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读

即使科研能力再强,医生的第一使命也永远是治病救人。

来源:医脉通

作者:大胡子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9月19日,河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连发两则《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情况通报》,引发业界官方关注。

图源:网页截图

据悉,第一份通报为接郑州大学转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函或文件,指称该院多位医生涉嫌学术不端、涉嫌论文造假。第二份通报为接郑州大学转发《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400余篇论文”中涉嫌造假复核处理结果并公开通报的通知》,指称该院多位医生存在伪造论文、署名不规范等多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情况

完整的处理结果篇幅过长,故而本文只挑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处理结果进行分享(原始链接已附在文末,感兴趣的脉友可自行跳转查看)。

1.买卖数据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祥明为通讯作者、许锋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Sinomenine inhibits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invasion and promotes apoptosis of prostate cancer cells by regulation of miR-23a,经查,系存在第三方机构提供实验图片和实验数据(买卖数据)和署名不规范的学术不端行为。

现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

主要责任人许锋:科研诚信诫勉谈话,纳入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库,全院通报批评;取消五年评优评先资格;推迟三年晋升职称;取消五年内申报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等资格;取消五年研究生招生资格。

次要责任人曹祥明:科研诚信诫勉谈话,纳入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库,全院通报批评;取消五年评优评先资格;推迟三年晋升职称;取消五年内申报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等资格。

2.伪造论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峰和皮国富为通讯作者、李峰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LncRNA GAS5 Overexpression Reverses LPS-Induced Inflammatory Injury and Apoptosis Through Up-Regulating KLF2 Expression in ATDC5 Chondrocytes,经查,系存在伪造论文和署名不规范的学术不端行为。

现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

主要责任人李峰:科研诚信诫勉谈话,纳入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库,全院通报批评;取消五年评优评先资格;推迟三年晋升职称;取消五年内申报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等资格;取消五年研究生招生资格;追回已报销的版面费和已发放的科研奖励。

次要责任人皮国富:取消一年评优评先资格;取消一年内申报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等资格;取消一年研究生招生资格;撤销获批的省级项目。

3.篡改代表性论著作者排序

接郑州大学转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请你单位调查刘鹏飞涉嫌学术不端的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鹏飞涉嫌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经调查,刘鹏飞在其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中存在篡改代表性论著作者排序问题,刘鹏飞对该问题负责。

根据《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相关规定,对心内科刘鹏飞作出如下处理:科研诚信诫勉谈话,纳入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库,全院通报批评,并要求其承诺不再发生科研失信行为,取消三年评优评先资格,推迟三年晋升职称,取消三年内申报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等资格。

以上三个处理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学术不端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三方买卖数据、论文造假以及贡献排序等问题。处理结果基本围绕通报批评、取消评优、推迟晋升、限制科研资金申请等方面。

医学科研乱象频出的原因

近年来,中国的科学产出持续增长。然而在这个“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有关中国科研人员的科研不端丑闻却层出不穷。

根据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被撤回的论文达到459篇,占全球被撤回论文总数的31%。生物医学领域是研究不端行为的“重灾区”,高达140篇被撤回的文章来自医院科研系统。

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北京医院科研处张鹏俊等人在《美国责任研究 - 政策与质量保证》杂志发布了来自北京医院的一项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页截图

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三级医院的医学研究人员中,大约40%的研究人员承认犯有所列的9种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至少一种,17.51%的受访者承认犯有捏造、伪造或剽窃中的至少一种。而最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是不当署名。

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认为,影响科学不端行为的三大影响因素是个人道德(74.20%),晋升压力(65.90%)和出版压力(63.59%)。超过50%的研究人员认为,晋升、出版和外部资金的压力高或很高。

如果说有10%的医生学术不端,那么这仅仅是他们的个人问题。但现在的情况是超过40%的医生承认自己犯过相关错误(真实数字只多不少),那么不得不考虑下背后机制的问题了。

在目前医疗系统的“生态环境”中,职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生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长久以来,职称晋升与论文挂钩这一情况饱受医生群体诟病。对医疗机构来说,为了赢得学术地位,同时获得科研经费,各级医院都将论文列为医生考核的“硬指标”。有不少医生反映,有的医院对医生要求极为苛刻,不发论文不仅会影响到各种考评,甚至还会被扣工资。

但现实的情况是,一线医生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出门诊、做手术,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还要挤出时间来写论文,早已不堪重负。除此之外,不同级别的医院存在科研能力差异。基层医生平时接触的多是常见病,写论文只是为了写而写,根本不具备学术价值。

因此,只要医生的前途还同论文相挂钩,学术不端的行为就会屡禁不绝。

审查愈发严格,但大环境在放松

这些年,国家对于学术不端的审查严格程度有目共睹。

近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二十二部门印发《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进一步规范了调查程序,统一了处理尺度,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有了更具操作性的规范。

《规则》明确,科研失信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或项目申请书;编造研究过程、伪造研究成果,买卖实验研究数据,伪造、篡改实验研究数据、图表、结论、检测报告或用户使用报告等;买卖、代写、代投论文或项目申报验收材料等,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等。

同时,《规则》对从事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的查处作出规定,细化了违反科技伦理规范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生或将面临更大的学术压力。其实并非如此,上文已经提到,造成医疗界学术不端频发的核心原因在于对论文数量的追捧。而审查严格恰恰反映出新的信号,即中国科研要从“追数量”向“抓质量”转变。

8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就人才的评价考核发表了意见。

刘新民院长认为首先要除“唯论文”,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该重点评价他的临床工作数量、创新成果、实际贡献。将门诊、住出院等临床工作数量作为医生申报职称的门槛条件;将病案作为评价临床工作质量的重要载体,用抢救、死亡、疑难病案来分析、考察医生的工作能力,解决了以往“有指标、难收集”的困境。

当然,这不代表医学中科研不重要。刘院长表示,破除“唯论文”不是不鼓励临床大夫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一些临床研究,要重点评价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能为了论文而论文,而是要引导医务人员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写在患者病床旁。

毕竟,即使科研能力再强,医生的第一使命也永远是治病救人。

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情况通报原文:

1.https://www.zdyfy.com/cxjs/content_24215

2.https://www.zdyfy.com/cxjs/content_24219

责编|米子 晗寒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