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关注我们吧

01

空间中心简介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摇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和贡献者。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空间中心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骨干引领与示范带动作用,举起了我国空间科学大旗,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空间中心已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空间科学总体性研究机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成果。2015至2017年,中心牵头组织研制的四颗空间科学卫星“悟空”、“实践十号”、“墨子号”、“慧眼”先后成功发射,并相继取得重大科学成果和社会影响,连续入选新年贺词、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两院院士大会报告。2018年,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正式启动,瞄准宇宙和生命起源与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两大科学前沿,2022至2025年将陆续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爱因斯坦探针(EP)、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等3颗科学卫星,力争取得重大科学成果。2019年9月,专项二期首发星“太极一号”在轨测试任务顺利完成,标志着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奠基性的第一步。2020年12月,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ECAM)卫星发射升空,使我国在引力波高能电磁对应体探测研究领域快速占有重要的优势地位。

作为空间科学的“国家队”、“国家人”,空间中心将坚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聚焦发展空间科学的主责主业,在我国空间科学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力争做我国空间科学战略研究的领导者,重大科学问题的答题者,空间科学计划的倡议者,空间科学工程组织实施的主导者,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者,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者。

02

中心目标、重大任务及主要发展方向

空间中心目前承担的主要重大任务包括: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工程总体、地面支撑系统),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科学目标、发展规划、有效载荷总体等)及“子午工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总体)等。

空间中心在空间物理与空间天气微波遥感空间电子信息技术三个方向上牵引中心发展。

在空间物理与空间天气方向,赵九章先生开创了我国高空大气物理学;刘振兴院士等建立了新的木星磁盘模式,开拓和推动了我国空间天气学的发展;中心牵头提出并实施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探测卫星双星计划;牵头组织实施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计划成为国际合作新的典范;牵头提出并建设子午工程,迈出了我国空间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历史上的第一步,子午工程二期完成后将成为我国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系统的骨干网。

在微波遥感方向上,中心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微波散射计,第一个机载微波雷达高度计,国际首个静止轨道大气微波探测仪全尺寸样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用微波遥感器在轨对全月探测并首次构建了“微波月亮”;为国内外多颗卫星研制了微波遥感器、微波湿度计和散射计等主载荷;实现了中国微波遥感数据首次进入国际业务系统。

在电子信息技术方向上,中心承担了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重大任务的有效载荷集成任务,所研制的星务管理设备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及多项空间科学任务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星上海量数据实时处理、星上高速总线网络、星上综合电子芯片化、星上智能处理方法等关键技术研究工作,所研制的星上处理载荷目前占据国内在轨单机信息处理吞吐量和运算能力最强的领先优势,在北斗导航和其他重大型号任务中得到批量应用。 研制的科学卫星任务运控系统和数据处理与管理系统成功支持了我国科学系列卫星的在轨运行管理。

03

招聘重点实验室及主要学科方向

空间中心下设的所有重点实验室与相关学科方向都将通过本次校园招聘吸纳新鲜力量与未来人才。

(一)四个重点实验室

为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重大成果产出,通过持续深化改革,空间中心目前建设形成了“总体性机构+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布局。中心下设四个重点实验室,分别为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和空间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此外还设有空间科学卫星运控部、可靠性与环境试验中心等技术支撑部门。

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辟了我国空间天气探测和研究的新方向,主要研究空间灾害性天气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主要开展日地系统的空间天气基本过程及其规律的探测和研究;空间灾害性天气因果链模式和预报方法研究;发展空间天气探测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等。近五年,承担了子午工程、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

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微波遥感技术研究的开创单位之一。实验室在第一颗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月球与深空探测等我国航天里程碑事件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攻关、国家863计划、载人航天计划、中国首次探月工程计划、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等国家技术攻关、科学实验和应用卫星型号任务的微波遥感技术研究和微波遥感有效载荷的研制工作,在微波遥感技术领域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获得多项国内、国际首创的研究成果。

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开展星上信息处理、复杂系统仿真、分布式空间系统等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研制星上智能处理、载荷管理、数据传输设备及仿真论证、集成测试系统,为空间科学和国家重大型号任务提供空间电子信息技术支持。实验室在载人航天空间站、探月工程、二代导航系列卫星、火星探测、高分卫星、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系列卫星等国家重大任务中,均承担了科研任务。

空间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早、最全面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和研究的单位,居国内领先地位。实验室先后研发了多种星载探测仪器,承担了我国大多数航天型号的空间环境探测任务,主要包括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工程、子午工程、火箭垂直探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俄联合火星探测、双星计划、风云系列、遥感系列、实践系列等多个航天型号和卫星载荷的研制任务。

(二)支撑部门

空间科学卫星运控部负责我国空间科学系列卫星在轨运行管理,通过科学卫星综合运控中心(地面支撑系统)的研制建设与运行,圆满支持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各卫星在轨运行控制、数据处理与管理。负责我国空间科学领域数据管理与应用,通过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运行,实现了空间科学领域数据交汇、管理、共享和安全,发展了自主可控数据应用生态,促进了数据高效利用。

(三)主要研究方向

  • 空间物理与空间天气研究

  • 行星科学与空间地球科学研究

  • 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

  • 空间任务地面应用与仿真技术

  • 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

  • 天基和地基空间环境监测与探测

  • 空间环境预报

  • 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及其实验技术研究

04

岗位、待遇及职业发展

(一)特别研究助理:

1.入选特别研究助理者可享受税前不低于26万/年薪(含6万/年住房补贴);根据工作与产出情况,可增发绩效奖励。获得择优支持的特别研究助理,税前年薪增长率不低于30%;

2.单位为特别研究助理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并提供补充商业保险福利;

3.鼓励优秀青年博士依托空间中心申请相关基金和人才资助项目,包括:

(1)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简称“博新计划”);

(2)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中科院面向特别研究助理入选者的择优资助项目,资助经费60万元);

(3)博士后国际交流项目、博士后面上基金、博士后特别资助等基金项目。

4.享受怀柔园区宿舍租金七折优惠;

5.执行期为3年,可续聘一期合同,最长为6年;

6.执行期满2年后,入选者可以申请中心高级岗位及相关人才项目;

7.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出站可按国家和博管会相关规定,享受博士后户口迁移及家属户口随迁政策。

(二)工程序列岗位:

1.薪酬待遇:体现个人能力及工作业绩的薪酬待遇(可根据实际贡献调整绩效工资)以及各类补贴;

2.落户北京:符合条件的应届生毕业生可解决北京户口;

3.生活保障:五险一金(按最高标准缴纳),缴纳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险,拥有年度体检,带薪年假和工会福利等;

4.职业发展:参与国家重大任务的经历;分类评价的考核与晋升机制;全链条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5.能力提升:提供各类交流及培训、公派留学、访问学者、优人才培养计划的机会和渠道。

05

申请条件

(一)工程序列岗位:

符合条件的2023届应届毕业生均可报名投递简历。

(二)特别研究助理:

1.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学风正派、诚实守信;

2.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应届博士毕业生优先(申请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

3.申请时年龄不超过35周岁;

4.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具有突出的创新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潜质优良,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5.进站从事特别研究助理研究人员,须将人事关系转入中心,并保证全脱产从事特别研究助理研究工作。

06

岗位需求与招聘流程

扫描上方二维码可查看所有岗位信息,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http://www.nssc.ac.cn,或点击阅读原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欢迎大家在空间中心招聘系统:http://139.196.79.42:8001/ (或扫描上方二维码)上注册完善个人信息,并将个人简历添加至个人主页简历附件栏,完成上述操作后请在系统“校园招聘”栏发布的岗位上点击“投递简历”即可(可根据岗位编号搜索意向岗位);

2.初选合格者,人力资源处将通过电话或E-mail通知本人参加面试,应聘者可登入空间中心招聘系统查看应聘状态;

07

线下招聘宣讲会安排

(可能因为疫情调整为线上宣讲,请及时关注相关通知)

  • 联系人:郗老师,曾老师

  • 电话:010-61660674

  • 网址:http://www.nssc.ac.cn

  • 邮箱:zhaopin@nssc.ac.cn

欢迎关注我们,转载授权、投稿事宜请
在文后留言,小编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