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有学者从朝代的发展角度分析,认为他开疆拓土、重视教育,创下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后续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是一位明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学者从他的个人角度分析,认为他杀兄逼父、割下李建成的头颅,身上暴戾太深,具有昏君的劣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有一点值得肯定,李世民这一生杀戮太多,就连他自己都害怕会造成罪孽,因此在盛世之际,他开始对上苍心生敬畏,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他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将390名本应判处死刑的囚犯释放,并叮嘱他们“一年以后来朝赴约”。

在这场赌注中,大臣们认为皇帝糊涂了,死刑犯被释放后肯定会逃之夭夭,又怎会在一年后来朝赴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事情并不是一段野史,而是在正史中有详细的记载,有时候历史上的事情就是如此不可思议,总能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震撼。

李世民为何要释放这些死囚?一年之后,他们如约赴朝了么?

李世民狱中办案

这件事情发生在“玄武门之变”事件之后,根据唐朝的律法,凡是涉及到死刑的卷宗都会被送到皇帝手中,经过他的翻阅同意后,死刑方可执行。

李世民在翻阅积压几天的卷宗时,惊愕地发现被处死刑的卷宗多达390个,难道盛世下的唐朝还有那么多无视律法的亡命之徒?

他带着疑惑仔细翻阅,但上面的文字仅是定罪的描述,几乎没有详细的案发经过。倘若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定罪,他的身上岂不是又背负了几百名无辜之人的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人生前杀戮太多,真的好么?或许当时的李世民就曾这样问过自己,在各种复杂的情绪之下,他决定前往狱中了解情况。

走在昏暗狭窄的监狱里,李世民环顾四周,发现犯人们对待自己的态度不一致,有的满脸轻蔑,有的毕恭毕敬,有的若无其事。

突然,一个罪犯在角落里兀自哭了起来,声音凄惨悲凉。

李世民上前询问他为何而哭?

那人口中大喊冤枉,然后哭哭啼啼地将案件的经过说了出来,最后匍匐在地恳求皇帝明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须臾之间,监狱中传来此起彼伏的哭嚎声,李世民让随从姨姨记录这些犯人的冤屈,经过数个时辰的排查,他发现理应判处死刑的罪犯仅有20余人,剩下的人罪不至死。

390名囚犯被释放,被要求一年后赴朝

唐朝盛世之下,竟然还有那么多的冤假错案,这让李世民心中不免畏惧,之前因冤假错案而被判处死刑的人,可全都是经他审理批阅。

一个皇帝从太子到成功登基,会为了权势不择手段,免不了手染献血。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在经历了大量的杀戮后,他们大多数是重于精神上的追求。

念及至此,李世民便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释放这390名死囚,跟他们定下一年之约,令其明年的今日返回朝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大臣劝李世民三思而后行,这些罪犯重回民间的危险性很大,而且他们一年后未必会信守承诺。

皇帝心意已决,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谏,死囚犯被释放的荒唐事情就这样在历史上发生了。

李世民赌赢了么?囚犯们遵守诺言了么?

李世民为何这样做?他在赌,一旦这些罪犯如约赴朝,百姓就会对他更加膜拜,不仅感激当今圣上皇恩浩荡,还会赞叹他料事如神,这就是在树立威信和信仰。另一方面,他还能够找个理由将这些囚犯们释放,以此来获取心灵上的安慰,因为他的前半生制造了太多的杀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倘若这些死囚不回来呢?李世民也心存担忧,但他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这些囚犯们的家庭信息已经详细记录成册,这是他取胜的筹码。

囚犯的心理也很矛盾,他们惊叹于皇帝的决定,又害怕一年后的赴朝是九死一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牵挂,妻女、父母皆是其命门,倘若孑然一身尚可借此机会逃之夭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断定,如果一年后不赴朝,家中亲人必定受到牵连,普天之下,拖家带口,又能逃到哪里?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之下,期满一年后,众囚犯如约赴朝,李世民大悦,除了20余名死囚外,剩余人皆被无罪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