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吕作安《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金秋雅集在京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9月18日下午,吕作安《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金秋雅集活动在吕作安北京工作室举行。

参加此次活动的嘉宾有:

书画鉴定专家 林俊

闫局

著名军旅画家 吕作安

工程建造师 吕家福

工程承包商 鲍仁好

中国内地音乐人、歌手、词曲作家、导演鲍国

中国内地唱作歌手、音乐人、演员 张东朗北京国铭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忱

黄为静女士

特级教师 李老师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块魄宝,历经几千年,传承创新,灿烂辉煌。古人为我们留下的不计其数的绘画精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经济、天地自然的影响,因此画家要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学画先学做人,画品即人品等等。画家在创作中首先强调“意”在笔先,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

我就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作一探讨,请教于方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写意精神的创立之述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中,“写意”学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根源。当文人士大夫成为中国绘画创作主流后,用中国文化思想推进中国绘画的发展,成为中国画的主脉。南朝宋时的宗炳提出山水画家“含道映物”,是说接触自然界时应有一个完整的主观境界,进而提出“山水以形媚道”,是说画家由此境界才会发现自然山川形象中更美的东西。如果画家掌握了审美的主动权,那么作品以形写神的“神”,就不仅仅是客体的本质,而转变为主、客体统一的境界,是“意”主宰着“形”了。南朝陈时的姚最强调“立万象于胸怀”,也主张要先立“意”。北宋士大夫笔下,追求画面的意、趣,意重于形,并且是先从花鸟画科中的竹和梅开始创作实践。苏轼提出“论形似不如重意趣”的观点。明代莫是龙说“朱竹起自东坡,试院时兴至无墨,遂用朱笔,意所独造,便成物理。盖五彩同施,竹本非墨,今墨可带青绿,则朱亦可代青矣。”这里强调的即是意为笔先。宋代的《宣和画谱墨竹叙论》中提到,“绘事之求形似,舍丹、表、朱、黄、铅粉之工也。故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盖胸中所得,固已吞云梦之八九,而文章翰墨,形容做不逮,故一寄于毫楮。”黄庭坚曾描写欣赏释仲仁墨梅所得到的美感享受,犹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文人士大夫创立的尚意审美原则由画朱竹墨梅逐步引向中国山水画领域,乃至整个中国绘画体系。中国画进入元代以后,形成了全新的写意时代。倪瓒宣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吴镇则肯定了“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的墨戏;黄公望主张“画不过意思而已”。 由此可见文人士大夫在创作画时,注重借景抒情,在立意上下功夫,即功夫在画外,尤其是画中必须呈现有自我之意,以我之审美感受为主要元素。

二、写意精神的意法之度

综观中国绘画史,大凡卓有成就的画家无不善于以意使法,先立意境,后以意运法,使法就意,而不为法用。中国绘画历经漫长的发展,经过一代代画家的总结之后,得出一整套的绘画体系,即“法度”。作画时首先用线条来表现事物的外部形象和内心结构,操作线条时就能产生多种效果。这样,用什么样的“笔法”就能产生什么样的线条,其效果是通过水和墨的变化及停留在宣纸上的笔线痕迹来表达形物的精神面貌。因此,中国画的历史是以“笔法”为主体,而“墨法”服从于笔的运用,水、墨、胶、色又服从于墨,形成中国画独特的法规游戏。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提出:“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起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骨气形似皆本於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画家是通过笔下的线条来表现物象之形态,用笔主要是意味着笔法与墨法的关系,必须做到笔中有墨,墨见笔踪,笔墨统一。笔为主导是中国画的根本法则。这就要求用笔得势,能一气呵成,使作品成为一个生命整体。正因为存于“笔先”的“意”,指挥笔势从而统摄笔法,落笔时思如潮涌,笔为我用,停笔时方能“画尽意在”,使意境融于作品,作品才有了生命。郭若虚也说:“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因此,一方面,用笔有生气,另一方面,用笔有笔势,能流摄笔法,二者均能为造型达意服务,是分不开的。总之,形似、笔墨的后面须有意在。如果徒求形似,笔墨将无意可表,是有物无我,是蔽于天而不知人,故谓之无“内”。若能托于形似,笔墨用以写自家意境,则达到天人合一,方是有“内”,而且能“守于内”,从而做到以意使法,不为法使。中国画的“笔”在意与法的辨证关系中,在以意使法,法为意用的原则下,产生了丰富多姿的物象艺术美感。

三、写意精神的笔墨之性

中国画的“笔”、“墨”,单从字面上讲都是指中国绘画的工具,这种绘画工具在画家手中却引伸为一种技法。 “笔”是指“线或皴”。古人总结出许多种形象生动的描法,如:“高古游丝”、“行云流水”等十八描;“皴法”主要有“解索皴”、“披麻皴”、“斧劈皴”等。黄宾虹总结的笔法主要有五种:一曰平,二曰留,三曰圆,四曰重,五曰变。“墨”是指“染或色”。墨通过点染等手法加强了绘画对象的形象性。同时古人云“墨分五色”。黄宾虹更准确地把用墨分为七法: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这就使“笔”、“墨”两种中国绘画工具发挥出极大的效果。把“笔墨”两个字连起来,它就不是指中国绘画的工具了,而是中国画绘画的语言,是中国画的代名词,是鉴赏中国画作品高下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对“笔墨”有种种描述,就“笔墨”开展学术讨论。有“笔墨等于零”之述,也有“笔墨乃中国传统绘画之根本”,还有人提倡“笔墨可分为传统型和非传统型”等等。这些理论家、鉴赏家、收藏家的不同理论是与当今社会发展分不开的,也属于正常现象。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国画家要深刻思索一下,要不要好好地学习一下古人留下的笔墨技法,深刻地研究古代大师们给我们留下的笔墨文化。黄宾虹有一句中国画精语:“笔墨常变,笔墨精神不变。”领悟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画的内涵,获得笔精墨妙,浑厚华滋之感受。因此,中国画只有借助笔墨的手段,才能达到中国画写意精神最完美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写意精神的民族之根

宗教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影响是很大的。儒道两家思想与中国绘画的始建、继承和发展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国画特别注重视觉思悟、视觉形象。儒道思想不仅在哲理思辨和表达方面影响深远,在绘画艺术中也有特殊地位。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将人之情与山水联系在一起;老子“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静”、“玄鉴”、“自然”等范畴的建立,都为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理念注入极为深广的含义。文人士大夫进入中国绘画领域,奠定了中国绘画丰厚而坚实的文化基础。文人士大夫有着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对中国文人画写意精神的创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不为前人的作品所拘束,表现出自家的经验、感受和意境;他们提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并倡导“画家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中国历代绘画就是因为文人士大夫的介入,才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中国文人画主张“简”、“雅”、“拙”、“淡”、“写”、“文”、“意”、“趣”等艺术格调,独树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一面大旗,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画家。中国绘画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中华民族众多艺术门类的营养。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更是吸取了众家艺术之长的精华,如:中国的京剧、各地方戏曲、北方剪纸、民间工艺品、彩塑泥雕等等,中国画表达的意和趣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高山流水、鸟语花香、天地合一的大自然境界。中国画的根基在笔墨,笔墨的根基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建立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基石之上,从而创造了整个东方文化体系。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画理论发展史有着一条主要线索,那就是从尚形逐渐过渡到尚意状态,又从尚意发展到写意领域,这突出了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内涵。中国画的“写意”地位确定之后,“法”也就随之产生了,也就是有了笔法、墨法、章法各家各派法。这些法是为了保障“意”的发展,是为了有效地丰富“意”的内在美而制定的。一幅中国画精品佳作,它的“意”和“法”是完全统一的,相辅相成,互为体现。我们在欣赏佳作时,看到的是宣纸上留下来的水痕墨迹,心里揣摩着画家使用的是哪家哪派承法,是否自创了新法?大脑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意象,而这种意象正是中国画家追求的“中国画写意精神”。这种“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丰富了东方文化体系,使之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光辉灿烂、永不凋零的一朵奇葩。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原刊于中国国家画院

2008——2010程大程工作室山水班课题班教学论文集

吕作安,军旅画家,笔名:大安。

1962年11月出生,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人。1980年11月入伍,荣立二等功,先后就学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二等奖》,曾就职于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

2007、2008-2010年在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进修研究生课程。师丛郭公达、程大利,擅长中国山水、花鸟画。对传统水墨独有情钟,潜心研究。墨色浑厚华滋,气韵生动,用笔大胆豪放,书写胸中的意象,追求一种中国画大写意精神和新时代笔墨趣味的理想境界。

参加此次雅集活动的嘉宾齐聚一堂,各抒己见,赏画品茗,共同感受名家吕作安传统大写意绘画的魅力。

作品赏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作安《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金秋雅集在京举行

2022年9月18日下午,吕作安《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金秋雅集活动在吕作安北京工作室举行。

参加此次活动的嘉宾有:

书画鉴定专家 林俊

闫局

著名军旅画家 吕作安

工程建造师 吕家福

工程承包商 鲍仁好

中国内地音乐人、歌手、词曲作家、导演鲍国

中国内地唱作歌手、音乐人、演员 张东朗北京国铭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忱

黄为静女士

特级教师 李老师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块魄宝,历经几千年,传承创新,灿烂辉煌。古人为我们留下的不计其数的绘画精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经济、天地自然的影响,因此画家要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学画先学做人,画品即人品等等。画家在创作中首先强调“意”在笔先,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

我就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作一探讨,请教于方家。

一、写意精神的创立之述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中,“写意”学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根源。当文人士大夫成为中国绘画创作主流后,用中国文化思想推进中国绘画的发展,成为中国画的主脉。南朝宋时的宗炳提出山水画家“含道映物”,是说接触自然界时应有一个完整的主观境界,进而提出“山水以形媚道”,是说画家由此境界才会发现自然山川形象中更美的东西。如果画家掌握了审美的主动权,那么作品以形写神的“神”,就不仅仅是客体的本质,而转变为主、客体统一的境界,是“意”主宰着“形”了。南朝陈时的姚最强调“立万象于胸怀”,也主张要先立“意”。北宋士大夫笔下,追求画面的意、趣,意重于形,并且是先从花鸟画科中的竹和梅开始创作实践。苏轼提出“论形似不如重意趣”的观点。明代莫是龙说“朱竹起自东坡,试院时兴至无墨,遂用朱笔,意所独造,便成物理。盖五彩同施,竹本非墨,今墨可带青绿,则朱亦可代青矣。”这里强调的即是意为笔先。宋代的《宣和画谱墨竹叙论》中提到,“绘事之求形似,舍丹、表、朱、黄、铅粉之工也。故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盖胸中所得,固已吞云梦之八九,而文章翰墨,形容做不逮,故一寄于毫楮。”黄庭坚曾描写欣赏释仲仁墨梅所得到的美感享受,犹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文人士大夫创立的尚意审美原则由画朱竹墨梅逐步引向中国山水画领域,乃至整个中国绘画体系。中国画进入元代以后,形成了全新的写意时代。倪瓒宣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吴镇则肯定了“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的墨戏;黄公望主张“画不过意思而已”。 由此可见文人士大夫在创作画时,注重借景抒情,在立意上下功夫,即功夫在画外,尤其是画中必须呈现有自我之意,以我之审美感受为主要元素。

二、写意精神的意法之度

综观中国绘画史,大凡卓有成就的画家无不善于以意使法,先立意境,后以意运法,使法就意,而不为法用。中国绘画历经漫长的发展,经过一代代画家的总结之后,得出一整套的绘画体系,即“法度”。作画时首先用线条来表现事物的外部形象和内心结构,操作线条时就能产生多种效果。这样,用什么样的“笔法”就能产生什么样的线条,其效果是通过水和墨的变化及停留在宣纸上的笔线痕迹来表达形物的精神面貌。因此,中国画的历史是以“笔法”为主体,而“墨法”服从于笔的运用,水、墨、胶、色又服从于墨,形成中国画独特的法规游戏。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提出:“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起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骨气形似皆本於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画家是通过笔下的线条来表现物象之形态,用笔主要是意味着笔法与墨法的关系,必须做到笔中有墨,墨见笔踪,笔墨统一。笔为主导是中国画的根本法则。这就要求用笔得势,能一气呵成,使作品成为一个生命整体。正因为存于“笔先”的“意”,指挥笔势从而统摄笔法,落笔时思如潮涌,笔为我用,停笔时方能“画尽意在”,使意境融于作品,作品才有了生命。郭若虚也说:“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因此,一方面,用笔有生气,另一方面,用笔有笔势,能流摄笔法,二者均能为造型达意服务,是分不开的。总之,形似、笔墨的后面须有意在。如果徒求形似,笔墨将无意可表,是有物无我,是蔽于天而不知人,故谓之无“内”。若能托于形似,笔墨用以写自家意境,则达到天人合一,方是有“内”,而且能“守于内”,从而做到以意使法,不为法使。中国画的“笔”在意与法的辨证关系中,在以意使法,法为意用的原则下,产生了丰富多姿的物象艺术美感。

三、写意精神的笔墨之性

中国画的“笔”、“墨”,单从字面上讲都是指中国绘画的工具,这种绘画工具在画家手中却引伸为一种技法。 “笔”是指“线或皴”。古人总结出许多种形象生动的描法,如:“高古游丝”、“行云流水”等十八描;“皴法”主要有“解索皴”、“披麻皴”、“斧劈皴”等。黄宾虹总结的笔法主要有五种:一曰平,二曰留,三曰圆,四曰重,五曰变。“墨”是指“染或色”。墨通过点染等手法加强了绘画对象的形象性。同时古人云“墨分五色”。黄宾虹更准确地把用墨分为七法: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这就使“笔”、“墨”两种中国绘画工具发挥出极大的效果。把“笔墨”两个字连起来,它就不是指中国绘画的工具了,而是中国画绘画的语言,是中国画的代名词,是鉴赏中国画作品高下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对“笔墨”有种种描述,就“笔墨”开展学术讨论。有“笔墨等于零”之述,也有“笔墨乃中国传统绘画之根本”,还有人提倡“笔墨可分为传统型和非传统型”等等。这些理论家、鉴赏家、收藏家的不同理论是与当今社会发展分不开的,也属于正常现象。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国画家要深刻思索一下,要不要好好地学习一下古人留下的笔墨技法,深刻地研究古代大师们给我们留下的笔墨文化。黄宾虹有一句中国画精语:“笔墨常变,笔墨精神不变。”领悟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画的内涵,获得笔精墨妙,浑厚华滋之感受。因此,中国画只有借助笔墨的手段,才能达到中国画写意精神最完美的状态。

四、写意精神的民族之根

宗教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影响是很大的。儒道两家思想与中国绘画的始建、继承和发展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国画特别注重视觉思悟、视觉形象。儒道思想不仅在哲理思辨和表达方面影响深远,在绘画艺术中也有特殊地位。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将人之情与山水联系在一起;老子“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静”、“玄鉴”、“自然”等范畴的建立,都为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理念注入极为深广的含义。文人士大夫进入中国绘画领域,奠定了中国绘画丰厚而坚实的文化基础。文人士大夫有着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对中国文人画写意精神的创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不为前人的作品所拘束,表现出自家的经验、感受和意境;他们提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并倡导“画家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中国历代绘画就是因为文人士大夫的介入,才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中国文人画主张“简”、“雅”、“拙”、“淡”、“写”、“文”、“意”、“趣”等艺术格调,独树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一面大旗,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画家。中国绘画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中华民族众多艺术门类的营养。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更是吸取了众家艺术之长的精华,如:中国的京剧、各地方戏曲、北方剪纸、民间工艺品、彩塑泥雕等等,中国画表达的意和趣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高山流水、鸟语花香、天地合一的大自然境界。中国画的根基在笔墨,笔墨的根基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建立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基石之上,从而创造了整个东方文化体系。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画理论发展史有着一条主要线索,那就是从尚形逐渐过渡到尚意状态,又从尚意发展到写意领域,这突出了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内涵。中国画的“写意”地位确定之后,“法”也就随之产生了,也就是有了笔法、墨法、章法各家各派法。这些法是为了保障“意”的发展,是为了有效地丰富“意”的内在美而制定的。一幅中国画精品佳作,它的“意”和“法”是完全统一的,相辅相成,互为体现。我们在欣赏佳作时,看到的是宣纸上留下来的水痕墨迹,心里揣摩着画家使用的是哪家哪派承法,是否自创了新法?大脑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意象,而这种意象正是中国画家追求的“中国画写意精神”。这种“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丰富了东方文化体系,使之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光辉灿烂、永不凋零的一朵奇葩。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原刊于中国国家画院

2008——2010程大程工作室山水班课题班教学论文集

吕作安,军旅画家,笔名:大安。

1962年11月出生,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人。1980年11月入伍,荣立二等功,先后就学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国国家画院,作品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二等奖》,曾就职于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

2007、2008-2010年在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进修研究生课程。师丛郭公达、程大利,擅长中国山水、花鸟画。对传统水墨独有情钟,潜心研究。墨色浑厚华滋,气韵生动,用笔大胆豪放,书写胸中的意象,追求一种中国画大写意精神和新时代笔墨趣味的理想境界。

参加此次雅集活动的嘉宾齐聚一堂,各抒己见,赏画品茗,共同感受名家吕作安传统大写意绘画的魅力。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