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又放出一个大招,公布了一种反舰导弹设计构想,台湾中时新闻报道这件事的文章标题是美国航母小心了。

这个反舰导弹大约长5米,发射后爬升到1万米以上,2.5马赫速度巡航200公里左右,然后转入低空掠海飞行20公里,最后入水改行当时速360公里的高速鱼雷,冲击最后10公里。

我一看这几个距离设置,确实是有很强针对性。比如,低空掠海飞行和水下航程加起来30多公里,这个距离基本就是各种水面舰艇防空导弹实战中最常用的拦截范围。比如美军伯克级驱逐舰的雷达,搜索50米高度的目标,理想条件下最大距离是37公里,等到搜索到目标后,完成识别再交给火控雷达,考虑到中间的反应时间和导弹飞行速度,等伯克级开始拦截,有效拦截距离恐怕也就30公里内。所以一般反舰导弹都强调最后突防阶段尽可能飞低一点,压缩对方雷达的探测距离和防空系统的拦截半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冲到10公里距离,那么后面就要面对美军的拉姆防空导弹和密集阵近防炮,所以导弹躲到水下当超空泡高速鱼雷。欺负现在反鱼雷的手段没有拦截反舰导弹的手段那么丰富。

当然这只是一个构想,距离变成现实还有很多技术细节,比如超空泡鱼雷的头部要产生空泡,降低水中航行阻力,那么弹头结构还有空炮,都会成为水下使用声呐进行制导的障碍。总不能搞一个直航鱼雷,就算是每小时360公里的速度,航行10公里也要近2分钟,航母这样的目标也有时间转身规避。

而最关键的是动力,怎么让在空气中和水下都能正常运转。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的解决方法采用某种配方的燃料,让一种发动机有两种工作模态,空气中飞行的时候,发动机就是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在海水中,燃料和水发生反应,也可以产生燃气。中石新闻的编辑认为,研究团队说燃料中含硼量比较高,是硼在水中发生了反应,恐怕是编辑的错误理解,因为现在很多国家都用高含硼的贫氧固体火箭推进剂,比如欧洲的流星空对空导弹类似。不过这也不奇怪,中时新闻的编辑都能理解的话,那还算什么高新技术。

可能有人担心,我们这么大量展示脑洞,会不会被对手学会。

其实了解科研竞争历史都知道,战恐局未必不是战忽局,美国以前就经常通过这种论文和设想,只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可行性,就能引起对方恐慌,从而加大投资陷入军备竞赛陷阱,要么就是看似合理实则不可能的设想,试图把对手带进坑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们现在也可以这么干,也会经常展示各种方向,当然,对手一定要花足够的钱,才能搞明白他们面对的消息到底是来自战恐局还是战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