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站长大人 大数据透析站 2022-09-15 11:22 发表于江苏胆子大路子野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对昆山了解不多的人,可能会对昆山有误解,认为昆山生在富庶的苏州,是个家底雄厚的“富二代”。但熟悉它的人都知道,昆山从来都不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甚至,它还一度是苏州最落后的地方。今天人们看昆山,会羡慕它那绝佳的区位,接沪连苏,可以承接上海和苏州的双重资源辐射。但是,对于中小城市来说,最难的事情就是抵抗住大城市的虹吸,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昆山很有可能被上海和苏州双重虹吸,成为无比平庸的存在。好在,这个世界里的昆山没有让我们失望,它创造了奇迹。2021年,昆山的GDP达4748亿元,不但完成了以县超省的神话,更是超过了全球63%的国家。这座县级市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惊人的1.03万亿,也成为工业总产值“万亿俱乐部”中的首个县级市。这个连续17年中国百强县首位的县级市,人均GDP甚至超过韩国。一穷二白昆山人,是怎么做到的?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苏州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但昆山由于没有及时跟上发展乡镇经济的步伐,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在当时苏州市下辖的6个县中排名倒数第一,“小六子”这顶帽子那时候在昆山张家港之间轮流戴。昆山人坐不住了。1984年8月,深感“担子很重”的昆山领导层,作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决策:自费兴办工业开发区!昆山人偷偷在县中心的玉山镇自费把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农田划成了开发区,因为担心摊上事,起初还冠了个“工业小区”的名字。中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就是这样诞生的。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现在你在机场、高铁站看到鬼鬼祟祟来推销东西的人,一定不是什么好人。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看到在上海虹桥机场鬼鬼祟祟向你推销的人,很有可能是昆山人,向你推介自己的家乡。靠在上海虹桥机场“蹲点”招来的一个个项目在昆山开发区“生根发芽”,仅用3年,开发区内企业上缴的国家税金就已相当于昆山县在开发区的投资数量。1987年,开发区内有13家企业投产,实现产值2.78亿元,利润1019万元,上交税金607万元,创汇155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存在。1988年7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报道《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昆山之路三评》,对昆山开发区自费开发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从此,“昆山之路”一举成名天下知。1992年8月,表现炸裂的昆山开发区终于正式获得“国批”,由“编外”转为“正册”,成为全国第一个县级国家级开发区。在商务部发布的2021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昆山开发区从全国218家经开区中综合发展水平排名位列第五。前四名依次是:苏州、广州、天津、北京。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脸皮厚昆山人的招商,是出了名的“牛”。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一书中写到:招商第一!招来商,就是对昆山的最大贡献!招来商,就能被提拔,就能有翻身的日子!昆山自费开发区第一个客户是日本人三好一郎。1984年,“不在考察城市之列”的昆山,用尽办法终于请到日本客商苏旺你株式会社社长三好锐郎一行来实地考察。为了让三好一郎实地考察,昆山人动用了县里唯一一辆吉普车把他拉到了玉山镇。三好一郎看着眼前的一片庄稼地直接懵了,撂下话说:三个月这里的路修好,我就在这里投资办厂。一穷二白的昆山,咬着牙花光了底裤里300万把路如期修好,昆山也迎来了它的第一家外资企业日本苏旺你手套有限公司,这也是江苏省的第一家外资企业。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在没有“准生证”的情况下,政策不够,只能服务来凑。在那个审批难的年代,为了拿到批复,昆山的干部全权受理审批流程,光南京就跑完102次。代办制,这种在今天的营商环境下稀松平常的事情,在上世纪80年代那是绝无仅有的。当时昆山甚至有段子流传:市长要敢于给外商端洗脚水。但跟下面的事比起来,昆山人极致的服务意识还只是毛毛雨。昆山最厉害的,是产业链招商模式。昆山是全国第一个靠一己之力打造全产业链的地区。招全上下游产业,让其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发挥出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物流成本。昆山曾经组织技术人员拆开一台电脑,桌面上摆满了600多个零件,看看有哪些是昆山还不能生产的。把不能生产的零部件企业作为引进的重点项目,经过几年攻关,几乎所有零部件生产企业都落户了昆山,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昆山积极主动,无所不用其极。2009年时,昆山已经能做到生产一台笔记本电脑,从确认订单到产品空运上飞机,整个过程控制在 29 个小时内。高峰时期,昆山年产1.2亿台笔记本电脑,占全球产量一半。这种全产业链的招商模式,后来合肥学了去。这座一度被边缘化的城市,通过虎口夺食,抢到京东方投资设厂生产液晶显示器,为下游的海尔、格力等家电业降低了进口成本,借此巩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一个三好一郎就花光了昆山人兜里的全部家当。当昆山人下决心开始搞工业时,才发现,不仅仅是道路等基础设施,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昆山几乎统统没有。好在,昆山很快想通了一个道理:自己没有的,隔壁的上海都有。于是,昆山开始向开放型经济转变。没有人,从上海请“星期天工程师”;路不好,咬牙也要掏钱把路修好。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那个时候,上海联营厂中的上海职工,昆山人每天早上接来,晚上送回,跟在上海上班没什么区别。到今天,昆山和上海之前的通勤人数已经高达七万人。而且在毗邻上海的所有区县中,昆山和上海的同城化也是最早、最深入的。昆山人这种逆天改命的逆向操作,无意中,竟然还冲破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个躲不开的定律”——灯下黑。的确,对周边县城来说,最难的事情就是抵抗住大城市的虹吸。著名的“环京贫困带”就不多说了。上海周边,其实也存在着一条环沪虹吸带。改革开放初期,环沪六个卫星城都是农业县,条件都差不多,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但到今天,真正耀眼的,只有昆山。昆山不仅没有被上海市中心给吞噬掉,还反过来,吸纳了非常多的人口和资源,成为整个大上海市的制高点。如果把昆山放进上海,和上海的各个区来一场大PK,昆山GDP仅次于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浦东新区,秒杀上海其他任何一个区。2021年,昆山实现人均GDP22.7万元,在中国内地所有城市当中排名第三,远高于上海17.3万元。纵观全国,每个城市的发展路径,基本都建立在原有资源的延伸上。在站长看来,中国只有两个城市做到了无中生有式的突围,一个是杭州。一个是昆山。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机会成为杭州,但是每一个县城,都有机会成为“昆山”。昆山,从来都是一座创造奇迹的城市。今天的昆山,依旧在源源不断创造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昆山了解不多的人,可能会对昆山有误解,认为昆山生在富庶的苏州,是个家底雄厚的“富二代”。

但熟悉它的人都知道,昆山从来都不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甚至,它还一度是苏州最落后的地方。

今天人们看昆山,会羡慕它那绝佳的区位,接沪连苏,可以承接上海和苏州的双重资源辐射。

但是,对于中小城市来说,最难的事情就是抵抗住大城市的虹吸,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昆山很有可能被上海和苏州双重虹吸,成为无比平庸的存在。

好在,这个世界里的昆山没有让我们失望,它创造了奇迹。

2021年,昆山的GDP达4748亿元,不但完成了以县超省的神话,更是超过了全球63%的国家。

这座县级市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惊人的1.03万亿,也成为工业总产值“万亿俱乐部”中的首个县级市。

这个连续17年中国百强县首位的县级市,人均GDP甚至超过韩国。

一穷二白昆山人,是怎么做到的?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当时的苏州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但昆山由于没有及时跟上发展乡镇经济的步伐,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在当时苏州市下辖的6个县中排名倒数第一,“小六子”这顶帽子那时候在昆山张家港之间轮流戴。

昆山人坐不住了。

1984年8月,深感“担子很重”的昆山领导层,作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决策:自费兴办工业开发区!

昆山人偷偷在县中心的玉山镇自费把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农田划成了开发区,因为担心摊上事,起初还冠了个“工业小区”的名字。

中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就是这样诞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你在机场、高铁站看到鬼鬼祟祟来推销东西的人,一定不是什么好人。

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看到在上海虹桥机场鬼鬼祟祟向你推销的人,很有可能是昆山人,向你推介自己的家乡。

靠在上海虹桥机场“蹲点”招来的一个个项目在昆山开发区“生根发芽”,仅用3年,开发区内企业上缴的国家税金就已相当于昆山县在开发区的投资数量。

1987年,开发区内有13家企业投产,实现产值2.78亿元,利润1019万元,上交税金607万元,创汇1550万美元。

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存在。

1988年7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报道《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昆山之路三评》,对昆山开发区自费开发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从此,“昆山之路”一举成名天下知。

1992年8月,表现炸裂的昆山开发区终于正式获得“国批”,由“编外”转为“正册”,成为全国第一个县级国家级开发区。

在商务部发布的2021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昆山开发区从全国218家经开区中综合发展水平排名位列第五。

前四名依次是:苏州、广州、天津、北京。

昆山人的招商,是出了名的“牛”。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我的天堂·苏州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一书中写到:招商第一!招来商,就是对昆山的最大贡献!招来商,就能被提拔,就能有翻身的日子!

昆山自费开发区第一个客户是日本人三好一郎。

1984年,“不在考察城市之列”的昆山,用尽办法终于请到日本客商苏旺你株式会社社长三好锐郎一行来实地考察。

为了让三好一郎实地考察,昆山人动用了县里唯一一辆吉普车把他拉到了玉山镇。

三好一郎看着眼前的一片庄稼地直接懵了,撂下话说:三个月这里的路修好,我就在这里投资办厂。

一穷二白的昆山,咬着牙花光了底裤里300万把路如期修好,昆山也迎来了它的第一家外资企业日本苏旺你手套有限公司,这也是江苏省的第一家外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没有“准生证”的情况下,政策不够,只能服务来凑。

在那个审批难的年代,为了拿到批复,昆山的干部全权受理审批流程,光南京就跑完102次。

代办制,这种在今天的营商环境下稀松平常的事情,在上世纪80年代那是绝无仅有的。

当时昆山甚至有段子流传:市长要敢于给外商端洗脚水。

但跟下面的事比起来,昆山人极致的服务意识还只是毛毛雨。

昆山最厉害的,是产业链招商模式。

昆山是全国第一个靠一己之力打造全产业链的地区。

招全上下游产业,让其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发挥出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物流成本。

昆山曾经组织技术人员拆开一台电脑,桌面上摆满了600多个零件,看看有哪些是昆山还不能生产的。

把不能生产的零部件企业作为引进的重点项目,经过几年攻关,几乎所有零部件生产企业都落户了昆山,形成了完整产业链。

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昆山积极主动,无所不用其极。

2009年时,昆山已经能做到生产一台笔记本电脑,从确认订单到产品空运上飞机,整个过程控制在 29 个小时内。

高峰时期,昆山年产1.2亿台笔记本电脑,占全球产量一半。

这种全产业链的招商模式,后来合肥学了去。

这座一度被边缘化的城市,通过虎口夺食,抢到京东方投资设厂生产液晶显示器,为下游的海尔、格力等家电业降低了进口成本,借此巩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一个三好一郎就花光了昆山人兜里的全部家当。

当昆山人下决心开始搞工业时,才发现,不仅仅是道路等基础设施,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昆山几乎统统没有。

好在,昆山很快想通了一个道理:自己没有的,隔壁的上海都有。

于是,昆山开始向开放型经济转变。

没有人,从上海请“星期天工程师”;路不好,咬牙也要掏钱把路修好。

那个时候,上海联营厂中的上海职工,昆山人每天早上接来,晚上送回,跟在上海上班没什么区别。

到今天,昆山和上海之前的通勤人数已经高达七万人。

而且在毗邻上海的所有区县中,昆山和上海的同城化也是最早、最深入的。

昆山人这种逆天改命的逆向操作,无意中,竟然还冲破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个躲不开的定律”——灯下黑。

的确,对周边县城来说,最难的事情就是抵抗住大城市的虹吸。著名的“环京贫困带”就不多说了。

上海周边,其实也存在着一条环沪虹吸带。

改革开放初期,环沪六个卫星城都是农业县,条件都差不多,处于同一条起跑线。

但到今天,真正耀眼的,只有昆山。

昆山不仅没有被上海市中心给吞噬掉,还反过来,吸纳了非常多的人口和资源,成为整个大上海市的制高点。

如果把昆山放进上海,和上海的各个区来一场大PK,昆山GDP仅次于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浦东新区,秒杀上海其他任何一个区。

2021年,昆山实现人均GDP22.7万元,在中国内地所有城市当中排名第三,远高于上海17.3万元。

纵观全国,每个城市的发展路径,基本都建立在原有资源的延伸上。

在站长看来,中国只有两个城市做到了无中生有式的突围,一个是杭州。一个是昆山。

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机会成为杭州,但是每一个县城,都有机会成为“昆山”。

昆山,从来都是一座创造奇迹的城市。

今天的昆山,依旧在源源不断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