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可以在本篇解读中了解与获得:

  • 卡尔·萨根的科幻神作《接触》内容导读

  • 《接触》的复杂却迷人的文学魅力来源

  • 我们阅读科幻文学的意义和理由

本期正文6000字,预计10分钟内阅读完毕

文末有个很有意思的活动,记得关注

1977年,空间探测器旅行者1号(Voyager 1)与2号先后出发,准备驶向无尽深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行星无线电天文调查系统、光谱仪等各种科学仪器外,两个探测器上还额外搭载了一张唱片,以及配套的金刚石唱针。

这张后来被称作《地球呢喃》(Murmurs of Earth)的铜质镀金激光唱片,直径大约有30厘米(12英寸),它的表面刻录着有关氢原子结构、太阳系与地球的位置、唱片播放方式等讯息,内部则用模拟信号储存了115张地球的照片和重要数据。

唱片里还收录了这颗蓝色星球里的各种声音——风声、雷霆、海浪、鸟鸣;五十五种语言发来的问候;以及包含着中国古琴曲《流水》在内的,整整90分钟长度的古典音乐。

金色唱片被仔细地包裹在铝制的保护外壳内,在宇宙的绝对真空中,它几乎可以永久保存。即便经过数亿年,即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类都已化作太空里的尘埃,唱针划过,声音依旧清晰明亮。

搭载在旅行者探测器上的这张唱片,是人类自诞生起第一次正式地向宇宙发送的名片,它们将在无尽的时间和空间中永远漂流,直到被另一个宇宙文明发现。

如果真的有另一个宇宙文明,如果它们真的可以发现。

旅行者探测器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发射的,距离地球最远的空间探测器。经过了40多年的航行,它们已经先后驶出了太阳系,抵达了今天的人类科技完全无法触及的空间。

但即便是借助了175年一遇的“引力弹弓”效应无限加速的旅行者1号,也还需要整整四万年才能抵达下一个恒星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恒星系里可能有千亿颗星球,而整个宇宙里还有千亿以上的星系。穷尽人类自原始人时代起的所有智慧,耗尽一切机器的算力,也算不出究竟哪个星球上会诞生智慧生命,而它们又恰好能够收到这张“名片”。

所以,旅行者探测器上的金色唱片,更多只是一种象征。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甚至自己身后几百代人都不可能收到唱片的回音,它不过是人类试图跨越星系间千万光年沟壑时,向宇宙发出的一声极尽浪漫的问候。

但,你觉得这声问候,这种浪漫,是有意义的吗?

#01

如果从某种“实用主义”的观点来审视,不仅旅行者探测器的唱片没有意义,甚至连探索地外智慧文明这件事本身的意义都值得怀疑。

旅行者探测器发射的时代,正好是一个多种因素与格局交织缔造的“太空竞赛时代”。在那段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将热烈的眼神看向了宇宙,飞碟、异星、地外文明……太空的神秘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壁,在社会里持续沸腾。

▌《平凡的世界》剧照,是的《平凡的世界》里真的也有UFO和外星人

但那毕竟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不管是在科学界还是在普通人群里,地外文

明探索的热度越来越低,在一些人的看法中,它甚至应该是一个禁区——

假如你认为宇宙就是一座危机四伏的黑暗森林,最好的发声方式,就是永远都不要发声。倘若你听见了回音,唯一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回答!

的确,地外文明太遥远了。仅仅是太阳系以内的尺度,就足以燃尽一个人思维的极限。更何况在如今——充满着不确定性,一切牢不可破的存在都有可能突然消解的如今。

我们甚至都已经无法预期明天会发生什么,探索、接触、思考地外文明的存在,还是交给少数那些还执着于此的科学家们吧……

如果你也多多少少是这样认为的,那么今天想和你分享的这本书,一定会带给你另一种有价值的思考方向,甚至颠覆你对于很多本质问题的理解。

它的名字叫《接触》,是一本获得过科幻文学最高大奖的“硬科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就是那两张正在星海中漂流的唱片的“策划人”——卡尔·萨根(Carl Edward Sagan)。

作为20世纪极富影响力的天文学与行星科学专家,卡尔·萨根主导过许多影响深远的太空研究项目。

但更多人认识他,可能是因为他直到今天依旧是全世界所公认的最伟大的科普作家之一,他曾主导拍摄过一部堪称“传奇”的纪录片《卡尔·萨根的宇宙》(Cosmos: A Personal Voyage),并将这本纪录片改写成了一部科普著作《宇宙》。

太空探索的历史、星球运行的法则……天文、生物、化学和地理学的知识被卡尔·萨根用如歌剧般咏叹的文字,融化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里,它仿佛一部浪漫主义的文学名著,用科学、历史、艺术、人类学和哲学,向我们描述了宇宙的前生今世。 (关于《宇宙》更详细的介绍与解读,欢迎点击链接阅读)

卡尔·萨根的科普著作实在太过于浪漫耀眼,以至于他的科幻小说被掩映在了光晕之下,但也正是因为卡尔·萨根是一位如此出众的科学家与科普作家,他的科幻小说才一定需要一读。

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边界”在哪里,所以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人类无限的想象力应该向何处超越。

《接触》,就是这样一部“超越边界”的科幻小说。

#02

《接触》是卡尔·萨根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写于旅行者1号发射8年后,灵感源于他亲自参与的SETI项目(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搜索地外文明计划)。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艾莉·艾罗维的年轻女科学家。

艾莉从小就热爱着科学探索,成年后,她勇敢地打破了各种时代偏见与凝视,以射电天文学家的身份,成为了地外文明搜索项目“阿尔戈斯”的主管, 在一座设立在荒原的巨大射电望远镜阵列中,和团队持续地探索着地外文明的讯号。

然而多年探索始终没有成果,项目也面临着关闭的危机。但某一天,艾莉突然监测到一道超强的神秘信号,经过复杂的测算,她们发现这道信号来自26光年之外的织女星系。

更重要的是,解码后的信号是100个不断循环重复的质数数列,宇宙不可能自然产生质数,所以这个信号来自地外智慧生命。

织女星系持续地向地球发送着信息,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者国家能够独立处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全世界因此走到了一起,开始携手解读外星文明的神秘信号。

经历了层层解码与研究后,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26光年外传来的天量信息竟然像是某种机器的制造说明书,织女星人传来了精密细致的工作说明,试图教会地球人制造一座大机器。

全球陷入了激烈的分歧,有人认为这是科学技术远超地球几十倍的外星人送给地球的礼物,但反对者们觉得,这个看起来仿佛陀螺仪的机器是个将毁灭地球的“特洛伊木马”。

最终,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席乔木的斡旋与陈词下,联合国通过了决议,决心集全人类之力制造这个来自异星的大机器。然而,按照设计图显示,机器里有五个坐席,于是全世界再度陷入了博弈之中。

最后,作为项目的主导方,中国、苏联、印度和美国各自占据了一个位置,欧洲和日本为了换取机器构件的制造业务,放弃了坐席的争夺,把最后一个位置交给了来自尼日利亚的一位天才物理学家。

机器的制造难度超越了人类的想象,虽然织女星人发来的说明书已经详细到了冗长的程度。

举个例子,在基础算数的部分,它说过“如果2乘以3等于6,那么3乘以2也等于6。机器的建造每进一步,都会得到检查:用在这个步骤中的铒,纯度应该是96%,其他稀土元素的杂质不能超过1%;当31号组件准备完毕,并浸入6mol / l的氢氟酸溶液中时,其他的结构组件应当如图所示;当408号组件安装完毕后,施加2兆高斯的横向磁场,观察其在静止下来之前,水平高速旋转了多少圈。如果任何一个测试失败,都必须重复上一个步骤”。

但面对远超人类科技几十倍的外星造物,人类的工程学与材料工艺还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个组件的建造,需要用到一系列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而反应的产物,得引入泳池大小、混合了甲醛和氨水的容器里。那些物质在容器里不断反应、分化、沉淀,最后出现的东西,复杂程度超过了人类的任何造物。它是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由数不清的空心管道组成,管道里可能有一些东西在流动。虽然那烂糊状的暗红胶体不会自我复制,但它吓到了许多人。

几年后,在无数的明争和暗斗,破坏与失败的循环里,织女星人的大机器终于总装完成——

它是一个巨大的十二面体,五把座椅就安置在十二面体的中央,船舱里没有任何人类可以理解的仪表、仪器或者装饰存在。十二面体上下部充满着令人费解的有机物,布满了铒(Er)元素构成的榫钉,三个磁悬浮式的同心球环绕着舱体,球壳和十二面体之间是一片真空。

但当艾莉、席乔木等五位代表坐在椅子上,按照织女星人的指示启动机器时,机器突然开始超高速旋转。一个无限延伸的隧道展开在了他们面前,机器制造出了宇宙的任意门“虫洞”。

他们五人就这样乘坐着织女星人的机器在虫洞中穿梭,漫游着宇宙无与伦比的奇景,最终抵达了银河系的中心。在那里,艾莉等人见到了他们的邀请者……

你猜,《接触》的结局是什么?

科学家们在织女星人那里了解了一切,然后回到了地球。外星科技使得地球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人类终于突破了引力的束缚,进入了太空时代……

卡尔·萨根如果这样划上句号,《接触》也就不可能成为科幻文学史上一本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读的名著了。

《接触》的结尾部分,仿佛一个发生在太空里的哲学梦境。

艾莉她们与地外文明进行了一番极富哲学性的对话后,在异星人的注视下,乘坐着“十二面体”再度穿越虫洞回到了地球。然而,因为虫洞扭曲了时间,她们明明已经在星海中旅行了那么久,可是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她们不过只是走进了一个奇怪的装置,装置高速旋转了二十多分钟,她们又兴高采烈地走了出来。

就像是在游乐场坐了一次旋转木马。

地球上没有人相信她们真的抵达了宇宙中心,更何况她们自己也无法证明。最不利的是,当机器功率开到最大的时候,一直在持续地向地球发送消息的织女星信号也突然停止了。难道织女星人可以提前26年精确地预知道地球人将在哪一分哪一秒将机器开到最大功率吗?

于是,地球展开了对艾莉等人的审查,并一度认为整个计划都是一场处心积虑的惊天骗局。在小说的最后,五人最终和政府达成协议,不再向世人透露所接触到的地外文明的事,只是宣称计划失败。

但对于艾莉来说,这一切都无关紧要了,因为在那一次银河中央的接触中,她发现了一个足以颠覆人类所有智慧和科学的秘密……

#03

这便是《接触》全部的主线故事,它在后来也曾改编成一部精彩的电影《超时空接触》,但之所以这部小说并没有如《宇宙》那般享誉盛名,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确实有些难了。

《接触》从本质上是用简单而纯粹的数学构建了整个故事,又最终用数学颠覆了所有的结论。

譬如,小说结尾艾莉所寻找到的秘密,可以简化为这样一句话:π的深处,藏着有序的数列。

“π”大家都知道,3.141592653589……小数点之后的所有数字都呈无序状态排列,但在《接触》中,借助织女星人的提示,艾莉最终发现小数点的几十亿位后面,出现了整整齐齐的0000011111。

圆周率被算尽,意味着世界上不存在随机性和偶然性,一切都是被计算好的,一切都是被制造的。

这也就是《接触》第二个硬核又烧脑的地方,因为卡尔·萨根并不只想让自己的想象力停留在描写星河之灿烂,文明之多样,在太空歌剧里咏唱庞大的舰队、各异的物种、诡谲的星辰、失落的先民、或者光与暗的对决。

卡尔·萨根想在《接触》里书写的,或者说他终其一生的所有探索,都是想洞见宇宙法则与奥秘。

所以这本书里有非常多的哲学思考与激烈的论辩,从一位女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开始,卡尔·萨根将讨论的笔触深入到了方方面面。

从科学研究工作本身、人类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道德伦理,到文学艺术、女性权利、家庭关系、宗教信仰,直至最终那个近似所谓“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的终极答案。

但偏偏这两点又是《接触》里极其显著的特征,所以不少人粗略地翻了翻内文,就被“光速劝退”。

这实在是太可惜了。

虽然《接触》看起来和其他大多数科幻小说都不太像——充满着哲学思考,没有明显的反派,没有暗地的阴谋,没有宏伟的场景,甚至也没有各种奇形怪状的飞船和外星人。

但它确实是一部从任何角度你都无从指摘的纯正的硬科幻小说,不管是对于未来的预言,对于宇宙的描绘,都精彩绝伦,特别是它的科幻设定简直精妙到让你没办法挑剔——

举个例子,这本书写作到一大半时,为了给艾莉等人找到与织女星人接触的方法,卡尔·萨根专门找到了同为天体物理学家的基普·索恩,请他帮忙解决这样一个难题: 如何在不违背光速定理的情况下,让艾莉与26光年外的织女星人实现接触?

这其实是一个大可用“设定”或者文学技巧就解决的小细节,但卡尔·萨根硬是让索恩专门组建出了一个可穿越虫洞研究小组,经过日夜兼程的计算,终于演绎出了一个“穿越者不会被撕裂”、“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不会突然坍缩”、“支持双程时空穿越”、“所需能量可计算”的虫洞模型。

虽然是硬科幻,但卡尔·萨根的文笔和幽默让《接触》不至于像有些作品那样,天然地呈现出一副生人莫近的样子,只要你往细处读,你会发现《接触》里几乎塞满了高级的冷笑话。

比如,当艾莉他们经历了漫长的算法解密,终于破译了织女星人发来的第一部分信号,满怀期待的那个瞬间——

与模糊不清的图像相伴的,是低沉的滑音,它先向上浮动,又再次回落,最后被拉到中央C下的八度音阶附近。这时,小组成员们听到了隐约的音乐声。与此同时,图像慢慢地旋转、修正、聚焦。

艾莉意识到她盯着的黑白颗粒状图案……是一个巨大检阅台。检阅台上装饰着艺术化的鹰,它的水泥爪子,牢牢地抓着身下的……

……伴着画面,想起了一个深沉而沙哑的男中音。虽然艾莉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但那毫无疑问是德语。德·希尔转向了她。

“你懂德语吗?”艾莉低声问道,“他在说什么?”

“元首说,”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那句话的翻译,“欢迎全世界来德国,参加193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

#04

读到这里,我相信你已经了解《接触》到底是一本怎样的科幻小说了,但它和这篇小文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到底有什么关联?

当然有关联。

当你细读完《接触》,你就会发现卡尔·萨根想要描写的,不仅仅只是地球人和织女星人的一次接触。

甚至可以说,接触的是织女星人还是牛郎星人,宇宙到底是混沌的大爆炸还是有什么人类无法理解的意志构建的都不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头要抬起来,向上看,向无尽的宇宙看。

的确,在无垠星海里,连地球本身都不过只是一颗不值一提的微尘,我们所受到的限制实在太多太多,科学永远会有一个时代的边界,阻挡着我们去认识更多人生来就想要知道的事情。

但也就是因为如此,才会有科幻文学诞生。

从科幻文学诞生至今快200年的时间里,无数伟大的科幻作家用他们的作品证明了科幻的预言性,更证明了在所有类型文学中,唯有科幻可以不局限于人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它可以涉及其他星球,模拟无数宇宙,探索人在宇宙的地位,揭示未来文明的危机,甚至扮演“神”来反思人类自己。

任何一种幻想文学都可以创造一个世界,但只有科学幻想文学,能够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

幻想是漫无边际,无从琢磨又无法被限制的,但是科学幻想不是。

那是一种更真实的想象力,更应该称之为是一种基于人类所能触达的边界所展开的远望。

一部优秀的科幻文学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更是一种对未来可能的无穷拓展。

所以,让我们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吧!

为什么旅行者探测器的“金色唱片”是有意义的?因为它意味着人类坚信,人类终究不可能被万有引力束缚在这个蓝色星球上,银河终究会被踏上所有人的足迹。

为什么相信地外存在文明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至少意味着你相信这个世界以外上还有更多种可能,你愿意去思考和讨论十万光年之外的事情,就意味着你还没有被眼前几平方米的庸庸碌碌消磨成无趣的机器。

为什么读科幻是有意义的?

因为它能让你相信,星海、宇宙和未来,都真的存在,它们和你息息相关。

[1][美]卡尔·萨根.虞北冥 译.接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

[2][美]卡尔·萨根.虞北冥 译.宇宙[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

※本文撰写过程中还参考了公众号“科学有故事”于2019.8.28、9.8发表的文章《汪诘谈科幻 | 地外文明题材的巅峰之作-<接触>》、译者虞北冥于22.1.20在“豆瓣读书”发表的译后记《卡尔·萨根和他的上帝》。

※头图及文中配图除注明内容外,均自网络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是得努力啊,低熵体们,为了有一天能星海相会!

——卡尔·萨根《宇宙》读书会

时间:2022年9月24日 周六 15:00-17:00

地点:神兽之间·九里亭店(上海市松江区沪亭北路218号九里工坊20幢B101)

嘉宾:

  • 旭岽,知名科学主持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

  • 施韡,网名水兄,中国天文学会信息化工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天文学会副

    秘书长,《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天文分册编委。

  • 丁丁虫,知名科幻文学评论者,科幻文学译者。

形式:线下讲座 + 线上直播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预约音、视频直播

报名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