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山水画艺术创作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一路走来,我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度过了充实、幸福,又有收获的珍贵时光。回首过往,我觉得自己的绘画主要得益于对传统经典的临摹、学院派的笔墨师承、师造化的写生创作等几个阶段的学习。多年来,我一直遵循着自己的性情,在与师友的创作交流中、在与学生的教学相长中,以古人为师,与山川对话,用笔墨在山水中找寻艺术的真谛。我不同时期的作品直观再现了这样的探索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锦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彭锦辉 《阳朔美景在兴坪》

作品要重视对传统的学习

在几千年的中国艺术史中,山水画大家璨若星河,他们或书或画,借助艺术作品抒发个人的情怀和艺趣。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画作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神秘关系,也为后世的画家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我想,或许正是源于中国山水画如此深厚的传统,历代才能涌现出如此多的大家,如此独具个性的山水巨制,为世人所瞩目。

传统,确如活源之水。李可染先生曾讲“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勇气走出来”。在传统中,我看到了中国山水的根基与活力。因此,我感到山水画要在新时期画出新风貌,必须要解决笔法、墨法、构成等一系列基础课题,这都离不开对传统的学习。对古代山水经典之作的临习,可以更好地去掌握中国绘画的技法和理法,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格调与底蕴,还可以加深对中国绘画精神的理解。因此,学习传统是山水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古为师是学习山水画的关键。

十年前,我有幸进入清华美术学院李铁生山水画高研班学习,其中一个阶段的课程是临摹古人作品。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溪山行旅图》的临习,这张作品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幅巨制,为北宋画家范宽所作,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画作气势磅礴,笔墨精到,特别是作品中山石的皴法以及树木、房舍、人物的勾勒技巧,在山水画的学习中非常具有代表性。但由于时间过于久远,有些地方有些模糊,我临摹的时候,常常拿着放大镜放大作品的局部去体会其中的画理。我觉得临摹这张画作最难的就是笔、线、墨的结合,为了画好一个局部,我常常要练上数十次。这样的学习方式,我同样应用在了对郭熙、石涛、龚贤等作品的临习之中。

通过对不同经典画作的临摹,我逐步掌握了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图式构成、阴阳虚实等关系的处理技巧,并将这些方法归纳成规律,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言。今天看来,对传统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锦辉 《梦里家山》
彭锦辉 《那山那水》

作品要有扎实的笔墨功夫

“学院派”,广义而言就是指在各大美术院校教学或者学成后从事书画创作的群体。20世纪初,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旅欧的留学生把学院教育引入中国,结束了古老的“师徒传艺、手工作坊”艺术教育,形成了中国绘画的学院派。时至今日,学院派已经成为当代画坛的主要力量,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等大家均有学院教学或学习的经历。

学院化教学对于我的艺术创作有着巨大影响。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后跟随王继平、李铁生两位先生研习绘画,他们又分别是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山水画系主任。可以说,我是在学院派的教学体系下不断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在北京就读高研班期间,我沿承李铁生老师的学习路径,上追贾又福、李可染、陆俨少、黄宾虹、龚贤等诸位名家、大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精读、精思和精临,在用笔、用墨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实践,这对我的帮助很大。

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中的特色是以笔墨技法为表现基础的。笔墨是物象生命和自己生命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因此,我认为要学好中国画,需要在笔墨上下大功夫。近十年来,我重点学习了黄宾虹、李可染等几位大家的笔墨技法,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我在笔墨语言的实践、理解和写生上有了质的提升。

我的山水画常常用积墨、破墨进行创作,并合理运用铺水法。创作时,对画面的整体观念要强,何处是黑,何处留白,要做到胸有成竹。黄宾虹先生曾经讲到:“画中有龙蛇”,意思是不要把白统统都填死,黑成线,白也要成线。积墨与破墨的运用,不是重复的叠加,而要用不同的笔法、皴法交措进行。在笔笔交错的勾勒之下,逐渐形成物像的空间和阴阳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画面上营造出浑朴厚重而又错落有致的艺术美感。另外,黄宾虹先生反复强调的“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之内美,是主体的审美观照,是人格与生命力量的对象化,是“我民族”的精神气度,不是单纯的技法元素能涵盖的,只有在静观中参悟和深入品味方有可能臻此境地。黄宾虹先生的“内美”深深地影响着我。

在“学院派”严谨的学习体系下,我沉淀了心境,开阔了眼界,涵养了笔墨,作品的个性也渐渐鲜明。可以说,学院化学习见证了我在艺术道路上的思考、探索与收获。

彭锦辉 《青州春气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锦辉 《世外桃源齐云山》
彭锦辉 《听取东流易水声》
彭锦辉 《杏树村之秋》
彭锦辉 《一雨三日凉》

注重写生,贴近自然

生活是艺术的根基,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山水画创作离不开生活的滋养,只有到自然山水中,才能不断发现、创造新的绘画语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山水画不断发展延续的核心理论基础,也是历代山水画大师们竭尽全力苦求一生的座右铭。

石涛的一枚印章叫“搜尽奇峰打草稿”,所谓“搜尽奇峰”,我的理解就是要对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以及可供加工、提炼的素材进行大胆地汲取与创作。只有“搜尽生活奇峰”,才能打出富有时代精神、艺术个性鲜明的“草稿”来。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一生都非常重视写生,他曾经讲到:“写生观察景物时,要把临摹前人得来的一套方法放下,要从写生对象中挖掘新的表现方法。临摹的目的是吸收前人的笔法、墨法等画理画道,但古法一定要与写生的客观对象相印证,艺术才有生命力。”中国画的写生与西方绘画的写生概念和内涵有着本质的差异,李可染先生倡导的“写生创作”亦是“对景创作”,是师造化、师传统的一种“艺术创造”。

“传统为基,写生为源”,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我先后到嶂石岩、崂山、广西贺州、黄姚古镇、兴坪古镇、广西三江、河南石板岩、安徽齐云山、宏村、山西五台山、五老峰、湖南张家界、河北涞水大龙门、易县三尖领、白洋淀、青州云门山等地写生,在真山真水中,体悟山川的灵秀之气,锤炼博大的笔墨胸襟。

大自然是无限的,是永远探索不尽的。通过不断地写生创作,我认真地去观察自然、研究自然,发现自然界美的规律。学习整体观察和筛选物象,提高了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观察物象认识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被动到主动、由写形到写神,由对自然理解的单一性、片面性到复杂性、多面性。当我们面对物象时,既要保持对物象的情感与冲动,又要保持对笔墨驾驭的秩序与理性。

“师造化”的写生就是要把对象、把生活看成是你最好的老师,饱含感情地去与物象对话,抓住物象的精神,真正达到胸中有万千气象的境界。写生与创作相辅相成,只有借助对景写生,创作者才能读懂自然、读懂生活、读懂艺术,才能用最精炼的笔墨,表现最为生动的绘画内容。

在对不同地域的写生过程中,我一直力求把传统的笔墨修养与对景创作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笔墨与物象的神合,以个性化的观察、认识,去创作具有主体精神和智慧的写生作品。

结庐山川,与山为伴。对于山水画艺术的创作,我认为学习古人,但不能被古人所束缚;写生自然,又不能被自然所局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需时刻保持独立的人文视角,以真情实感的作品去解构自然与生活。未来,我将继续用自己的所学所悟来呈现心中的山水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锦辉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彭锦辉个人简介

彭锦辉

彭锦辉,1967年生,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正高级讲师。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女画家协会会员,保定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主席团委员,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结业于清华美院山水画高级研修班,先后师从于王继平教授、李铁生教授。

曾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保定市美术学科带头人、师德标兵,保定市名师、美术学科名师。出版《当代美术家经典作品 彭锦辉国画作品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山水清辉——彭锦辉山水画作品集》等多部画集,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获奖并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