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职务,并且兼任首席经济学家,这份肯定是第一次落在非欧美人士身上。

——林毅夫做到了,他第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也是值得尊敬的,我们在学术上开始和欧美人同台合作。

对于中国经济,身为“顶级智囊”的林毅夫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中国的经济改革要从农村开始”,这是林毅夫一生研究的课题。

解决贫困,让中国经济得到发展和腾飞,中国农村改革迫在眉睫,抱着开放的心态,寻求共同发展,这才是发展中国家的最终出路。

2012年,林毅夫任期已满,他又回到母校“北大”,继续任教,生活归于平静,在妻子陈云英的陪伴下过着幸福的生活。

对于林毅夫来说,事业上的起伏,生活上的祸福都可以平安度过,这一切都归功于他背后的女人——陈云英,这个站在林毅夫背后的女人,他们的相知和相爱就是一瞬间,没错,他们是一见钟情。

和很多普通夫妻一样,林毅夫和陈云英过着非常平凡的生活,他们一起照顾孩子,年纪大了也会帮忙照顾小孙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如果说陈云英在背后做了什么,那可能就只有两个字——支持。

无论林毅夫做任何决定,陈云英都会全身心支持,因为她百分百相信自己的丈夫,她相信自己的眼光,眼前的这个男人总是不会令自己失望。

所以在很多场合,夫妻俩都一起出场,他们的观点和追求出奇的一致。就在这多年的生活中,陈云英还总结了一套如何抓住男人心的法门:“给他一个幸福且舒适的生活最重要。”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这可能也是很多夫妻关系不好的原因之一吧!

在经历了无法返乡的事情后,陈云英一直非常心疼丈夫,在很多公开场合她都说,希望两岸可以放下隔阂,不要继续互相伤害。

这是私情,但也是大爱,她说出了我们两岸人民的心声,世界只有一个中国。

如今的林毅夫作为中国经济的智囊,就只是安心在北大教书,虽说身居象牙塔,但只要是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他都会挺身而出。

虽然低调,但林毅夫的人生却如此精彩,且不可复制,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如今回想起自己的人生过往,种种经历,相信就连林毅夫自己也会感到无比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