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

1992年,昆山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

也是在1992年,张家港吹了一个大牛皮: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

张家港的前身,是1962年由常熟、江阴各划出边远地区的23个公社和1个国营农场建立而成的沙洲县。

从出身来看,张家港是彻彻底底的“边角料”拼合而成的。

由于底子薄、经济基础薄弱,年生产总值不足1亿元,沙洲县一度被称为“苏南的苏北”。

“三超一争”的提出,在那个时候那真是石破天惊,但更多的人认为张家港是在吹牛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常熟的工业是江苏省老大,每年产值八九十亿,张家港比它少三十几亿;

吴江的外贸是全国“十连冠”,每年基本上都在六七个亿,而张家港不超过一个亿;

昆山是国务院特批的自费开发的城市,而且紧靠大上海,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城市建设也是全国先进。

也就是说,张家港要“超”的,是江苏省最优秀的三个县市。除此之外,还要“各项工作争第一”。

别说外人不相信,认为张家港在吹牛皮,就连张家港人自己的都不信。

有干部担心秦振华“上了马背下不来”,建议他把“三超一争”改为“三赶一争”,为自己留条后路。

因为张家港在当年真的是一穷二白,连个像样的宾馆都没有,财政可用资金只有3000万元。张家港市的经济总量是苏州六个县市中的“小六子”,排名垫底。

但时任张家港书记秦振华认为,人穷,不闯不行。

在“闯”字之外,还要“虚心向人家学习”。一上任秦振华就带领100多人组成的考察团南下广东取经。

“大路大发,小路小发,无路不发。”顺德县委负责人的一席话对秦振华触动太大。

归来前,秦振华就在白云机场停机坪紧急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并打电话把筹备建设张杨公路的任务传达到张家港。

“一刻也等不及了!今天就筹备!”

面对资金严重短缺、工程量浩大、施工难度极高等重重困难,秦振华咬定目标绝不言弃,“一个一个解决!”。

1978年的张杨公路

当时,上海一家报社发文表示质疑:“张家港一年财政收入只有2亿元,修一条路要花2.5亿元,80米宽的道路,像飞机场跑道那么宽…”

面对外界的质疑,张家港顶着舆论压力,坚定“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资金不足,就全民动员集资;时间紧迫,就日夜轮班施工。

仅用一年半时间,一条全长33公里的高等级公路全线贯通,全程质量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打通了港城东西交通的大动脉,构建了港、市相连的枢纽。

1992年,张家港获得一个重要信息:国家要在江苏境内建一个内河港型保税区。

对于张家港而言,这无疑是重大机遇,但省内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的条件都优于张家港。这朵花凭什么落在张家港?

秦振华连着三晚没睡着,盘算着如何先下手为强。

几天后,李鹏总理要到常熟开会,张家港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修通了一条直达江边芦苇荡的便道,打算请总理到江边看看。

1992年5月24日,在长江边,秦振华向总理汇报了建保税区的有利条件和设想。

或许是秦振华的决心,或许是长江深水不淤港的天然优势,总理说了一句“把东边的河开开阔,把西边的路做做大”,回去后题写了“张家港保税区”六个字。

随即,张家港拉开了大决战、大建设的帷幕:

45天完成1284户民房拆迁,20天建成一条8公里长的铁丝网隔离带,90天建成8000平方米的港务局大楼,160天建成长江流域最大的万吨级码头,9个月,保税区基本建成,创造了让人惊叹的“张家港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张家港建保税区的公文正式下发。

张家港人用不分昼夜、志在必得的拼抢精神,拼抢到了全国第一个长江内河港口开发权和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

张家港人的敢争会争,不只体现在保税区这一件事上,在招商引资上更是胆子大脸皮厚。

有从虹桥机场接来的外商问秦振华:“秦先生,到张家港要几个小时?”

秦振华答:两小时。

实际上,当年上海到张家港还没有通高速公路,都是泥石路,至少得四个小时。

但张家港人利用深夜车少人稀的有利条件,安排警车开道,硬是在两小时内把外商接到了张家港。

困难再多不言难,压力再重不低头,挑战再多不服输。

1992年,为了改变环境脏乱的状况,张家港人用80万把笤帚“扫出”一座全国卫生城市。

1994年通过国家卫生城市验收后,张家港人又自加压力,张家港率先喊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口号,在大江南北引领了“学习张家港、创建文明城”的热潮。

今天的张家港,既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发源地”,也是唯一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文明奖项大满贯的县级市。

6年内,张家港创造了28个全国“第一”:抢到了第一个长江内河港口开发权,抢到了全国第一个内河港型国家级保税区,抢建了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城市步行街……

敢为天下先,信奉“争”字诀的张家港人,一旦看准时机,就大胆干、大胆闯,一直奔跑在“争”的路上。

不到三年时间,张家港一举夺得苏州市工业、外贸、精神文明三个金杯,列全国百强县第二位,全省第一位,实现了“三超一争”的目标。

这下,兄弟县市坐不住了,纷纷行动起来,激起了反超张家港的冲天干劲,苏州从此不再平静。

1993年底,《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文章称张家港在苏州放了一把火,把苏南的一池春水给搅动了,苏州一下跃起6只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也把张家港推上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境地,“张家港精神”由此出了名,成为江苏改革开放的“三大法宝”之一。

2021年,张家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0亿元,跃上新平台,人均GDP达21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亿元。张家港市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三名。

发展,是一种永不停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苏州何以强大,背后的关键密码,我想原因就藏在各个板块你追我赶永不停歇的你追我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