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戎马半世,88岁担任副国级,任职近10年,直至97岁去世,为国鞠躬尽瘁

01

人的寿命有多长?

一般人通常活到六十多或七十多岁,少数老寿星则活到九十多、上百岁,能活到100多岁的长寿老人则属于凤毛菱角了。

而多数人并不能进入“百岁老人俱乐部”,因为普通人能活到90多岁就已经是相当不易了。

但不管活到多大年纪,绝大多数人基本上都是在55-65岁之间退休,不再继续工作。

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精力逐渐不如从前,70多岁能继续工作的老人家少之又少。

不过,曾经在1977年以后至1992年的一段时期,由于干部的老龄化和老中青干部的“青黄不接”问题凸显,不少70岁高龄以上的老同志继续奋斗在一线领导岗位上,甚至奋战到80多岁、90多岁的年纪。

如果按照现在厅级、副部级干部一般60岁退休、正部级干部未有进步一般65岁退休的做法,那么当年70多岁担任正部级或以上级别岗位的老同志比比皆是的盛况,呈现出一种“夕阳红”、“夕阳无限好”的特色人文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有极少数老同志打破了这样的年龄天花板,突破了工作年龄的无“极”限。

他们之中的一位,88岁担任副国级职务,任职近10年,直至97岁去世。

通常来说,他以近九旬高龄的年纪担任副国级职务,这主要取决于三个原因:一是有代表性,是某领域的社会活动家;二是资历深厚,德高望重,是有影响力的政界知名人士;三是身体硬朗,是身体条件允许在高龄年岁时依然能继续贡献心血的打拼人。

他不仅是一位长寿的老同志,一位见证现代多段时期、多个重大事件的亲历者,而且还是一位任职副国级年龄最大的长者。

他是谁?

他的名字简单好记:季方,姓是季节的季,名是方块的方。

季方在其家族族谱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季正成。

作为活动家,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坚定顽强的革命人

季方是从一个鼎新革故的年代中涌现出来的骄子。

作为19世纪的“90后”,他的成长跨了两个世纪,经历了社会发展的低潮与高潮。

1890年,季方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阳镇永平村(曾是海门悦来镇,后迁到三阳镇黑沙泓)的一户以耕田为主业、粮商为副业的普通人家。

他从小就酷爱读书,还曾抱有“学而优则仕”的想法。

随着他对当时社会的认识的加深,尤其是对清末腐朽统治加速社会衰败并将民族置于存亡危难之际的清醒把握,他接触了一些进步人士,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思考并勇于行动。

后来,他对孙文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现“传统读书人报国”的想法行不通,于是萌生了从戎报国的念头。

17 岁时,季方投笔从戎,应征入南洋新军,后进陆军小学、陆军第四中学学习军事。

作为念过一些书、富有觉悟的新式军人,他不但接受新式军事教育,学习西方传入的新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他走进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希冀学习军事知识来投身革命事业。

在军校中,他磨炼了坚定不移的革命斗志,也由此打下扎实的兵学专业功底,养成了过硬的身体素质,成为了一名年轻优秀的军官。

21岁那年,他从军校被遣还原籍江苏,加入沪军都督陈部,作为北伐军的敢死队排长,和当时的仁人志士一道,参加了武昌倡起的辛亥GM。

22岁那年,南北统一,季方又重返保定军校,继续学习。

23年那年,季方离开保定学校赴江西,在李烈钧部担任警卫营营长,参加了形势更激励的讨袁的湖口起义。江西沙河镇一役失败后,他回南通任江苏省警备队连长。

26年那年,他派人与上海人士联络策动讨袁护国起义,事泄被抓入刑十年,羁押于苏州陆军监狱,到袁公死后才得赦获释。

重获自由的他,仍然奔波在救国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时局所迫,他留在家乡,曾在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后为扬州师范学院,现为扬州大学)担任教习等职。

随着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步入而立之年后更为成熟的他,在同乡茅祖权的介绍下,水到渠成地加入了当时排名第一的政党组织,找到事业奋斗的方向。

这位拥有坚定革命信仰的年轻军人,信奉当时较为流行的SAN MIN主义思想。

32年那年,他进入当时的大党执行部总务部(部长为林伯渠)工作,并在林的领导下负责海外各支部的文件收发。

34岁的时候,这年夏天,他到上海应征黄埔军校的教员。

随后,他依靠自身扎实和丰富的军事知识和素养,一举应招成功,南下至当时革命中心——广东广州,来到黄埔军校,担任少校特别官佐(军官,即官长及其副职),在教练部办公室协助邓演达处理日常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担任这所中央军校特别官佐的军官有十多人,除了季方之外,还包括徐坚、徐成章等人。

这年十一月,黄埔一期学生经半年培训毕业后成立教导团,季方担任教导团的营长。

接下来的时日,他也和当时的热血青年一道,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地参加了一些大事件,在东征、伐陈(炯明)中走向潮流前沿,其时他曾担任教导2团2营的党代表兼代营长。

在淡水战役中,因王指挥的指挥无能,他率队孤军深入被俘,第二天机智脱险,并带回了敌军情报。旋即,他被派任1营党代表。

35岁那年6月,黄埔军校第一期十队组建成立,他出任队长。3个月后,他由于表现特殊,调任校长办公厅主任副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时期,邓演达担任军校的教育长,季方与同在一起办公的邓朝夕相处,相识、相知且相交颇深。

之后更为激荡的军旅岁月里,36岁的他对时局颇为失望,意气风发地离开了黄埔军校。

回到家乡江苏海门后不久,季方接到军校发来的电告,要他返校准备北伐,季方虽对蒋己感失望,但北伐仍吸引他回到广州,投身北伐,一往无前。

他在国民革命军中奋勇争先,参与筹组北伐军总政治部,并任军内的党务(组织)科科长,获颁上校军衔。

同年6月,季方随军北伐,担任第22师的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直达武昌城下,此后转战于江西南昌、浙江杭州、上海等地。

后来,他被蒋召回总司令部,担任第1师的政治部主任。

37岁那年春天,蒋搞大事件后,季方与蒋彻底决裂,只身离沪潜入武汉,在国民党武汉中央参与总政治部工作,在武汉国民革命军先后出任中将军事指挥、教导营营长、第4军的教导团参谋长,参加二次北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他和一些伙伴开始反思经验和教训,在复盘中找到新的希望和方向。

38岁那年春天,季方在上海与谭平山等人酝酿成立新的组织。

40岁那年八月,他顶着盛夏的酷暑,协同并参加邓演达先生创建的一个以反蒋反帝为核心的民主党派组织(农工民主党的前身),担任中央干部会干事,主要负责总务、联络、军事等工作。

第二年,邓演达不幸被害后,41岁的季方辗转北上,在北平成立该组织的“各省市联合办事处”,继续进行创始人未竟的崇高事业。

43岁那年11月,已然南下的季方参加了“福建起事”,担任随后成立的军委会高级参谋。

44岁那年夏天,他被当局找到并被送了进去,后被友人保释出来。

后来,民族危难之际,抗战成为全民生存生活的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8岁那年,季方参加“华东武抗自卫委员会”的活动,联络和组织江苏地方武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对战。

一年后,49岁那年,他任当时的第一大党的战地党政委员会的少将指导员,后任南通专区指挥部指挥,以全身心的投入,不顾生命安危,积极组织和推动长江以北的江苏地区各派军队联合抗战。

尽管身在前线,他奔忙于应接不暇的活动,完成一个接一个的任务。

在时代的迷雾中,他坚定地看向前方,思索着未来。

50岁那年,他进入苏中根据地,来到抗战前线的季方任新四军苏中第四军分区的司令员,之后出任苏中行政公署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胜利后,55岁的季方担任苏皖边区政府的副主席。

随后而来的两党纷争的炮火,再度唤醒了他对进步事业的忠诚之心。

57岁那年,农工民主党改组成功,身为元老的他出任该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48岁那年,季方开始担任华东军区解放军军官教导总团团长,播种着继续革命的情怀,培养着大批的军事种子。

49岁那年9月,季方接受邀请到达北京,参加政协的全国第一届全体会议。

参会期间,他感受到了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新气息,见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拥抱新生的建设者

戎马半生的季方,在晚年仍然像年轻人一样加紧工作。

他出生入死,推翻了一个旧的社会秩序,建立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他的归宿就是守护并建设新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时年59岁的季方以无比豪迈的热情,投身到建设新社会的伟大事业中,相继担任交通部的副部长和家乡所在省的副省长等职。

就资历、能力、个人条件和身体状况而言,这位临近暮年的老人都非常胜任,依然如故地保持一种精力充沛的姿态勤奋工作,涛声依旧。

从61岁那年十二月起,季方出任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局委员兼中央副秘书长。

自68岁那年起,他又担任农工民主党的中央代主席、主席(正部级)。

而后的数年中,尽管遭遇一些史无前例的挫折和困难,他依然怀抱终身战士一般的巨大决心,坚韧不拔,奋力攻坚,挺过危难,迎来曙光,拥抱一个美好希望生生不息、改革火炬燃烧不灭的事业春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8岁那年二月,季方开始担任全国的政协副主席,任期至1987年,担任这一副国级职务长达近十年,而他也因此成为任副国级职务时年龄最大的一位人物。

在他九十七岁那年一月,他被推举并担任农工民主党的中央名誉主席。

同年十二月中旬,这位身居政协副主席的新四军老战士因病离世。

在建国后的四十余年中,他呕心沥血,不仅亲自投身交通系统与地方的发展建设大业,还带领民主党派人士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建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记

一个追求进步思想的爱国人士,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不断在曲折的时代发展进程中探索,终生不渝其志。

百折不挠,不改初心。

在失望中循着希望,尽力渴望,永不绝望。

从苦难中走来,在乱世中历练,于走向共和的盛世中升华。

为国家效力,为民族争光!

他一生光明磊落,秉持大无畏精神,执着付出,不懈奋斗,争取胜利,建设了一个新社会。

他对于信仰的坚持,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事业的热爱,对于担当的守护,值得后世的人们敬重,值得后人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

参考资料:

  • 百科人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