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上海地铁的十年之变,人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看路网数据。十年来,上海地铁运营里程持续领跑全球,从2013年的567公里增至如今的831公里,且客流已达千万级别。“十三五”期末,网络运行可靠度、服务水平、经营规模、运营效率等四个方面八大运营绩效关键指标进入世界前六。

然而,这只是观察维度之一。作为城市建设加速推进的参与者,上海地铁经历着从建设运营的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当地铁上盖“小城”接连拔地而起,为区域经济引入源头活水;当路网融入数字化基因,会思考的机器成为“最强辅助”;当最美车站惊艳亮相,带来文化与美学体验……

这些很难用数字去量化,却都在表明:地铁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增强经济活力、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线路四通八达

去年12月31日,上海地铁14号线正式开通运营。“盼了9年!”市民梁先生住在封浜附近,以前要到13号线金运路站才能坐上地铁。“现在家门口就是14号线封浜站,到静安寺上班可以节约近半个小时。”

也是在这一天,上海地铁全网突破800公里大关跃升至831公里,累计20条轨道交通线、508座车站、83座换乘站,网络规模自2013年以来持续领跑全球

四通八达的超大规模路网,凝聚了建设者们的智慧与汗水。上海建地铁曾被外国专家称为“豆腐里打洞”,核心技术也依赖国外。这样的“先天不足”,给地铁建设运营难度层层加码,也倒逼出了许多创新与第一,并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比如,为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建设方试点采用多项软土地层车站暗挖技术,并通过封闭式大棚等方式,让工地“隐身”;被视为“大脑”与“神经中枢”的信号系统,通过技术攻关拥有了“中国心”,上海地铁进入全自动驾驶时代;15号线吴中路站、上海南站站采用无柱拱顶车站设计,为上海地铁站首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20条线路508座车站的网络,可覆盖辐射上海绝大多数区域,与重要交通枢纽,以及五个新城、临港新片区、大虹桥等战略重地相连,直通江苏省,辐射长三角。其中,12条线路13次过江,便利浦江两岸市民乘客通行,助力浦东高水平开发开放。

挖潜增能也处于进行时。数据显示,2013年,仅有2条中心城区线路最小行车间隔在2分30秒以内。如今,这一数字增长到了12条。其中,4条线路最小行车间隔为2分钟以内,9号线已实现最快110秒运行间隔,10号线正朝着100秒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路网客流量第一的2号线将会升级,成为全球首条拥有“双套信号系统”的地铁线路。更为先进的主用信号系统将进一步缩短列车运营间隔。即使出现故障,切换至另一套系统后,仍能实现两分钟的运营间隔,乘客不必再担心早高峰期间因信号故障导致列车晚点。

融入数字基因

2010年世博会前,上海地下百台盾构齐发,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那时,建设者们还没有来得及为此欣喜,就已经进入新一轮思考:当路网规模日臻庞大,传统的人力物力投入渐渐力不从心。如何让列车跑得快,又跑得好?

答案是:地铁需要新帮手——会思考的机器。从2001年开始,上海地铁就有意识地进行数据采集,近十年来,更是加快了转型进程,让数字基因渗透到建设运营各个环节:

上海市轨道交通集控大楼网络化运营平台作为超级数据中心,下连全路网车站信息,采用云技术,实现“一网统管”;

维保通号数字化运维平台集在线监测、智能分析、运维指挥等功能于一体,覆盖了绝大部分线路的“神经系统”——通号系统。通过大数据AI分析、调取数据案例库等技术,实时掌握设备状态,实现从“计划修”向“状态修”的转变;

试点智慧车站的龙阳路站,在BIM(建筑信息模型)平台搭建起仿真3D车站模型,小到监控摄像头,大至出入口电梯,设备状态均实时显示,一旦出现故障,平台就会提前预警,便于工作人员及时查看处置……

目前,上海地铁已基本构建形成以地铁云、高速数据通信网,以及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全网数字化基础设施,链接了一系列应用场景,初步实现智慧建设、智慧运维和智慧服务。

建设更多“小城”

曾经的吴中路沿线,由于周边缺少逛吃玩乐一体的大型商场,不少市民只能跨区跑到古北或者徐家汇购物消费。

随着2017年申通地铁首个上盖项目——吴中路“万象城”开业,周边生态逐渐改变,爱琴海、万科七宝等商业地标随之而起。开业一年后,“万象城”跻身上海商业销售前十。

在地铁上“加盖”建商业综合体,已经成为流行热潮。它不仅可以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为城市创造出新增量,还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区域生态。过去十年间,上海地铁以“万象城”为起点,上盖开发从1.0版发展至3.0版,在政策的扶持下,项目持续推进,业态逐步丰富。

当活力源源不断聚集,地铁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的“第二空间”,更加注重温度的营造。2013年开始,上海就明确了“地铁公共文化建设”的新追求,从建筑以及公共文化艺术两个层面加以推进。

人们越发相信,现在的地铁,已经不只是一种交通方式,而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具体体现,它串联起人民的幸福感,也传承着上海的城市精神。

记者:束涵

来源:解放日报

精彩看点

上海市交通委宣传展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