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还能养活自己吗?”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这样发问。该报刊发文章分析,高度依赖进口的日本粮食供应系统正遭遇空前的危机。日本的粮食供给,到底有没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8月5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度日本粮食自给率为38%。“日本的粮食自给率”,采取的是“卡路里基准”。这是将不同农产品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按统一标准折算,从而得出热量自给率。计算方式是:国民一人一天需要的国产热量÷国民一人一天的供给热量×100。

按这个标准,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依然不高,远低于中国的70%,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垫底水平。

更不要说与法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粮食自给率超100%的国家对比了。具体到某些食品,我们的感受能够更直观。比如,日本的大豆、小麦自给率只有7%、14%,食用油的97%都依赖进口。粮食自给率如此之低,近半个世纪来,日本的粮食供应为什么没有太大的问题?

一是保障最基本的口粮。大米是日本人的主食,是每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可以说,保障了大米供应,就稳住了粮食基本盘。因此,日本一直重视大米供应,实现了100%的大米自给自足。

二是有钱从国外买粮。19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开始起飞,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下,日本有钱有话语权,不愁买不到粮食。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总计进口了约1.3930亿吨的粮食,仅次于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从1960年代开始,日本粮食自给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近20年来,更是一直降至40%以下,徘徊在38%左右。为什么这个时候,《金融时报》发出了警告?

其一,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新冠疫情、极端天气、俄乌冲突等等,都在威胁全球的粮食生产与供应。今年5月19日,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出警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全球将有多达17亿人受到能源和粮食危机的严重影响,而全球严重饥饿人口数量将从8000万增至3.23亿。全球出现粮食危机,粮食依赖进口的日本,必然会受到波及。

其二,日本国民的饮食习惯日益西化。几十年来,日本国民的饮食正在西化,大米、鱼类减少,面包、肉类在增加。数据显示,日本人均年大米消费量只有50多公斤,比半个多世纪前减少了一半以上。反之,肉类消费量增加了5倍,牛奶增加了4倍,食用油增加了3倍。这一变化,弱化了日本大米的供给优势,强化了日本小麦、肉类的供给劣势。这也是日本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

日本政府认为40%是日本粮食安全的最低限。为此,于1990年底制定了到2015年将粮食自给率提高到45%的政府工作目标,失败了。2010年,日本执政党又提出,到2020年要将粮食自给率目标提升到50%。在2015年主动将这个目标降低到了45%,还是失败了。

目前来看,哪怕是达到40%的最低限,对日本也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专家认为:人多地少、老龄化、以及国内供应缺乏积极性。这种先天的劣势加上日本政府对现状的放任。日本想要扭转粮食自给率持续走的趋势、稳住粮食供应基本很难做到,最终还得靠进口。

专家以历史为例讲述了日本促进粮食自给率的重要性: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际,美国遭遇干旱,紧急采取了禁止谷物出口的政策来稳定国内物价。而粮食严重依赖向美国购买的日本,吃了大亏。

那么问题来了,全球粮食危机一旦爆发,日本的粮食进口来源还靠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