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
北方某市作家协会的微信公众号
发布了一张“喜报”

红底金字之下,是一份“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四位获得一等奖的作者中,名列第一位的,是散文《我的县长父亲》作者于忠东。

仅仅是因为于忠东的这篇获奖文章遭到了少数网民的冷嘲热讽,发布者当晚就自行删除了“喜报”及相关链接,更引得舆论哗然。

相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县长父亲》这篇获奖“散文”
其实是一篇朴实无华
感情深挚的“随笔”

上下滚动开始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笔下的这个对家人“无情”“抠门”“一根筋”的父亲,是一位受群众爱戴的“好官”“清官”;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五十九载人生,几起几落,没给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留下的是129本工作日记。作为女儿,作者也正是从父亲留下的字里行间,读懂了一个有着坚定的党性、满怀着大爱、值得她骄傲的好父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也快,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整个社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6月,于梁庄公社梁庄生产队帮助群众麦收,最前面是于忠东的父亲于志明 图据“禹城文学”官微

读《我的县长父亲》这篇获奖之作,自然而然联想到近日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咱爸咱妈六十年》。男女主人公就是一对在抗战岁月中走到一起的革命伉俪。克己奉公的精神,坚持原则的作风,为大家舍小家的品格,像这样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数不胜数,那一代人身上体现出的坚强的党性、无私的风骨、奉献的操守,到了今天的网上,怎么反倒被公然嘲讽?

同很多留言赞赏的网友一样,我认为,于忠东女士的“拼爹”,是堂堂正正的。作为读者,我更期待这样的文字多多益善。惟有如此,很多值得我们回味、思寻、仰慕、珍重的人事,才不会成为“过往”而让人恍若隔世。

文艺始终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始终是灵魂的工程师。任何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蔚蓝的天、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清风一样,启迪人的思想,温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精神。一个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求在艺术质量上精益求精,在讨论评价时实事求是,要积极营造并保护说真话、讲道理的健康氛围。不能让那些说真话、有真情的言说和表达变得缩手缩脚,更不该让它们在草率的非议中沦为笑柄。

对此,网友也议论纷纷

许多网友都不理解:
为什么撤回?为什么偷偷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人认为:
只看标题,不看内容要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说呢?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何振华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纳米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