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亦曰梁,为天桥。——《晋书·天文志上》上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大发展。为了解决逐渐增多的人车矛盾和行人过街难问题,天桥曾经作为流行的过街方式,风靡各大城市。上海就陆续兴建了一批天桥,比较有名的有1982年兴建的延安东路外滩天桥、建于1984年的徐家汇天桥、建于1985年的南京路西藏路椭圆形的人行立交桥等。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些天桥有的成为历史的记忆,有的被重新翻建,赋予新的使命。据主管部门统计,目前上海仍有264座人行天桥。01.衣食住行是百姓最大的民生▼徐家汇公园,徐家汇商圈中最大的一块绿地。每天,这里都有很多晨练的市民,住在橡胶小区的宋阿婆是这里的常客。宋阿婆住在橡胶小区已经快30年了,退休后,到徐家汇公园晨练是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至少一趟要经过肇嘉浜路宛平路天桥。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桥成了头疼的问题。原来,这座建成于上世纪末的天桥为步行爬梯,像东南角的爬梯有44个台阶。特别是有了外孙之后,为了缓解晚辈的压力,白天帮助女儿带外孙。带外孙去徐家汇公园的时候,到了天桥,只能一只手抱着外孙,一只手拎着小推车,加之桥身高达10多米,真是步步登高,更显特别吃力。如果居住在南部的宋阿婆不想爬楼梯,从地面穿过肇嘉浜路,往东、往西都要绕行500多米才能走到对面。

↑肇嘉浜路宛平路天桥位置图。据统计数据披露,2020年上半年,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共接到市民反映天桥各类事项93项,排在投诉前三的是电梯故障、缺少电梯、天桥养护质量,三者占所有投诉的75.3%。上海目前共有人行天桥264座,其中131座没有电梯。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便捷出行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人流密集区域的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变得日益重要。徐汇区积极回应社会热点,按照“应装尽装”原则,及时完成了区内所有天桥的加装条件评估工作,加快推进适老化及无障碍化改造,用行动回应人民群众的心中所盼。2021年6月23日,徐汇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徐发改投建〔2021〕10号文”——《关于肇嘉浜路宛平路人行天桥改造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肇嘉浜路宛平路人行天桥改造工程于2021年11月30日正式开工。

↑肇嘉浜路宛平路人行天桥改造后鸟瞰,天桥整体呈L型。

↑肇嘉浜路宛平路人行天桥改造后。肇嘉浜路宛平路人行天桥改造后。景观装饰铝板采用渐变连续三角几何元素,使天桥更显修长,充满美感,与徐家汇连廊遥相呼应。

↑肇嘉浜路宛平路人行天桥改造后。02.服务民生工程时不我待▼据了解,该项目位于上海市肇嘉浜路-宛平(南)路路口,工程范围包括肇嘉浜路宛平路人行天桥,天桥共设两跨,分别横跨路口西侧(肇嘉浜路)和南侧(宛平南路)。据项目监理负责人胡晓泉介绍:现状天桥由于建设时间较长,天桥外立面、铺地及台阶皆有破损老化迹象。为提高天桥安全性和改善市民步行体验,综合徐家汇周边建筑风格,对天桥进行整体修缮。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路口西南侧地块内,拆除东西向楼梯、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保留南北向楼梯,增加斜挂式升降平台;路口东南侧地块内,东西向楼梯增加斜挂式升降平台;路口西北侧地块内,改建东西向楼梯,增设上下行自动扶梯。同步实施天桥景观工程与附属工程等。

↑胡晓泉,肇嘉浜路宛平路人行天桥改造工程监理项目部负责人。胡晓泉,肇嘉浜路宛平路人行天桥改造工程监理项目部负责人。思路清晰,才思敏捷,善于抓主要矛盾。曾经服务过杭徽高速公路、A15高速公路(松江段)、宝山罗店大居配套道路工程(6.5公里)、嘉定区博园路道路大修等知名工程,深受好评,是市政工程建设的行家里手。图为胡晓泉在竣工后的肇嘉浜路宛平路人行天桥现场。“由于在市中心,交通组织比较困难。徐家汇是上海著名的商圈,肇嘉浜路是徐家汇商圈的主干道,车流量非常大,若白天进行施工会造成道路车流阻塞,比如装铝扣板要占有非机动车道,且工程施工会有建筑垃圾产生。所以白天不允许施工,只能晚上施工。”胡晓泉站在天桥上,指着车流滚滚的肇嘉浜路介绍说,“作为监理团队,我们做到24小时值守,旁站、巡视等工作强度很大,特别是开春时爆发的疫情也对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多麻烦。好在团队很努力,这些困难我们全都克服了!”

↑监理团队坚守一线,深夜自动扶梯吊装等做好旁站、巡视等工作。

↑班前安全教育坚持常态化。

据介绍,天桥改造工程采用“一桥一策”的思路进行打磨改造方案。肇嘉浜路位于地铁9号线结构保护范围,加装电梯难度大。原天桥为单立柱支撑结构,无论是加或改建,结构安全的再平衡都是工程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原来方案拟用直梯设计,经过专家评审后,不同意这个方案,后来改成扶梯样式。特别是施工区域地下埋设有电力、给水、燃气、上话、电信、路灯、监控等市政管线,且由于路幅狭窄,管线密布错综复杂。尤其是西南角电力井距南侧220kv变电站只有300米。如果全部搬迁,费用高,难度大。“电梯立柱的基础,正好有个自来水管穿过,根据设计的要求,把自来水管做个套管,我们把这个套管做在基础结构里,巧妙地解决了矛盾,也节省了甲方的预算。”胡晓泉补充道。改造工程于2022年8月31日正式竣工试运行。03.无障碍环境提升城区温度和文明程度▼“改成自动扶梯后,解决了上下楼梯的问题。但是不能解决使用轮椅过马路的问题。”胡晓泉指着肇嘉浜路,“你看这条路是没有斑马线的,所以要过马路只能上天桥,以前有坐轮椅的在马路上穿行,非常危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次改造特别在楼梯边上安装了导轨,装了斜挂式升降板,乘坐轮椅的老人、残障人士等行动有困难的特殊人群可以利用这个升降板上桥、下桥。笔者现场看到,在天桥的西北角肇嘉浜路一侧、在天桥的东南角肇嘉浜路一侧、在天桥的西南角宛平南路一侧分别安装有带导轨的升降板,方便乘轮椅等人士使用。甘地说,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四个标准是:看这个国家的人们怎么对待动物、女人、老人和弱者。同样,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对弱者的态度。对弱者的关注与包容,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礼仪,更主要体现在一件件实事工作。今年1月,道路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工作被列入2022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现在,加装了电梯之后的肇嘉浜路宛平路天桥,不会再让宋阿婆“望桥兴叹”了。

↑人行天桥也使用了现代科技,加装了导轨和斜挂式升降板。

↑带导轨的升降板细节及使用画面。

↑加装了导轨的升降板位置图加装了导轨的升降板位置图,见图中标示的红色1、2、3处位置;加装自动扶梯位置,见图中标示的绿色1、2位置,请市民留意方便使用。据了解,本轮民生工程包括全市38座天桥加装电梯,除了宛平南路肇嘉浜路天桥,胡晓泉还负责中环等另外4个天桥的总监负责工作,为上海市创造更高水平的无障碍环境,提升城区温度和文明程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