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过,想要提升思考力,就是要坚持不停地追问自己十万个为什么,然后再自己给自己进行解答。

一个人思考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解答问题的能力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便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部分。事实上,往往我们在提出问题时,便已经偏离了问题能够得以解决的正确方向。比如我们明明想要的是更幸福的生活,却在思考“如何赚更多钱?”的问题答案,结果钱赚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疲劳、压力越来越大,健康也越来越差,结果钱没有带来幸福而是不幸。

今天的重点不在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而是在于“问句”本身。现在,让我们再仔细观察下我们所提出问题的句式结构,比如下列提问:

为什么头发长见识短?为什么胸大无脑?为什么好人没好报?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问题的一般句式,是“为什么+观点”。也就是说,以上问题,“为什么”后面紧跟的都是“观点”,而观点的对错与否,是需要论证的。

比如,为什么头发长见识短?

通常,人们一看到这个问题,便立马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头发长见识短”的理由和原因。

比如有网友说,头发会跟大脑抢营养,头发越长争抢的营养越多,大脑能不傻嘛;还有网友说,当人烦恼焦虑、过度用脑时,体温会上升,而头发长确实比头发短更不易散热,所以会影响大脑思考效率。

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先去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

谁说头发长见识短?头发长见识也长、头发短见识也短的人都大有人在,头发长短与见识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这个观点是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之所以出现“头发长见识短”这句谚语,主要是和女性在古代的地位有关,古代女子不允许上学,多是“宅女”,读书少见识自然就短。

“为什么”这三个字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会让你下意识地默认后面紧跟观点的正确性,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为这个观点找原因上

经我多方查证,以上“头发长见识短”的营养说和散热说,都是偏见,并没有确实的科学依据,那些听起来都煞有其事的说法,并不靠谱

耶鲁大学曾对4670名在校女学生进行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头发比较短的女生成绩比较好”,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头发长的女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个人打扮和爱美上了,而女生学霸不会过度在意自己的仪表。

另外,人们一直有种倾向,就是不管多么错误的观点,人类都能从中思考出意义和解释

当我们听到“为什么好人没好报?”时,我们大脑中瞬间就会涌现很多做了好人好事而被讹的事例,于是我们瞬间便认同了这个观点,而忘了仔细思考和质疑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根本经不住推敲。

事实上,好人得到好报的例子比比皆是,好人获得奖赏和幸福的情况,远比被讹的情况多,但一旦加上“为什么”三个字,我们大脑瞬间就下意识地先入为主,把“好人没好报”的观点当成了事实和结论

我们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大多数人还要高中三年,在不断答题过程中已经养成习惯,尽快去思考和解题答案,而不是纠结问题本身到底出得有没有问题。“为什么”这三个字就是如此神奇,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一见到“为什么”三个字,我们就开始全神贯注地思考“对啊,到底为什么呢?”,而不是先思考“对不对啊,真的假的?”。

我们像是辩论赛中的辩手,拿到论题后,便默许立场,然后迅速在脑海中找证据,去论证我方观点。我们最擅长的、做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找解释、找原因,因此一旦问错了问题,我们自己就能把自己带到沟里去

比如“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关键问题是你真的懂很多道理吗?事实上,你可能懂得道理特别少,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看到了那一井口大的蓝天,就自以为看到了全部。

又比如“为什么我这么好,他还是离开我?”

关键问题是你真的好吗?如果真的好,怎么会有人舍得离开那么好的你,这本身根本就不合逻辑,结论只可能是你根本就不好,你只是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很好而已。

因此,当你准备问“为什么”时,先记得论证下后面紧跟的观点是否正确,其次才是去溯因推理,找原因、找解释、找答案。如果缺少了先“论证观点”这一步,那你完全有可能误入歧途,离事实和真相越来越远。

作者丨哲新,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希望用文字改变自己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