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一切问题的答案尚未浮现,但是你只要在不断寻找,而不是摆烂,那答案就正在来的路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追求爱情和成功。

当我在不断尝试解决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时,我慢慢明白,解决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某个问题,并不是听几个建议,甚至都不是一两本相关主题的书能够解决的,但往往在某刻,又突然会曲径通幽。

关键是你一定不要框定思维和限定问题,以一直以来困扰我的情绪问题为例。

情绪问题的救赎。

这两年以来,我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和脾气都变好了,生活都变得阳光了,今天思考了下原因,最重要的原因竟然跟情绪本身无关。

1、专注力。我也一直没曾想到,解决自己情绪问题的最大原因,就是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变强了。当我爆发任何情绪化问题时,我都能通过转移注意力,闷头思考具体事务、看书和写作来解决情绪问题。

因为,情绪化和“思考与做事”是互斥的。

大脑中掌管情绪的边缘系统,抢夺的大脑能量越多,同时将血液分配到身体各个器官进行战或逃的应激反应,这样掌管“理性”的大脑皮层的能量和血液就减少,情绪高一度、理智就低三分,如果不是人为地尽快掐断和终止这个过程,当情绪化火苗燃烧至熊熊大火,就会彻底丧失理智。

当我满脑子都在思考与引发当下情绪化问题完全不相干的具体事务(正经事)时,并且着手做思想输出一类的讲课和写作时,便已经没有任何工作记忆和脑资源(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翻阅我之前的文章“心智带宽”)去处理原本的情绪问题了。

换句话说,情绪化问题不是被我解决的,而是直接被我搁置了。搁置的原因是因为我脑子不够用,在我进行思考和动手写作输出干货时,脑力值全被占用,甚至还觉得不够用,根本无暇三心二意去顾及无聊的情绪问题。

转移注意力,就是在逃脱刺激源,有些刺激源来自于外在,但经久不衰、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化问题,刺激源都是内在的。人最大的情绪问题,就是自己不肯放过自己,之所以会沉溺于情绪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注意力“卡壳”,就是自己让自己卡在引发情绪问题的刺激和场景中走不出来。

大街上,两个开车路怒的司机互怼,事态不断升级,就是两个人自愿卡在“别车”和“斗气”之中,不肯脱离;有的人被人别了车,迟迟过不来劲,咽不下气,也是卡在过去被刺激的事情中不让自己出来。说白了,情绪问题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我特别敏感,特别容易受刺激,很容易产生各种情绪化问题,现在依旧如此,但是我现在所具备的能力,就是能很快从情绪中走出来、瞬间脱离。产生情绪是我的生存本能,是一种应激反应,我无法控制,但是我不沉溺,上一秒生气、痛苦,下一秒注意力就专注到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上了,而且十分专注。

没想到,专注于正事,就这样治愈了我的情绪问题,还解决了我的精神内耗。

转移注意力不是放任引起情绪的问题不管,而是等冷静下来,不要在情绪化中做任何决定,等智商重新占领高地时再做分析和决策。其实,当一个人专注于正事,不断深度思考,提升认知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变强,能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会越少。

2、明白了几个道理。我之前专门写过关于“情绪问题”的文章,现在再简述下我认知到的几个对我来说十分重要的道理。

一是情绪的本质是一种身体能量。我对于个人有限的资源越来越重视,像时间、注意力以及精力,都是我这种普通人赖以取得成功的有限资本。我本身特别容易疲劳,工作和家庭事务很容榨干我一天的能量,我无法允许自己奢侈到肆意释放自己的情绪能量,而产出为零

情绪化真的是无用又无聊,既容易溢出损人,又完全不利己。

二是情绪是一种提示“行动”的信号。任何情绪,本质都是一种动机,促使你行动。生气是让你“战斗”,恐惧是让你“逃跑”,焦虑是让你“脱离”,你体验到任何情绪时,身体便已经做好了或战或逃的生理准备。结果呢?你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于是乎,在你采取有效行动改变现状之前,情绪会一直存在。

三是情绪化源于无能。为什么没有行动,大概是因为“无能”。没有足够的能力用行动解决当下的困境。生气了,既无法让对方屈服和改变,又没有足够智慧劝慰、解脱自己,只是生气,展示自己的无能和脆弱。焦虑也是无能、悲伤也是无能、担忧也是无能,等等等等。

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不该让你体验到“痛苦”,影视作品中韩国财阀生气了,直接残害他人泄愤,没有痛苦;牛人感到担忧和焦虑了,立马用行动解决问题,不会也没空痛苦。由负面情绪导致持续的痛苦,只是因为你一直没干有用的事。

重新定义问题。

当别人向你提问,寻求人生问题的建议时,一定不要太快地认同对方的问题,更不要不明背景和就里的给答案,因为“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你可以采用反问,帮其提供思考方向,一直提问一直爽。

比如A问B,“我那么努力,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B问A,“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进步,是不是处在不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和别人竞争?”

事实上,人们所提的问题,只是提供了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而已,但这种思路和方向,并不一定正确比如解决情绪问题,有人会问:“如何不让负面情绪出现?” “如何控制情绪?”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寻求解决情绪问题的不同方向,爱因斯坦曾说,“你不可能用导致问题产生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如果问出“如何不让负面情绪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好像负面情绪就不该有。负面情绪是应激反应,是萝卜和大棒中的大棒,能让我们知错,进而给错误行为纠偏。不害怕、不恐惧、不生气、不焦虑,只能说明有神经功能障碍,见到迎面驶来的货车都不害怕、别人做什么冒犯行为都不生气,这比情绪化问题还严重。

“如何控制情绪?” 同样,情绪不是控制的,情绪不是用理智去控制和对抗,而是引导,或是转移。

所以,以上两个问题在解决情绪问题方面,走错了路。

再举一个例子。早自习时,A看到B从书包中拿出梨吃,临近中午A饿了,于是问B有没有梨吃,B回答说:“没有,都吃没了。” 下午临放学时,B从书包里掏出了苹果和零食开始吃。

A的问题没有错,B的回答也没问题,只是并没有解决A的困境。很多时候,问对问题比得到答案更重要。

A的问题是自己饿了,目的是填饱肚子,问B有没有梨吃,仅仅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A的实际问题应该是“你有没有吃的?”A之所以问错问题,就是基于过往经验,推测和认为B书包里有梨,局限了的思维。

有家长提问,“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叛逆?” 大量研究表明,叛逆的孩子是因为家长的控制欲太强,过度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人们通过“看到”问题的方式,已经决定了问题是否最终能够得以解决,这位咨询的家长用导致问题产生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于是越控制,孩子越叛逆

这位家长不会意识到自己控制欲强,只会觉得孩子有问题,他只会用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强加注解,控制是爱护。越无知的人,越是坚信自己认知和行为的合理性,编出合情合理的理由来给自己洗脑,越是自信的人,越是喜欢质疑自己的观点,除非在大量证据面前,认真求证后,才确信无疑。

我们常常用导致问题的思维行事,让自己身陷痛苦,徒劳无功地在老路上不断打转。换句话说,我们一直没有获得自己所期待的结果,就是因为我们惯以采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结果。

人能取得进步的关键,是走一条新的、不曾走过的探索之路,不破不立。

最后,借用刘润老师的一句话:

你要离开的并不是那些“烂人烂事”,而是要离开曾经那个不断遇到“烂人烂事”的自己,让自己发生改变,你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好人。

作者丨哲新,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希望用文字改变自己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