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音乐,很多人能够想到的就是不同时代所流行的一些歌曲,就像摇滚或者是DJ,甚至是一些串词儿。但是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来看,西方的音乐和我们东方的音乐也是有着较大差距的,给人的感觉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因为西方的音乐所注重的就是声部以及复调还有和声。然而我们东方的音乐所讲究的就是一种旋律美,也就是韵律美。仅仅是乐器都特别的有讲究,比如说古筝以及二胡还有琵琶,除此之外还有唢呐等。每一种乐器演奏出来的感觉都是完全不同的,也正因如此独特性就特别的强。

每当节奏和旋律响起的时候,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分辨出这是什么音乐,其实这也和我们国人的线性思维密不可分。可能学音乐的人曾经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单声旋律的发展,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应运而生的呢?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又经历过什么样的政治环境呢?更令人疑惑的就是,为什么音乐和禅之间,能够产生相应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音乐与禅

1、不同时期的主流思想

各个地区的人文特征都是比较明显的,就像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秦时期的确是比较乱的,不仅仅是在人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的政治,包括社会文化等思想方面都呈现出了一派乱想。在时间的推移之下就迎来了儒家文化,当时的儒家学者所提倡和奉行的就是礼乐教化。

紧接着来,到了隋唐时期之后,就应运而生了燕乐。后来才逐渐的传到了市井老百姓的家中,紧接着又涌现出了很多的市井音乐。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音乐的发展,和政治环境以及不同时期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要追溯音乐的发展,不得不提的就有单声音乐。

2、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于人们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思想这一方面在政治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也是均有渗透的。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儒家思想,甚至都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了人们的思想之中,用根深蒂固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正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光和热,让音乐变得越发的复杂,变得更加的多彩,同时也让音乐从一团乱象中走了出来。走出来之后就逐渐的发展为单声音乐。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旋律特征并不是特别的明显,只不过是比较平和而已,又或者是比较中庸。

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庄重的,尺度完全不大,毫不夸张的说,就是少了一些生机,也少了一些活力。然而来到了隋唐时期,就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状况,因为燕乐和雅乐,悄无声息之间就推动了音乐从和平的道路中冲了出来。

3、禅宗的应运而生

冲破了平和音乐的牢笼之后,禅宗应运而生。当时的人们信奉,禅的确是能够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并且从本质上来看和儒家文化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完全不会针对于形式的复杂多变,而产生一系列的反抗。

完全没有把所谓的旋律以及内容和形式的表现产生了分离或者是对立。禅宗在当时,打出来的旗号就是“简约”。在这个词语和思想的引导之下,让传统音乐迎来了大幅度的发展,不再被儒家的相应文化所束缚。

《史记春秋》里面就记载着这样的一句话: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所谓的简单并非是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反而是从形式方面做出了改变,但是在内容等各个方面,完全不可能极其的简单化。

“顿悟”也是禅宗所主张的思想,在他们这些人看来,“明心见性”,所有花里胡哨的复杂形式到最后都只会遮蔽住你的视线,所以应该抛弃这些东西,让自己的视线变得更加的明朗一些,正因如此,他们在当时才会把很多的繁文缛节毫不犹豫的直接抛弃。用一种特别简单化的方式来寻找一些蕴含活力或者是有希望的内容。

在形式主义,被摒弃之后,艺术领域就迎来了一场新生,也就在这个时候,传统音乐似乎就像是如沐春风。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了一波惊涛骇浪,传统音乐和唐朝的禅宗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不断的茁壮成长。至此,“简约”的风气就被推上了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禅宗影响的发散

1、形式的简约

因为禅宗所带来的影响,所以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形式这一方面就讲求着简约。从很多的角度来看,这和西方音乐的纵向发展有着极大的区别。就拿结构这一方面来看,不管是语法或者是句法,我们东方的音乐基本上都是具有真正意义的节拍或者是音符。

用凝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论语》《孟子》这一类的文著,也只不过是几千字罢了。此时的音乐也更加的简单,特别的简练,我们可以理解为一首音乐,就是有很多的短句组合而成,看起来特别的简练。可能有人会想到蒙古的长调,实际上这些长调中的长句大多数都是由这些短句拼凑而成的。

很多民歌所遵循的模式就是“上下乐句”。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就是,陕北地区的一首名字叫做《信天游》的歌。采用最为简单和直白的一问一答的方式,体系特别的明朗,让听的人也能够更加的直白一些,但是透过这简单的形式,却能够看到内涵的丰富。这似乎就和禅宗指引之下的“明心见性”刚好匹配。

2、节奏的明朗

对于西方的节奏以及节拍而言,这就相当于我们中国音乐的板和眼。一板一眼也就意味着在打节拍的时候要一强一弱,这也可以被称为2拍子。如果演奏的时候是一板三眼,这也就意味着是一个一强三弱的拍子,并且是4拍子。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东方的音乐还是比较呆板的,称得上是中规中矩。就像一些传统的乐曲,也在不断的散发着活力,充满着勃勃的生机。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丝竹乐曲《老六板》,站在基本旋律的角度来看,一共有68个小节,都是由2/4拍所组成的。

同样也可以理解为是由34个小节所组成的8个长长的乐句,采用的节奏是4/4的拍子。如果追溯起这一手,曲子的发展的确是比较久远的,并且也为后续很多乐曲做出了巨大的铺垫作用。

毫无疑问,有不少的乐曲在制作的时候都是立足于这一首乐曲的基础之上,因为传播的方式不同以及各个地区的差异不同,所以在教法上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就比如说蒙古人所称的《八音》又或者是《八谱》。

就像在节奏的这个区间里面,还有一种存在形式,也就是散板。完全没有任何节奏的约束,也完全没有任何快慢的限制。演奏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心中所想,以及自己想要抒发的感情来控制演奏的速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秦腔的二导板。

3、传承的方式和特点

其实到现在为止,很多歌曲以及戏剧的演唱者在传授歌曲的时候,都是遵循着一个比较独特的方式,叫做:口传心授。生活在古代的人们,为了能够把谱子记下来,就发明了一种用工尺谱记录的方式。

在整个谱面上对于那些主要的音高以及主要的旋律和线条做出了相应的记载,对于节奏以及韵律甚至是表演的技巧和方法,都是完全没有办法在很短的时间内记录下来的。这也就意味着一部分是需要自己拜的师傅,口口相传,另一方面也需要自己去悟。只有把这两者都兼并起来之后才能够算弄懂了,但是要想真正出效果,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在记录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比较重要的音律以及旋律线条做出了记载。这样的做法似乎就和禅宗所推出来的简约密不可分,虽然形式是特别简约的,但是内容却又特别的丰富,并且还蕴含着勃勃的生机。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琴谱,文人墨客们对于古琴称的上是情有独钟,并且也是一个标配,那些文人们不管文化底蕴如何,但大部分都会弹琴,并且弹琴的技法也相当娴熟。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碣石调.幽兰》,虽然有相应谱子的记载,但只不过是一个骨干的音高而已,紧接着还有几个旋律的线条。

纵使是现如今,手上拿着这个乐谱没有老师的教导,也没有口口相传,是完全演奏不出那种原汁原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在时间的推移之下,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剧变,不管是音乐还是禅宗,都会有一些新鲜的血液,不断的融进去,在器乐的演奏方面,也开始应运而生了.多声音的思维。

就像西方的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所讲究和追随的,就是不同的音色在不同声部中的表现,以及针对于不同旋律所产生的对比。但是对于我们东方的音乐而言,在运用的过程中,和西方音乐的确是大相径庭的。

参考文献

《禅与乐》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