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80后和90后来说:

初高中和大学时期的同窗时光,可以说是自己一生都难以忘却的青春记忆。

当初的成绩是全年级倒数的,后来可能胆子大、敢投入,没过几年就在生意场上有所作为,成为了企业家或经理人。

当年成绩优异,备受老师和同学们瞩目的天才学霸,很可能在名校硕博毕业后,只能屈居于一家行业中流的私营企业,甚至是挤破头,到南方沿海城市的中小学任教或街道办任职。

而那些在学生时代普普通通的学生,往往智商和情商都不错,反倒更容易在名企和大厂混出业绩和成就。

所以说学业和事业的成功,往往和个人的努力与付出程度不成正比。

反倒是教养、人脉和见识,决定了一个人在职场中的分量和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离开母校进入职场以后,一定都是想要通过各种同学聚会和老乡聚会来积攒人脉的。

不信你看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要是同学打电话,基本是逢场必到,感觉比父母家人还亲。

这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刚毕业,对于同窗情谊还记忆深刻,一方面是因为刚参加工作时有很多委屈苦恼,需要在同龄人之间相互倾诉和安慰。

可是再过几年,你就会发现,每次同学聚会,渐渐地大家都不爱来了。

甚至每次爱参与、爱聚会的,就是那么几个熟悉的面孔。

就这样撑到五周年和十周年聚会,每一次聚会都能让你感慨时间如白驹过隙,而且让大家心照不宣的是:

大学同学十周年以后的聚会,真的是越来越难得了。

那么为什么,相对优秀、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大学毕业生,从同一个专业毕业,投入差不多的行业和岗位,最后却连一起聚会、合作和沟通的意愿都没有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是行业和职业不同。

即便是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也是大相径庭的。

哪怕就算是会计专业,也有总账会计、往来会计、工业会计、房地产会计和出纳的显著区别。

这些不同岗位职责和公司部门的老同学坐在一起,不但在收入、待遇和地位上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而且在婚姻、教育和经济上,更是“人比人气死人”。

那么大家怎么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坐在一起和当年一样相谈甚欢,心中没有丝毫芥蒂呢?

第二,是社会身份的不同。

毕业十年以后,看似能力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在职场和行业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甚至是差距悬殊的落差。

比如有的是企业家,开豪车、住别墅,虽然可能在银行贷款几千万,多年来一直在给银行“打工”,但是在老同学的眼里,你就是大佬级别的富豪,所以同学聚会你不买单谁买单?

而且现在的同学聚会往往费用高昂,那么动辄数万元甚至是十多万元的账单,就算是成功企业家,恐怕也会皱一皱眉头吧。

再者是已经拥有编制内“铁饭碗”的公务员同学,这一类人最怕同学聚会。

往往是聚餐前害怕单位质询,聚餐时害怕同学求助,聚餐后害怕自己买单。

可以说本该轻松愉悦、联络情谊的同学聚会,在这些公务员同学的心目中,却成了麻烦、负担和后患的代名词。

第三,是同学情谊淡漠。

实际上,即便是在学校里感情再好的同学和舍友,在经历了十年以上的“各走一边”以后,在兴趣爱好、共同话题和人生价值方面,能够相谈甚欢的东西,真的已经不多了。除非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在生活和事业上有交集,在周末和节假日还能偶尔约出来聊天喝酒。

至于那些天各一方、平时根本不联系的同学,即便是费尽心力地组织在一起参加同学聚会,你也会发现:

大家除了重复和唠叨当年那些陈年老梗,好像真的已经没话说了。

结果,原本被大学毕业生们寄予厚望,以为能够帮助自己积攒人脉和联络情谊的同学聚会,最后就变成了:

有钱人展现优越、高材生加重焦虑、打工人顾影自怜的一场闹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对于大多数普通毕业生而言,看着昔日同学意气风发地掏钱买单或是在举手投足间展现优越感,实在是一件难以忍受和刺伤自尊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就干脆不去了。

所以时至今日,很多超过十年的同学聚会,就这么被虚荣、功利和自卑而耽误了。

当然,如果你真的拥有可以在一起相知相伴的知己好友,那可真是一件让人羡慕的美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