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阐述的是蜀汉正统,读者心中最该统一的国家,因而《三国演义》全篇围绕蜀国打开,侧重描绘汉室后代刘备与“忠实与才智化身”的诸葛亮。

但违反刘备、诸葛亮的复汉遗志,劝说刘禅投降的谯周,就被唾骂了一千多年,明朝王夫点评“谯周之罪,罪可通天!”谯周被钉在前史的羞耻柱上。但回顾蜀国史不难看到,谯周才是比魏延更冤的人。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国演义》中,谯周以星相家、投降者的身份出现,终身都以星相为兵器、为投降作预备,先是劝说刘璋投降刘备,后不断劝说刘禅中止北伐,再劝说刘禅投降司马懿,如此人生自然让人不齿。实际上,刘备攻击刘璋时,谯周才13岁,并不能左右刘璋,劝说刘禅中止北伐投降是真的,但却有不为人知的实情。

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最小,在册人口大约百来万,但武士与官员高达15万,那么怎么保持庞大的军队与官僚体系,以及维持刘备、诸葛亮、姜维不断发起的战役呢?史书告知咱们,诸葛亮擅于理财,大规模出产附加值更高的蜀锦,经过国际贸易与东吴交换粮食等物资。但史书没有说的是,蜀国还有极端黑暗的一幕,与仁义背道而驰。

刘备夺取成都之初,为了补偿军费缺乏,采用了刘巴“铸造大钱”的主意,发行了“直百五铢”,即在一枚分量为五铢的铜钱上,刻上“直(值)百”,所以就变成价值100枚五铢钱的铜钱。如此,刘备财富立马增加百倍,月余就“府库充分”。尝到甜头后,刘备还发行过“和平百钱”、“定平一百”等,都是“以一当百”,蜀国中后期还发行过更夸大的“直五百株”。

显然,这是赤裸裸的钱银掠取,受害者先是益州本地豪族,再是普通大众。长时间的掠取,长时间的战役,已掏空了益州本地豪强与百姓,史书说其时“民有菜色”,或许远没有反应出实在惨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魏吴,魏国钱银一向正常,东吴发行大钱十年后中止,唯一蜀国一向发行大钱。善良的刘皇叔,正统的蜀汉,却如此残酷。

257年,姜维第十次北伐时,谯周看到“军旅数出,大众雕瘁”,写了一篇《仇国论》,这是他第一次揭露对立用兵,主张安居乐业。历代大儒激烈批判《仇国论》,以为这是为投降主义鸣锣开道,丧失了民族气节,是文人中的堕落分子。

但从214年占据成都到257年,刘备发起汉中之战、夷陵之战,关羽发起的襄樊之战,诸葛亮发起南中之战(七擒孟获产于此战)、五次北伐,姜维发起十次北伐。短短40多年内,蜀国发起大约20场战役,其间一半是大规模战役。以蜀国的国力,承受不了如此穷兵黩武,蜀地百姓生活、以及对蜀国官府的情绪怎样可想而知。因而,谯周的《仇国论》不是投降主义,而是反映蜀国的民间惨状,提出的中止北伐、安居乐业是正确定见。

但在姜维等人眼里,复兴汉室的大义,要比百姓存亡更重要,所以在蜀国消亡前的一年,又发起了一次北伐,以至于老将廖化都不由得批判他说“兵不戢,必自焚”,即用兵不行收敛,必将自食恶果,之后果不其然。

263年,邓艾奇袭十万火急时,成都还有一些军马,而成都墙高壕深,未尝不可一战,但谯周却劝说刘禅投降,之后刘禅向邓艾投降,这个投降卖国的锅该不该谯周背呢?

长时间将GDP用于战役,蜀国消亡之前已面临溃散,内部反战声响高涨,特别谯周代表的益州本地派,利益受损最大,反战声响最高。因而,谯周的投降主义,背后是益州本地派共同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群臣反问谯周说:“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假如邓艾不接受屈服怎么办?说到底,群臣评论的不是要不要投降,而是以什么方法、什么姿态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当时谯周62岁,官职是光禄大夫,正常不参加朝政,并不能决定蜀国的决策。所以,蜀国投降是刘禅与臣子们共同决断,谯周只是投降派中名望最大的一个官员。那么,作为投降派代表,司马懿怎么奖励谯周的呢?

按理,谯周首倡投降是为了高官厚禄、宗族利益。但实际谯周并未争取什么利益,被司马炎征召到洛阳去当官,他却“自陈无功”,“求还爵土”,一心想要回到四川。

谯氏为儒学世家,后代也鲜有为官者。以当时蜀国的状况,消亡是迟早的事,保全刘禅、群臣、百姓最为重要。东汉之初,公孙述割据川蜀时,刘秀派吴汉攻击公孙述,霸占成都后吴汉屠蜀。公孙述割据川蜀没多少年,川蜀却惨遭吴汉残杀;蜀汉立国半个世纪,那么魏国怎么对待川蜀?为了防止屠城再度产生,又加上蜀国现已无可救药,不投降干什么?

客观上,谯周为蜀汉各大宗族争取到一个不错的结局,蜀国平稳消亡,中间没有迸发什么暴力残杀,刘禅也得以安享晚年。在我国历史上,像蜀国这样百姓、群臣、国君三方都得到一个较好结局的投降,可以说十分稀有。所以,他的学生陈寿在《三国志·谯周传》中,用了十二个字点评:“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谯周)之谋也。”

可以说,谯周倡议投降是无法之举,也是多赢的成果,但他心里对蜀国仍是有着深沉的感情,故他临终遗言说:“若国赏赐朝服衣物者,勿以加身。当还旧墓,道险行难,豫作轻棺。殡敛已毕,上还所赐。”

怎么点评谯周,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从品德上说,“国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劝皇帝投降是极为无耻的行为。但从蜀国实践状况来看,消亡或迟或早不可防止,投降是最好的结局,且投降的仅仅同为华夏族的魏国,不是外族、异族,归于华夏民族内部的投降。

封建王朝考究正统大义,疏忽生民之苦,所以包含《三国演义》在内,一向斥责谯周,视他为千古罪人,连他学生陈寿都改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