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顾彬是著名的国外汉学专家,他从事汉文学研究将近30年,对中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文学有着很深的了解和研究。

为什么他对中国古文学及近现代文学有很高的评价,对中国当代作家莫言、余华等毫不客气的抨击呢?

汉学家顾彬,有啥传奇的人生经历?

沃尔夫冈 .顾彬,1945年,他出生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他的主要作品和译著是《中国诗歌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选集》等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66年,顾彬考入德国明斯特大学,学习神学。

1968年他又转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他认识了一位研究唐诗词的著名学者,从而接触了中国古诗词,两人性情相投,无话不谈。

受这个朋友影响,他俩经常一起学习、讨论李白、杜牧的诗词,互相抒发他俩对诗词的感想、感悟,渐渐对中国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杜牧的诗崇拜的不行,他决定改学中文。

这一决定,使得他和中国文学有了不解之缘,一发而不可收拾。

他潜心研究中国古诗词发生、发展的兴衰历史及古诗创作的来龙去脉,对古诗有自己独到的思路和见解,他动笔写下了许多古诗。

他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的博士论文,写的竟是《论杜牧的抒情诗》,可见他对唐诗的痴迷程度。

后来,顾彬专门来到中国北京语言学院进修汉语。

对汉学进行更深入学习和研究。他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穿汉服,学说北京当地的方言,一起喝中国高度的白酒,吃中国五花八门的美食。

他与中国许多文学界的作家成为好朋友,互相沟通学习不同的文学知识。

他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几乎流连忘返,到了回国的时间,离开时他恋恋不舍,还动情地对身边的朋友说,现在中国快成我的第二故乡了,我都舍不得走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汉学研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多部作品和译品相继出版,他又被聘为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

2

2012年12月,顾彬又担任了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第一任系主任,他有了大量的时间留在中国,这让他很兴奋,因为这更方便他潜心做他的汉学研究。

他还是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特聘教授,在中国他认识了许多文学界朋友,常在一起沟通交流,学习研究文学作品。

他在跟朋友谈话中曾自嘲说,原来我对中国文学一窍不通,甚至连鲁迅是谁都不知道。

退休后他选择定居在中国,扎根在他热爱的汉文学发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习汉文学几乎成为顾彬生活的全部,他又喜欢上中国的孔子和他的《论语》,一大早起来,他就翻开书籍,大声朗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书写背诵,乐此不疲。

早餐后他继续拜读李白和杜牧的古诗,反复研究琢磨,现在他基本上用中文写诗、写作,日复一日,已经形成了习惯。

有一次,中国记者在采访他时,客气地称他为汉学家,他开玩笑幽默地说:“请叫我诗人顾彬”。不难看出,顾彬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古诗真是情有独钟。

朋友们都知道他喜欢唐诗,尤其是李白和杜牧的诗,他更是赞不绝口,他说李白和杜牧一样都才华横溢,他们的诗不分伯仲,这些诗写得太美了,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他曾深深感叹,中国出现的第一位诗人,比德国同一时期出现的诗人要早2000年,中国诗人太厉害,这让人很惊叹羡慕。

他是德国研究汉文学第一人,三十年多来,他把所有爱和心血都倾注在中国文学上了。

顾彬对中国作家鲁迅有着特殊的感情,称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为世界文学贡献了不可复制的优秀文学作品。

认为同一时期几乎没有其他作家能够和他匹敌,由衷赞赏他非凡的勇气,他说鲁迅的作品代表着中国的声音。

爱屋及乌,他专心编译的《鲁迅选集》是德国近50年来一次最大规模对鲁迅著作的编译工作,在德国和欧洲掀起了一股鲁迅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鲁迅,并了解和喜欢上中国文学。

在一次采访中,他曾毫不隐晦地说:“如果100年后,人们还会看鲁迅,但不一定会看金庸。”他不但赞赏鲁迅的作品,更佩服鲁迅的人品。

3

这位严肃的德国老头跨时空,固执地将鲁迅的革命文学与金庸的武侠世界,放在了同一个天平上。

他认为金庸的小说读一篇就可以知道下一篇大概如何,所有作品故事、结构大都雷同,过于注重故事性。

他的观点在中国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后来逐渐演变为关于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文学性和故事性的讨论。

其实,在此之前或许没有人想到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对比分析,毕竟两个人的文学风格差了十万八千里。

鲁迅的作品文学性和革命性让世人叹服,具有不可复制的民族性,他的作品具有世界性,与人类相通,多年开没有人能学得他的行文风格和思想力度。

金庸的武侠小说故事性、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简单明晰,对于普通大众具有特殊吸引力。

两人的的作品风格迥异,没法相提并论。他们的作品有各自生存的土壤,有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受众,没有大小好坏之分,可以说雅俗共赏,相互兼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彬的此番言论,并没有贬低金庸的意思,他只是太看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语言表达水平,对文学作品有更高的要求。

2006年12月11日,《重庆晨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

这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公众一片哗然。

顾彬认为中国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内容低俗,哗众取宠,只关注公众喜好和销量,一些内容形同“垃圾”。

甚至还提到中国一些知名作家,他们的早期作品还不错,但出名后的作品,为了迎合大众,违心附和,有的可以说是“垃圾”。

其中包括贾平凹、余华和莫言等人的一些作品,批评贾平凹的小说把女人描写的低俗不堪、严重依赖男人,丑化女人形象,认为他根本不了解女人。

还提到余华的作品把人物描写的木讷、孤独、毫无个性,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闷、压抑,批评说他不了解人性。

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他的许多作品都是顾彬翻译和引进到德国和欧洲的。

但是在莫言获奖后,他却明确表示,莫言和其他一些伟大的作家相差很远,甚至不能相提并论。

觉得他早期的作品还好,他批评莫言后期的作品有“投其所好”之嫌,甚至怀疑他为了名和钱牺牲自己,甚至都不想和莫言多说话。这个严肃的德国老头直性,还真是有点固执。

当然汉学家顾彬的话只是他一人的观点,不见得全对。

4

中国作家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大奖,尽管评价里出现多钟声音,但他确实是一件好事。

此奖项的获得,不但拉近了中国文学和世界各国读者之间的距离,还会带动中国更多的优秀作品向国际上传播,让更多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了解中国。

莫言对顾彬的说法不置可否,他相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剩下的都是金光闪闪的黄金。

常言到“旁观者清”,德国汉学家顾彬虽然精通汉学,但他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因语言和风俗习惯理解不同,他在对中国当代作家的评论上难免有些偏激。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当代的文学作品确实存在许多不足,和世界上一些伟大的作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顾彬先生以下几方面的建议,还是值得我们去参考学习的。

首先,他是用欧洲经典作品为中心的世界性参考体系来看待所有文学作品,这需要我们在创作中扩大眼界,从更广、更大的视角观察世界,了解世界,让更多更好的作品走向世界。

第二,一个好的作家需要更强的综合能力,多种语言的掌握有突出的优势。

他坚持语言胜过一切,其中语言还包括精神和思想,他认为不重视语言是中外当代文学共同的缺点,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也存在这些缺陷。

所以我们作家要提升自身水平,丰富、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学优势,让我们有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去影响世界。

最后一点就是作家的语言驾驭能力,它能真正展示作品的实力,展现作家的人格魅力。

当然这种能力不是朝夕之间就能练成的,它需要持续的学习和时间长久的沉淀,好的文学作品是急不来的。

我们中国的当代作家,应打开眼界,了解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学优势特点,博采众长、精耕细作,相信内容为王,从本质上提升我们的文学水平。

顾彬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用世界性的眼光探究汉学,以全局性的思维把我国当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大潮中。

我们可能一下子很难接受他言语犀利的批评,或许他眼中有更大的世界,把中国文学放在世界这个大舞台来审视,或是他对我们的当代文学有着更高、更好的期待。

文学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现实,作家的使命就是依托现实,用思想提取生命的内核,用语言文字形成一个带给人类温暖和帮助的世界。

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评价,都会有支持者、反对者、有倾听者、有漠视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只管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不要被政治、市场、奖项等外部因素所影响,坚持文学创作的初心,关注作品本身价值,努力写出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不是每个作品都叫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