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放学后,王唯真跑到书房,对父亲说:“我要回国打仗!”父亲一下愣住了,说:“你才14岁,还体弱多病,以后再说吧。”
王唯真1923年出生于泉州,10岁那年,他跟父亲去了菲律宾读书。如父亲所说,王唯真从小就身体不好。
刚到菲律宾时,中国陷于战争,国力衰弱,华侨经常受屈辱。
有一次,几个本地流氓挑衅,打伤了王唯真。他哭着跑回家。父亲见了,不仅没安慰他,还训斥道:“哭什么?没出息!大丈夫头可杀,泪不可流,我们中国人只能自己救自己。”
父亲的话,一下子击中了王唯真,他知道,在这种艰难时刻更得坚强自尊。从此,他就在自己腰间别上了一把弹簧刀,保护自己和同伴。
在菲律宾的日子渐长,王唯真也慢慢适应了海外的生活和学习节奏,日子相对平静。但一切,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被打破了。
听到消息时,和很多华侨一样,王唯真极为愤怒。当时,一批批华侨青年登船回国,奔赴战场。王唯真也着急回来。
王唯真的父亲叫王雨亭,早年参与过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斗争。受廖承志委托,王雨亭介绍华侨青年到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介绍了成百上千青年,王雨亭完全没提过让儿子回国。
王唯真等不了了,跑到父亲书房,提出了“要回国打仗”的请求。
王雨亭一听,愣住了。他完全没有想到,才14岁的儿子就有了这种想法,但毕竟儿子未成年,又体弱多病,就驳回了他的请求。
第一次请战失败,王唯真不甘心,他心里的一把熊熊火焰一直在燃烧。过了几天,他又站在父亲面前:“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也是匹夫,可以回国抗日了吧?”
听到王唯真有些稚气的话,王雨亭忍不住笑了:“你才多大,还匹夫?你求进步是好的,但你独立生活能力太差,没多少社会经验,不了解社会的复杂,你要现在离开家,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王唯真想不通,身体不好就锻炼,经验不足就学习嘛,为什么不让我走?不甘心的他,又提笔给父亲写了封信,说父亲明明就是私心太重,才不让他参战。
看了信,王雨亭陷入了矛盾中。他是惊喜的,因为儿子居然有这样的爱国热情,还如此大胆。但毕竟是父亲,爱子之心又让他满是担心。
此时,学校发生的一件事,让王雨亭决定,送子回国。
那时候,王唯真在南洋中学读书,是学生会的学术委员。他思想活跃,经常邀请一些名人学者来学校作报告,校长对此并不干涉。
看着国内险峻的局势,王唯真这一次请来了共产党员张昭明,让他介绍一下国内抗战形势。这一次,校长不高兴了。
校长把王唯真叫到办公室,一顿批评,让他认真做检查。面对校长的蛮横,王唯真也气不打一处来,一拍桌子,也大声斥责校长。
这阵仗,让本来心虚的校长无话可说,只得大声叫嚷:“好!好!你侮辱校长,我开除你!”
同学们听说王唯真要被开除,纷纷罢课,指责校长不公。这起事件闹得沸沸扬扬,震动了马尼拉华侨社会。
既然学上不成了,王雨亭也看到了儿子的决心,决定送他回国。1938年10月,15岁的王唯真在父亲陪同下,登上北归的客轮。
还没参加抗战,光北上的路途,就充满艰辛。在日军轰炸下,他绕道越南,又各处辗转停留,经历了特务干扰、疾病考验,直到1939年底才抵达了延安。
他一个人出发前往延安时,父亲对他说:“这是个大时代,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舔犊之爱而忘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勿忘我平日教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造就一个健壮又有智慧的现代青年,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这段临别赠言,现在被收藏在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内。
到了延安,王唯真就想马上上前线,但组织上安排他留在延安,让他趁年轻多学点革命理论。王唯真如饥似渴地啃革命知识,做起了文艺工作,1941年调到新华社,开始了新闻生涯。
延安的新华社,和战场一样,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所有人都没有节假日,每天没日没夜地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王唯真任英文翻译,还写下一系列述评和专论,成为支撑前线的重要声音。
他在1946年写就的《告侨胞书》,揭露了蒋介石内战阴谋,用粤语、闽南语和普通话播出。这是延安广播电台第一次对华侨播音,让更多海外华侨了解了国内的动向。
新中国建立前夕,王雨亭陪同陈嘉庚到北京参加会议,见到了王唯真。这是父子一别10年后第一次见面。父亲感慨地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路走对了!”
此后几十年里,王唯真依然保有热情和意志,成为守护国威的一名英雄记者。虽然他并没有锻炼出健硕的身体,一直身体不太好,但却有着如钢铁般的精神,这让他很充实。如他所说:我的一生,是认真走过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