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出了一个轰动一时,誉满全国的“南方大寨”。早年间那里由于山石众多,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的自然气候使得这里被当地人形容成拉屎都不生蛆。

然而在一位女性的带领下,一批批知识青年,民兵干部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用数十年时间搬走了十万方岩石,疏浚近万方河沙,建设出八百多亩田地,用一个个所谓的奇迹切实改变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这就是有着长峪铺村传奇之称黄炳秀的人生经历,她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拿当年最常见的一句话来说,黄炳秀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她出生于1938年,由于家境贫寒,幼年的黄炳秀并没有机会读书认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作为有幸见证新中国成立的新一代,黄炳秀深知当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暗暗立誓一定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14时,黄炳秀好不容易有机会上学,她更是发奋读书,把握一切机会充实自己的知识面,17岁时在村里做了出纳员。

黄炳秀热情大方,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很快便博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工作第二年,黄炳秀不仅被委任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副社长,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身上的头衔变大,黄炳秀深知责任越发重大,她身上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头,心心念念想的都是带领乡亲们脱贫这一件事。

提起“农业学大寨”,不少人心里对此只有苦干实干拼命干这一刻板印象。其实,黄炳秀所在的长峪铺村之所以能在后来成为全国典范,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知识青年前往观摩学习,正是有许多独到之处。

当地最高海拔1030米,当年处处都是烂地和干溪沟,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穷山恶水。由于自然环境太过恶劣,老百姓们常年只能吃点野菜粥。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黄炳秀并未急于展露成绩,而是一步步实践着愚公移山精神。

当地山多石多,那就炸掉岩凸搬走岩石,再用这些天然的石料堵塞天坑;九折坡迂回曲折难种田,那就开发处理,整治溪水,搬运河沙建梯地;都说十年久旱,有了地庄稼也种不活,那就一步一个脚印做起支农池和蓄水池,彻底改变长峪铺村瘦坡烂地的面貌。

无论当时的环境如何艰苦,条件怎么困难,黄炳秀从未放弃过要帮助家乡脱贫的信念。难能可贵的是,在进一步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后,黄炳秀还极力奔走,多方求助,率先在当地成立旱粮生产科研队,请来最有经验的专家科研人员指导,一步步摸索出旱粮作物“两季三熟”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创新科学性举措使得粮食亩产量增长5倍,长峪铺村以人均收入600元的数字迅速脱贫。自此,旱粮种植技术逐渐蔓延至全国,有着相同地理条件的贫困农村纷纷采用此方法解决问题,黄炳秀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有头脑有想法的她因此走上了更重要的工作岗位,从普通出纳员到村党支部书记,1970年黄炳秀被提拔为慈利县革委会常委,3年后再被提拔为湖南省省委常委、书记,堪称以一个劳动人民的身份走到了政治权利中心。

黄炳秀作为农民女儿,无论身处怎样的高位,她的内心都只有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这一件事。担任湖南省委书记期间,黄炳秀依旧亲身下到农田劳动,不遗余力地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

关于她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治山治水的经验至今仍在当地传为美谈,老百姓们纷纷感慨,没有黄炳秀当初的身先士卒,就没有如今长峪铺村人安居乐业的生活。

黄炳秀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她身上却有着一个党员的高风亮节,最终于1977年主动辞去省委书记一职,表示这样重要的岗位应该给更有能力的人,只要是为国为民的事,个人名利都应该抛诸脑后。

如今的长峪铺村,依旧是国家级“绿色村庄”代表之一。这是以黄炳秀为首,一代人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辉煌成果,是激励后人持续奋斗的精神财富。

舍生忘死将自力更生的精神发挥到极致,才能创造所谓劈石造地的奇迹,大寨精神或许已随着时间流逝成为时代印记,但黄炳秀这样的榜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