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知道吗?

我们常吃的紫红色的无花果,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花。我们以为的“果实”是“隐头花序”,花藏在里面,生长与绽放不为人所知。把无花果掰开,里面丝状的结构,就是它开败的花。

你知道吗?

武侠小说里常见的“九死还魂草”,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它的学名叫卷柏,因为它在干旱环境下,整个植物会卷起来、呈现出枯黄的姿态,但一旦喝足水,就会重回翠绿盛开,充满了生死交替、伺机还魂的特性,故而被称为“还魂草”。

你知道吗?

让我们感到头大、抽象、不知所云的三角函数,早期其实是个非常具象的工具。它被运用于大地测量和绘制地图里,通过角度找到不同陆地、岛屿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值越准确,航海就越方便,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很多人认为自然科学高深、遥不可及,但其实它隐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静静地等待被人发掘。

顾有容和郭园园想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把自然科学那些学术化的知识打散在生活中,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科学的乐趣,他们在百度百科上进行自己所学领域的科普,打破学术知识的专业壁垒,让我们重新看待、认识日常生活,在生活的重复性里找到精细。

以下是关于这些学术专家的真实故事:

文 | 小北

编辑 | 卓然

顾有容趴在嘉塘草原保护地上,他的面前是成片的叶子纤细、像针一样的小草,这是高山草原常见的嵩草,最高也不过他的一只手指长短。

更高一些的,是禾本科的紫花针茅。这两个大类的草,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草原,养活了青藏高原上所有的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这成片的草地之间,有一块草地,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它不是草的形态,而是像一块垫子一样,绒绒地铺在地面上。这是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植物——垫状植物,它由很多条竖直生长的茎和叶子、密集地挤在一起组成。在高原这样较为寒冷的地方,密集生长使这块垫子的温度比外界温度高出10度以上;同时因为垫状植物内部还有很多叶子腐烂后留下的腐殖质,能够更好地帮助其它植物在这里生长。

在顾有容面前这块巴掌大的“垫子”里,嵩草、火绒草、岩生忍冬都冒了头,“垫子”自己建立起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改变了这块区域的环境状况,庇护着高原植物的生长,让一些原本在高原不易存活的物种,也能存活生长起来。

只是,这种垫状植物生长极其缓慢,一年也只增加1厘米左右的直径。顾有容面前这块巴掌大的垫子,至少长了20年。

顾有容是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植物学博士,在这个大众认为平平无奇、低矮的高山草地上,他趴下来,和大家仔细讲解整个高山草原的植物和生态。

在这里,草地表面的叶子或许只有1、2厘米高,但其根茎却能深入到30厘米深的地下,繁多且深入的根茎保持着这里的水土,让悬空的泥土也能紧紧抓在一起。

这里还有成片的蓝紫色的花,它由一种叫蓝玉簪龙胆的花构成。它的叶片矮小,花却很大,这是高山植物的特点,因为这里营养积累不易,它们需要用几年的积累,才能孤注一掷地开出一朵硕大的花。而花越大,也才能更吸引昆虫传粉。

蓝玉簪龙胆还在这种环境里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刮风下雨时,它会把自己的花瓣闭合起来,防止风雨侵蚀花蕊,而雨过天晴之后,大片的蓝玉簪龙胆就会在极短的时间里重新开花,形成草原上独特的蓝紫色花海。

在顾有容的走动与讲解中,植物不再是课本上枯燥无味的各部分的分类,不再是对知识的无聊记背,而是在观察里了解了它们。

“植物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东西,只要看到它,了解它,就会发现它动人的一面。”

知识本来是有趣的,不同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记录着我们这个世界,当我们睁眼看去,世界的丰富就像这个多样性的高山草原一样铺陈在眼前。

尽管植物随处可见,但植物学到底研究什么、有怎样的作用,对大多数民众来说仍是遥不可及。

顾有容希望建立起植物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一些植物学知识,可以帮助大众在购买、食用蔬菜、水果时能有所了解,同时也让大家了解植物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影响。

他在百度百科的视频里科普西梅,告诉大家西梅尽管比较甜,但它带给人的血糖负担又比较低,加上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帮助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是比较健康的水果。

但同时,西梅又含有果胶和有机酸,果皮里还有一些单宁,这些对消化道会有刺激作用,因此也不能多吃。

在探访高山草原时,他也会告诉大家,高山植物发达的根系,能帮助积累碳元素,把二氧化碳固定进去,帮助减缓全球变暖。

“我教书的时候,经常会被同学问到,学植物学到底有什么用?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花草树木、蔬菜水果,它背后都和植物学有联系。那我们在购买蔬菜水果时,把这些植物学知识用进去,就能挑到更好的蔬菜水果,让大家吃好、吃健康。”

抽象的数学,也有其乐趣在。

在百度百科的“一元二次”词条里,郭园园写下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发展历史。

它在中世纪的黑暗时期暗中孕育,在阿拉伯帝国的代数成就的基础上迸发光彩,而后在后来的500年里逐渐发展,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孕育出了无数辉煌,但当我们学习它时,只能学习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但数学形成的背后,则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个个鲜活的时代。”

研究数学史的郭园园,想把这些展示出来,让数学不再是“无趣”的代名词。

郭园园记得有次去录节目,各科的老师都要提前讲一讲自己要表达地内容。轮到他的时候,对方一听是数学,马上说,“您可以不用讲了,过了过了。”

“数学太抽象,许多人一听数学就崩溃,并且认为它不够有趣”,郭园园这样解释,“这也和我们课本上对数学的安排有关。”

中小学的课时有限,在编纂教材时,只能把那些学生最需要掌握和传承的知识教给他们,比如算数、几何证明、代数、三角函数,甚至指对数。“看起来枯燥、无聊,让人忘了数学背后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宇宙’,一整个庞大又丰富的数学世界”。

“抽象的知识点背后,关联着历史、政治、经济、语言、天文学、人文等一系列东西。”

以三角函数为例,它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有了早期的研究,但直到15世纪,欧洲商业兴盛,迸发出航海、立法测定和地理测绘的需求,才推动三角函数大大发展。

因为代数方程的发展,两个原本不相干的分支在这一刻因需求而碰撞,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了三角函数值表。

再比如,我们的身份证号码,前17位都有具体含义,最后一位却没有,有些人的身份证最后一位甚至是X,为什么会这样?

实际上,身份证的最后一位,是一个校验码,它通过对前17位数字简单的加减乘除,得到了最后一位的数字,“当我们在输入身份证时,某一个数字输错或者两个数颠倒位置,马上就能通过最后这一位的校验码得到验证。”

郭园园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科普,把数学最美的样子通过百度百科等手段,低门槛、高效率地普及给每一个人,“让大家了解到数学有趣、动人的地方,大家学数学时,就不会再觉得无趣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郭园园也明显感受到大家对知识的诉求不同了。“以前技术不发达,大家都通过死记硬背记住数学的规律,不知其所以然,但现在我们有了百度,有了搜索工具,可以主动去挖掘知识背后的奥秘”。

现代数学起源古希腊,随着古希腊文明的衰落,传入东方世界,在文艺复兴前后,重返欧洲,由多种文明融合交织而成。

在过去,中国学者研究数学史,多借助于欧洲文献,伴随着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青年学者,可以直接阅读拉丁文、阿拉伯文、梵文的古代数学文献,对外国数学史的研究也逐步精进,郭园园在内的学者们,用更人文、更有趣的方式来讲解数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园园希望把数学更前沿、学界更认可的数学知识正确地传递出去。

“大众对一些数学知识的认识会有谬误,或比较陈旧的地方,我们研究了数学十几年,也希望把自己研究的成果用有趣的方式展示出来。”基于此,他修订“一元二次方程”、“阿拉伯数学”的百度百科词条,从而帮助大众获得更准确的知识。

不论是植物学、数学,抑或是其他门类的自然科学,都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下的生活。

顾有容和郭园园想要做的事,就是打通知识与生活的壁垒,让学术的专业性,能在人们的生活中予以帮助、带给人乐趣。

“那些课本上无趣的知识点,进入生活中,与生活碰撞,反而会带来很多乐趣”。

在百度百科上,顾有容发布了植物学的相关视频,到野外去科普野生植物的知识,去超市里科普日常食用的蔬果如何选择,让植物学进入生活;郭园园在百度百科上针对呈现内容不够完善的词条进行修改,让词条的表述更加严谨,参考文献也更加规范。

而对于搜索者、学习者而言,知识不仅需要有趣,还需要靠谱,这也是百度百科这个平台想要做的事——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惑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到百度上搜索、了解答案,获取知识。

基于此,百度百科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网罗全国顶尖的权威学者,共建权威化词条,逐步完善修订百度百科上的知识信息,用专业学者们的智慧打造学术研究的科普平台。

而借助直播、AR、VR、3D等技术,百科学术委员会的专家们还能以视频、直播等方式打造有趣又有料的硬核科普,推动知识普惠。

顾有容曾通过直播的方式,带用户直击世界珍稀濒危植物“巨魔芋”的开花全过程;

在“霸王龙”的词条里,百度百科用AR生动还原了恐龙形态,实现科普知识的可视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鱼3D复原动画也即将上线百度百科,通过对鱼类活化石进行生动、立体的呈现,让公众领略生物进化的魅力。

与此同时,百度百科还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深度合作,基于“深骨”(Deep Bone)平台的演化框架和逻辑,打造“生命演化之树”,构建古鱼、恐龙等古动物分支的知识脉络。他们甚至还打算探索数字化资源和元宇宙结合的可能,让远古世界走进虚拟现实。

在专家团队之外,还有一群在各自领域深度钻研、共同传递优质知识的普通人,也在为词条、知识的准确性而努力。

大学生陶普,为了继承失去语感的学长的意志,开始学习编辑词条,组建了百度交通组,并主持编制了《交通设施类词条编辑指南》等一系列指南,为有交通困扰的人们提供帮助。

马来西亚的百度百科用户“诸葛才”,因为发现马来西亚的词条有错误,开始了他的百科之旅。他汇总了所有马来西亚的词条,逐个完善,为中国网友了解马来西亚提供帮助。

最终,这些学术上的专业人士、乐于分享且在某些方面深度钻研的用户和百度百科双向奔赴,共同构建了一个可靠的内容搜索平台,共同创建了百度百科的知识体系。

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点亮百度百科“知识演化之树”的一份子。创立16年来,百度百科始终致力于权威知识的获取、分享与服务,建立了超2600万个词条,日均浏览量达到上亿人次,有超760万人参与了词条编写。

郭园园不会忘记,2011年在巴黎游学时,一次同学聚餐,他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地方——手机里没有法语输入法,网络慢,搜索不到目的地,他对巴黎也不熟。

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他才发现同学里的一个印度哥们早就找到了地方,一问怎么找到的,对方说,“我用的3G手机,一搜就出来了。”

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互联网的便捷性与必要性。

此后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过去不懂、不了解的知识如今都能直接在互联网上搜到,而他也明显感到,大家更倾向于通过搜索,直接获取知识。

但过去,互联网上的流传的很多知识不够准确,容易造成误解,而他作为一个钻研数学二十多年的人,希望把更准确的知识传递出去。

对他们来说,对知识重新梳理,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展现到百度百科上,无疑是个浩瀚的工程,因为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词条修订。

但这是一件对当下、对未来、对整个社会都大有裨益的事,他会一直走下去。

(如您希望加入百科学术委员会,可请联系 baike-qw@baidu.com 进一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