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6日结束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九月理事会上,中国驻维也纳联合国代表王群与英、美、澳三国代表激烈交锋,双方就互有重叠的两个美英澳核潜艇合作议题进行了激烈的博弈。虽然从表面上看,中方的“美英澳核潜艇合作所涉核材料转让及其保障监督等影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各方面的问题”与美英澳三国提出的“奥库斯协议所涉海军动力堆背景下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议题高度类似,但是二者在 “核材料转移”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二者相比,中方议题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寻求的是美英澳三国将核材料的转移放在台面上,接受恰当且广泛的监督,并以此消除有关国家的顾虑,降低核扩散的风险。而美英澳三国共同提出的议题对是否存在核材料的非法转移闭口不提,只谈保障监督,分明是想要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三国的核潜艇合作做出豁免,并且让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可能发生的核扩散行为做背书。美英澳三国的做贼心虚在这份议题中显露无疑。

更重要的是,美英澳三国的合作涉及核材料从有核国家到无核国家的转移,而这一点根本就没在三国提出的议题内被提及,可见这份议题的避重就轻。一旦这份议题成为共识,那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将被彻底掏空,核材料从有核国家转移至无核国家的不良先例也将就此开启,美国可能也不会满足于只在海外部署本国的核武器,而是向热点地区的代理人势力提供核武器,彻底将这一地区的局势搅乱,方便美国浑水摸鱼。

美英澳三国提出的议题除了内容有问题外,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也非常值得玩味。首先,这个议题被提出的一大目的就是排挤中国提出的议题,这样奥库斯协议涉及的核材料转移就不会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受到太大的阻力了。其次,在受奥库斯协议影响最深的国家中,也只有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最强,如果能够排除掉中国的反对声音,那么即便东盟对此感到不满也无计可施,因为东盟各国与英美澳三国的实力差距终究是太大了些,而且国际话语权还不够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美英澳三国强行通过了它们提出的议题,但是中国的议题也没被取消,三国的阴谋并未成功。一方面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总干事不愿意公开与美英澳三国同流合污,另一方面,中方的议题堂堂正正,是在主持公道。事实上,自从去年9月奥库斯协议签订后,中方议题已连续四次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以协商一致方式纳入,足以证明中方议题受到了广泛的支持,更证明世界各国对奥库斯协议可能会造成核扩散的广泛担忧。

因为英国和美国的潜艇反应堆可以做到全寿命周期不用更换核燃料,而实现这一点的代价是使用丰度超过90%的铀-235作为反应堆的燃料。一般来说,丰度达到90%的核材料就已经可以被用来制作原子弹了,因此一旦英美两国向澳大利亚提供的核材料在运送或者保管时出现什么问题,后果将无法预料,毕竟没人能预测丢失的核材料最后会落到谁的手上,更没人能预测澳大利亚会不会借此在美国的授意下非法拥核。

制造核弹的难点不在于结构,而是在于核材料的获取,毕竟原子弹的基本结构已经不是什么机密了,只要有心搜集相关知识,制作出原子弹的起爆装置没有难度。另外,英美两国提供的核材料在被使用完毕后,如何对核废料进行处理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低丰度核材料与核废料可以被用来制作脏弹,而早在2005年的时候外网就已经出现了制作脏弹的详细教程。

无论英美两国向澳大利亚提供的潜艇反应堆使用的是低丰度核燃料还是高丰度核燃料,都会对全人类的安全带来额外的风险。因此即便美英澳三国执意执行奥库斯协议,任何与核材料相关的环节都需要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密监视,否则这一协议带来的就不是地缘问题,而是核危机是否会发生的问题。如今三国不愿意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视,只能证明它们心里有鬼,背后还藏着些别的歪心思。

事实上,作为核大国的美国都曾经在本土发生过核材料丢失的案件,英国也在这一方面有前科,因此即便送往澳大利亚的核材料从运输到保管都是由英美两国负责,都不能说是万无一失。因此,即便是考虑到降低核材料丢失的风险,美英澳三国也理应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奥库斯协议所涉及核材料进行监视与追踪。

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来看,一旦澳方通过奥库斯协议获得了核潜艇,那么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局势都会被改变,其中最先受到冲击的便是东盟费尽心思促成的《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虽然澳大利亚政府曾承诺不会允许核潜艇携带核弹头,但是在美国的压力下能否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好说,毕竟核潜艇是非常敏感的高价值武器装备,说不准美国会在本国核潜艇不方便出马的时候,“借用”澳大利亚的核潜艇为自身的目的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东盟国家外,澳大利亚周边的南太平洋岛国恐怕也不会乐于见到澳大利亚拥有核潜艇,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美国太远,澳大利亚太近。在尚未拥有核潜艇的时候,澳大利亚就已经几乎成为南太平洋一霸了,等到有了核潜艇后,这些国家在外交、防务等方面的自主权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凭借核潜艇和美国提供的各种精良装备,澳大利亚完全有可能成为南太平洋新的霸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