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19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9月份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孟玮表示,近日还将投放第三批储备,今后几个月国家生猪价格调控工作的重点是防范价格过快上涨。

国家发改委:近日将投放第三批储备肉

9月19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9月份新闻发布会。对于今后一段时间国内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今年以来,国内生猪价格经历了先跌后涨的过程,近期在每公斤22—24元区间波动,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最近一周猪粮比价为8.38:1,处于猪肉储备预案确定的6:1至9:1合理区间的上沿。

对于后期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多次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各方分析认为,目前能繁母猪、新生仔猪、育肥猪存栏量均连续回升,加之天气转凉后育肥猪生长速度加快,以及企业冻肉库存处于较高水平、绝大部分将在年内供应市场, 因此今后一段时间生猪猪肉市场供应有保障,价格难以持续大幅上涨。

“猪贱伤农,肉贵伤民”。国家高度重视生猪市场保供稳价工作,调控的目标就是促进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 在上半年生猪价格低位运行时,国家连续13批次累计挂牌收储52万吨中央猪肉储备,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

“近期,为增加中秋、国庆等节日市场供应,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投放了两批中央猪肉储备, 近日还将投放第三批储备,并指导各地加大力度同步投放地方猪肉储备。”孟玮表示,根据已投放数量和后期投放计划, 预计9月份国家和各地合计投放猪肉储备20万吨左右,单月投放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投放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考虑到当前生猪价格已处于较高水平,生猪养殖头均利润也明显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如果价格进一步大幅上涨,可能导致产能过快增加、后期价格大幅下跌,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因此,今后几个月,国家生猪价格调控工作的重点是防范价格过快上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紧盯生猪市场动态,结合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分批次持续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并督促指导各地同步投放猪肉储备,必要时还会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并加强市场监管和预期引导,促进市场和价格平稳运行。

市场“缺猪不缺肉”,频频放储原因为何?

9月18日,国家进行第二次猪肉放储,不到半月时间,国家接连放储,动作频频,原因为何?尤其是需求持续偏弱,终端消费不景气的情况下。

受经济大环境和新冠疫情影响,各行各业均不景气,消费降级,猪肉消费同比减少。白条走货差,各大批发市场供大于求,猪肉供应充足。虽然从4月中旬开始,供应端偏紧支撑猪价持续走高。但市场“缺猪不缺肉”似乎是业内人士形成的共识。而且从两次放储的实际量来看少之又少,似乎很难对当前市场行情造成影响。 难道真的如同部分观点所认为的国家费力不讨好,放储形同“鸡肋”?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国家收储和放储一样,是国家对于当前市场的整体调控,主要针对价格的暴涨暴跌,和价格异动,以稳价保供作为初衷,主要还是影响市场心态,循序渐进改变长期趋势,起导向作用。而并非立竿见影的止涨止跌。

其次,当前价格持续走高,尤其过快上涨,频繁调整,对整体行业而言,并非“皆大欢喜”。养殖端虽然扭亏为盈,持续向好。但屠宰企业却处境艰难,亏损不断。高成本压力加之终端消费差,形成巨大利空,另外毛猪价格频繁调整,采购难度增加,风险加大。经济大环境不景气,部分企业还要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屠宰企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规模和数量均有减少,尤其中小型屠宰企业不堪重负,被动淘汰。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由2010年的接近2万家减少至2021年的5000余家,减少近75%,幅度惊人(数据仅供参考)虽说与供给侧改革,产业的优化升级有关,集中优势产能。但据业内人士反馈,目前屠宰行业“厮杀激烈”大部分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尤其当前行情之下,终端消费较弱,市场趋于饱和,短线难有新的需求增长点。尤其近年来有实力养殖综合体不断加入“战局”,处境更加艰难。如何缓解资金压力以及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他们目前面临的巨大难题。

而收放储政策参与的主体绝大多数是屠宰企业。一方面参与企业可以直接受益,另一方面通过稳价能够减少屠宰企业采购风险,从而缓解资金压力,降低经营难度。

对于养殖企业而言,放储等政策调控,避免价格过快过高上调,同样有利于企业盈利的持续稳定,避免价格急涨急跌之下,产能格局频繁调整带来的巨大风险。

此外,生猪产业关乎国计民生,是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市场规模近万亿元,更为关键的是猪肉影响CPI,比重高达2.2%,猪肉消费在整个肉类消费中占比最大,当前占6成以上。国家频频放储,政策干预,稳价保供,对于生猪产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因此,消费低迷,市场“缺猪不缺肉”前提下,国家选择频频放储,平抑猪价,一方面限制猪肉价格跟随毛猪过快上涨,利好消费者。另一方面更能减轻部分屠宰企业经营压力,保证市场平稳运行,从而保证整体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文章来源:中国网、我的钢铁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