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徐志摩从外头领了一位“女客人”回家,几天后,他突然人间蒸发。此时的妻子张幼仪,肚子里还怀着二宝,生活眼看捉襟见肘。她后来辗转多个城市。次年,再次见到徐志摩的她,异常平静地说:“我们离婚吧!”

1920年,徐志摩本来在美国留学,但因为仰慕英国的罗素,便中途转学去英国。在英国的日子里,他的感情观却逐渐发生变化,他想要追寻自己的“爱情”,但当时的他已经有了妻室!

一个大胆的想法慢慢在他脑海里成型——他想离婚!他开始慢慢地向张幼仪透露他的想法。

张幼仪未出国前,他在老家向她提过一嘴。但当时,她并未放在心上,只当丈夫是说说而已。

张幼仪出国后,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促使徐志摩向她提了第2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幼仪和徐志摩

这件事还得从1921年9月的一天说起。

这天,徐志摩告诉张幼仪,晚上会带一位从爱丁堡大学来的客人吃晚饭。

听完,女人强烈的第六感告诉张幼仪——丈夫或许要带着“二太太”来见她了!

这种预感并非凭空产生。早在伦敦的时候,她和徐志摩一起乘公共汽车,他和他朋友在谈话中间突然示意他们别开口,那互使眼色的场景,就让她起疑,他肯定是外面“有人”了!

晚饭间隙,她不由自主地打量起这位“客人”。

当她发现这位女士在海军裙装下的一双小脚时,她突然觉得很滑稽又荒谬。她想,丈夫竟然会选择一位小脚的女士,她以为他的思想会有多么新潮呢?

但她万万没想到,这位“客人”并不是所谓的“二太太”。

徐志摩留意到她的关注点,因此等送走客人之后,就问她对这位“客人”有什么看法?

张幼仪回答:“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

听了她的回答,徐志摩突然青筋暴起,情绪激动起来“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张幼仪一愣,随后顿时感觉像五雷轰顶,眼泪夺眶而出,她听出来了,他这是讽刺她呢!

他的意思是——她整个人是“小脚”,是“思想守旧”,而他是“西服”,一个代表“新思想、新时代”的人,而小脚和西服,正如她所说,不搭调!

几天之后,他便只给张幼仪留下一个背影、一堆书和个人用品。就连一起同住的同学都不知道徐志摩到底去了哪儿,他就这样不见了?

张幼仪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托一个朋友给张幼仪带了话,问了一个令她摸不着头脑的问题:“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儿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她当时没理解。但其实徐志摩的意思是——在不告诉家里父母的情况下,你还是我们家儿媳妇,但我另外找我爱的人,这样你愿不愿意?

捎口信的朋友见张幼仪还是没理解,干脆说“徐志摩不要你了!”

张幼仪看着这个人,一副等着回去交差的样子。大概也是被气到了,她想,徐志摩自己不来亲口跟她说,让一个外人来传话,顿时火冒三丈,出言怒怼说:“徐志摩忙得没空来见我是不是?你大老远跑到这儿,就是为了问我这个蠢问题?”

两人不欢而散。送走了这个人,关上门的那一刻,张幼仪已经很强烈地感觉到——徐志摩不会再回来了。

是的,徐志摩再一次从她的世界消失了。

直到次年,张幼仪把二儿子彼得(Peter)生下来之后的一天,他才托人送来一封信,信里明确说希望同她离婚,希望双方各自去发展自己的天地。这是徐志摩第3次提离婚。

此时的张幼仪怒不可遏,她无法接受他的信里一点儿也没有提孩子,没有提他自己的不告而别,以及他并不关心,怀孩子的这几个月,她是怎么过活的。而且,这么重要的事情,他居然希望通过一封信就结束,她实在是无法接受。

于是,她直接打电话给那位捎信的朋友说:“我要亲自见徐志摩一面!”

第2天,张幼仪在那位朋友家见到了久违的徐志摩。她冷静得似乎毫不在乎,没有吵也没有闹。一晚上的辗转反侧,让她心意已决,既然无法挽回,那就分开吧!

于是,两人在4位见证人(徐的朋友)的见证下,签署了协议。

自此,两个人走向各自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志摩

【文史掌故】
徐志摩托人带的那句话,让我觉得深受触动。

一个人不能只讲权利,而不讲义务。

他希望张幼仪侍奉公婆,养育孩子,但他自己却可以轻松地去追求自己所爱?

与这样的他相比,张幼仪的一生,太讲究“责任”二字了。对父母、公婆、孩子、丈夫,她都希望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过于负责任,让结婚早期的她,很长时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他们本就是三观不一致的两个人。

作为一个“富二代”,他的家庭环境、留学经历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讲究“自我感受”的人,而张幼仪那众多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则告诉她更多的是“孝顺”、“友爱”、“顺从 ”……

他们的故事也启示我们,能够和一个人长久相处的关键,一定是“三观一致”。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才能携手度过漫长的岁月。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人物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