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清华北大还厉害的大学你听说过吗?这所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大学,虽然仅存在了短短八年的时间,却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174位院士,以及各种名人。这就是西南联合大学,那么这所传奇的大学到底什么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走出的人才

关于中国第一大学之争,清华和北大那可是不相上下,谁都不服谁,但如果说到西南联大,就算是清华北大也要乖乖低头认输,这所大学尽管只存在了八年时间,也没有985、211的名头,但在中国教育历史上可谓是珠穆朗玛峰一样的存在。

正如西南联大的校歌中满江红中所写的那样,它诞生于战火连天的年代中,1937年,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国家文学一脉,当时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往湖南,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三个本就师资豪华的大学组合在一起,阵容更是逆天。

西南联大校徽

战火蔓延到长沙之后,临时大学迁往昆明建校,并正式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在存在的八年时间里,入学注册的人数足有8000多人,但真正毕业的还不到4000人,并且没有补考,只有重修。正是因为这种宁缺毋滥,才会留下教育史上群英荟萃的奇观。

西南联大中走出的除了闻一多、朱自清等熟悉的作家之外,还有作品被编入教材的沈从文、卞之琳,如果说你对卞之琳不熟悉,那对他的短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应该会比较记忆深刻。还有写出《围城》的钱钟书、会至少十三种小众文字的陈寅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闻一多

除文学之外,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物理研究实验室的,近代物理学先驱吴有训。西南联大中有一位名为叶企孙的院长,他的学生占了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的一半,杨振宁、邓稼先、陈省身、李政道都是他在西南联大中教出来的学生。

除此之外,西南联大还有很多璀璨的群星,就不一一列举了,那么话又说回来,在炮火纷飞的年代中,西南联大的建校历程到底有多艰难?

西南联大的建校历程

金岳霖

西南联大是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起来迁徙到昆明举办的,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随时都可能遇到危险,再加上交通不便,从长沙到昆明遥远的路途是两百多名师生硬生生走过去的。

三千五百米的路程经历了两个多月,整整68天才抵达昆明,一路上风餐露宿得像荒野求生一样,历经狂风暴雨时不得已会睡在猪圈和牛棚里,路上时不时还会有劫匪出没。

冯友兰

剩下的师生分为两拨,乘坐交通工具辗转迂回,一拨转到香港,一拨转到越南,再分别从这些地方再次乘坐交通工具到达昆明,至此所有师生才算集合完毕,正式在昆明建立西南联合大学。

虽然一路以来的困难是师生们从未体会过得艰苦,但很多学者和作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了自己的传世名作和诗篇,比如冯至的小说《伍子胥》里伍子胥的逃亡过程,就是冯至在南迁路途中的所见所闻引起的灵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从文

南迁过后罗常培在学校里开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藏缅语系研究”,将西南方言就此引入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刘兆吉则是沿路收集了大量的民歌,给民俗研究带来了新的素材。云南地区物种的丰富多样也让生物系的师生们大开眼界。

除此之外,汤用彤的《中国佛教史》、冯友兰的《贞元六书》、金岳霖的《论道》等等都是在这场南迁路途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虽然有惊无险地建了学校,但很快新的难题又产生了。

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

群星璀璨

仅存在了8年的西南联合大学,一直到现在仍被视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在饥寒交迫和敌机呼啸中诞生,尽管生活贫困,但大师云集。西南联大给那段艰苦的岁月带来了什么?

虽然西南联大是在战火的迫害下,才由当时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联合建立,但也正是由于战火,导致学生们安静上课也成了一件困难的事,经常响起的警报声导致学生们不得不经常转换不同的环境上课。

除此之外,当时昆明的物资条件都不太好,物价也极其高,因此师生们的衣服都是补丁叠补丁,甚至为了省钱,还有人在初春时节将冬天的衣服当了,换回钱财买书,等冬天来临时再将冬天的衣服赎回来,放到现在也是一个理财大师了。

朱自清

为了省钱,吃的菜也是菜市场关门之前剩下的便宜边角料,当时的师生们也不会讲究味道,能吃饱就是最大的幸运。而住宿条件就更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真实写照。

虽然西南大学的建筑请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这样的大师设计,但奈何真的没有预算,大部分的预算都给了学校最精美的图书馆,连教室都只是一层铁皮的屋顶,至于宿舍和办公室,就只能用茅草屋顶了,一旦赶上下大雨,屋内也是小雨不停。

衣食住行的困难师生们还能克服,但缺书是当时最大的难题,一个班教材只有五六本,学生们都不够看,而老师更是直接背诵整本书后给学生们讲课。由于大家的生活都极其艰苦,师生们除了做学问,还要做兼职

茅草屋顶宿舍

西南联大校长的夫人卖糕点、闻一多给人刻章、冯友兰的妻子卖芝麻烧饼,学生们的兼职就更多样了,记者、编辑、会计等等,胆大的学生还会从事一些危险工作。正是这些艰苦的岁月锻炼出了西南联大师生们卓越又坚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