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林徽因36岁这一年,梁思成携全家与“营造学社”同仁流落到四川李庄。傅斯年也流落至此,两家私交甚好。一日,林徽因强撑着病体,给傅斯年写了一封信,边写边流泪,信里说“这真让我感到可耻!”

傅斯年是我国一位有名的历史学家,他与梁思成的胞弟梁思永一起在李庄开展田野调查及考古发掘。正因为既是同事,又是朋友的关系,傅斯年对梁氏兄弟一家的情况尤为关注。

当时,“营造学社”全员的生计问题令梁思成很困扰。

战争导致物价飙升,食品和生活用品越来越贵。作为“营造学社”的“大家长”,梁思成不得不常常奔波于李庄和重庆之间,为社里筹集资金。

回家后,家里还有病妻需要照顾。

林徽因自小有肺病,来到李庄后,对于这里潮湿的天气,阴暗的居住环境,十分不适应,再加上工作强度大,因此她的肺病愈发严重。

他们的女儿梁再冰后来回忆在李庄的这段日子时,说:“我们入川后不到一个月,母亲肺结核症复发,病势来得很猛,一开始就连续几周高烧至四十度不退。”

与此同时,梁思永也因为当地的气候问题,诱发了肺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

这些情况,他们的朋友傅斯年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嘱咐历史语言研究所医务室全力救治,但可惜李庄条件有限,没有针对肺病的药,即便是把医务室财力散尽,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无奈,他只好向朋友朱家骅写信求助,希望他能够帮自己与上头接触,特批一部分款项下来给梁家用于治病。经过几番求助,愣是让上头批了2万元医药费下来。

傅斯年

林徽因得知傅斯年如此费心,自然是感动万分。她马上就提笔,给傅斯年写了一封感谢信——

信里林徽因感谢傅斯年,说承蒙傅大哥多年来的照顾与帮助,觉得有这样的一位朋友很幸运;同时,她觉得自己生病拖累了社会和朋友,这令她感到内疚和可耻。

深感自责的林徽因,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她就拿起《二十四史》帮梁思成查找资料,并且和他一起讨论、帮忙润色、修改、补充。

而梁思成的身体也遭受着病痛。由于早年车祸导致脊椎受损,他需要时不时穿着铁马甲工作。每当他疼痛发作,抬不起头来,他就直接拿花瓶顶住自己的下巴,继续伏案工作。

就这样,在抗战胜利之际,他们终于编写完了《中国建筑史》以及《图像中国建筑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与梁思成

如果说身体上的疼痛还可以挨过去,精神上的疼痛,才是更煎熬的。

1941年,林徽因的三弟林恒在一次空战中牺牲,她和弟弟天人永隔;在这之后,“营造学社”存于天津的珍贵资料遭大水淹了,多年的辛苦化为乌有,别提有多心痛了。

经历了这些的他们,始终牢记着他们的使命。

抗战胜利后,他们并没有选择远离大陆,反倒是留下来,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文史掌故】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一生,是奉献在建筑事业上的一生。

他们虽然没有像前线战士一样奋勇杀敌,但也在建筑方面充分地“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未来学者的研究之路。

他们在事业上的选择,正如他们在感情上的选择一样。认定了一个人/一件事,就一直走下去,不回头。

当一个人足够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愿意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去学习,他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傅斯年作为朋友和老大哥,对深陷困顿的梁、林两人的帮助,也是值得肯定的。

这是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的。

读完以上的小故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

关注我,为你带来更多人物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