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说:“生活里没有怨气的女人特别值得尊敬,一个对往事绝口不提的女人自带贵气。做一个眉宇间写满风调雨顺的女子,安静于暖,安然于心,不急不躁,清淡欢颜。”

言简意赅的总结了一个优质女人的养成:

好女人不一定穿金带银,不一定光鲜亮丽,但她一定精神上高贵,懂得养内心之气,懂得在日常修炼中,去怨气,存志气,有骨气,满和气,写大气,内心平和,淡定从容的走完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养志气,不抱怨

杨绛自小就有志气。她是家中第四女,五岁就被做大学校长的姑姑杨荫榆,带进了学堂,见识到知识的力量。

12岁的时候,杨绛第一次面临选择。当时,她们回到老家无锡。杨绛大姐很想带弟弟妹妹前往上海求学。

母亲觉得杨绛小,不能承受离家之苦,对她是否与姐姐同去忧心地说:“你打定了主意吗?”

杨绛很坚决:“妈妈,我愿意。”

杨绛自此进入上海振华女中就读。陌生的环境,独立生存,她体察到生活的艰难,内心锻造的极有韧性,以后,不管经历多大的风雨,都从不抱怨。

她后来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

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往往能够最快的提升自我能量。它能让人目标明确,激发行动力、执行力,也有着不服气的一腔孤勇。

02

养贵气,能承担

婚姻里杨绛,懂得用承担换取尊重。

在清华大学,她遇见了一生的挚爱钱钟书。

1935年春,钱钟书获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杨绛深知钱钟书自幼养尊处优,生活能力极差,不顾自己没有完成清华大学学业,义无反顾和钱钟书完婚,同去英国,照料其起居。回国后,在婆家更是甘愿做“灶下婢”,洗衣做饭,做煤球,任劳任怨。

承担生活的同时,杨绛还写小说,写剧本。她写的话剧在上海公演,更是获得轰动,声名远远胜过了钱钟书。

父亲知道后心疼地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杨绛不以为意,认为钱钟书的价值不在家务和生活琐事上,心甘情愿承担了所有琐事。

钱家上下,对杨绛无比敬重,认为钱钟书“痴人痴福”,才得此良缘。钱钟书赞誉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鲁也无比尊敬杨绛说:“平素大家敬重她的为人,不仅因为她的学识和名声,纯粹是因为她人格上的魅力。”

油然而生的敬重,是真正的尊贵。

03

养和气,能释然

杨绛从不和任何人争执,一生谦和。

一次会议上,有个女孩突然上台,毫无来由的把矛头指向了她。女孩像积攒了几辈子的怨气一样,历数杨绛的“罪孽”,控诉杨绛做老师目高一切,不讲工人只谈恋爱,不讲课,还教她们做情人。

这份“莫须有”的羞辱,让杨绛无比愤怒,火气蹭一下上来了。但她最终把火气一点一点压下来。她平静的听完全场,沉默良久,而后离开。

她说:“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

能时刻内心平和,便能接受一切境遇。

1997年,前后两年,杨绛先后失去了女儿钱瑗和钱钟书。她没有悲天怆地的哭闹,也没有逢人就说的喋喋不休。而是在孤苦中,维护、整理钱钟书的遗著,认真地书写三个人的过往时光,在平和中慢慢疏解蚀骨的悲凉。

女性真正高级的活法都在内心的平和。心足够包容,足够淡定,足够坚持,足够镇定才真正地强大,才是真正地优雅从容。

04

养大气,更淡然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

晚年的杨绛拒绝了很多东西。拒绝被人蹭流量,拒绝被“利用”,拒绝功利化出版各种关于自己和钱钟书的所谓作品。每日如同隐士一样,不出席什么仪式,也不在人前各种露面,所有的时间都致力于潜心写作,和为钱钟书整理著作。

在《百岁答问》中,杨绛说:“我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这种沉静的梳理,让她写出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作品,并获得了极高的版税。

这时候,杨绛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以一家三口的名义,将钱钟书和她2001年上半年所获稿酬现金72万元,及其后出版作品获得报酬的权利,全部捐献给了清华园,并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报效国家。

高价值的女人,往往内心格局宏大。她们心有规则,总是着眼于更有意义的人生,成为影响深远的人。

生活带给每个人考验,对女人的考验尤其多。生活是自己的,只有靠自己去争取,才能锦上添花。

懂得活出自己专属的气息,才能拥有自己的专属位置。愿每一位女性,都能活出自己的专属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