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bilibili up主@冬青C-Holly 于2022年9月11日发表的文章,本文作者:@懒龍_LL

当你妈拿着你的手办、滑板、球鞋、摩托车头盔,指着你的爬箱、鱼缸问你花这么多钱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的时候

你明白她问的不是形而上的,而是有什么实际作用,这时候肯定有人在一刹那得到一个答案「没用」,然后大声反驳到“我喜欢我乐意……”

但或许 这真的“有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私的基因

从人类诞生起,我们就热切地试图理解、注解这个世界。其中不乏通灵的想象、严谨的论证,两者如同步履往复开拓着人类所处世界的边缘。

以人类为首的动物们,必然是这世上最大的谜团之一。我们从何而来?神的杰作?自然造就?怎么理解人和动物那些最寻常亦或是最疯狂的举动?这些问题在各个文明中都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

1859年10月24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即日起引发了剧烈的反响。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答案:物竞天择。确实的描述是「自然选择」,即在有限的资源下,生物竞争存续。竞争分胜负也分生死,胜者自身特性(基因)得以延续,反之淘汰。

如此的竞争下,为了免于淘汰的命运,生物们应该个个都是绝对的利己,或者说“自私”的。类似这样的推论带来了一些针对自然选择的质疑,原因在于自然界存在很多利他的行为。例如保护群体、幼崽的牺牲;细尾獴的警报让自己更显眼;吸血蝙蝠吐哺饥饿的同类。

这些会影响自身存续的危险行为该如何解释呢?

1964年,威廉·唐纳德·汉密尔顿提出了「亲缘选择」理顺了利他行为。即以基因作为单位来讨论竞争。我们看到的“利他行为”也是源于基因的自私,看似牺牲自己,其实保护了和自己同源的血脉,保护的基因往往大于牺牲的个体,可以说是基因为了延续的取舍。

之后于1976年,道金斯发表名著《自私的基因》认为,行为都是为基因服务,可以理解为个体是基因的形式而已,基因的最终目的是长远、稳定的存续。

但过了利他行为这一关,还有很多行为还无法被准确解释。这些行为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具适应意义甚至有危害。包括:玩耍、做梦、趋光、毒瘾、与繁殖无关的性快感……。到此似乎陷入了僵持,上述行为,每个可能都有多个现有的推论假说来解释,悬而又悬。

间接选择

一个新理论的出现,或许能成为的新方向——间接选择。

在人脑中,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结构链接成神经元网络,这些网络存在重叠。新的记忆需要新的神经元网络,而连接网络的化学突触形成速度之慢,不足以记录下即时记忆,也就不可能实现瞬间记忆。那我们是如何记住身边小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法很简单——储备大量备用神经元网络。即冗余的神经元网络,保证随用随有。

而这些冗余的神经元网络需要刺激来“保鲜”,长时间得不到新刺激突触会消退,以至网络解体。

为了保留这些冗余的神经元网络以备更多数据的存储处理,那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和人脑的奖赏系统此时发挥了作用,给予了冗余的神经元网络所需的刺激。

然而刺激源是有限的,如同自然选择中的资源一样,神经元网络也需要与其他感官竞争这些刺激。如果得到了刺激,那么相应神经元突触就会被加强,以便于下次继续“拿下”这些刺激,这就是间接选择。

回应开头的问题:也许买这些东西/找这些乐子,本身就是我们的本能之一。而它最大的用处,就是让我们的脑子越用越活(当然任何事都要适度,自己能否负担得起自己的欲望,还需要理性考虑自身条件与当地法律)

上述的所有内容均来自我最近读《行为进化——从动物本能到人类文明》的感悟

该书是由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唐业忠老师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拿到这本书,便能直观地感受其体量。全书500余页的文字,共二十八个章节,从“物种起源”到人类文明;从载入史册的经典学说,到新观点新思路及相配套的系统解读;涵盖了分子系统学、行为生态学、人工智能、人类学、甚至哲学心理学这些跨度极大的学科。内容可谓极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相关领域比较陌生的读者来说,或许有一定阅读难度。但通读明确观点不难,难在一些关键词汇的理解,把额外查阅的词句,作为一个去探索更多知识的链接也不错。

必须要提的是,书中讨论的「间接选择」、「脑体」等概念和思路均为本书新提出的假说和概念。新观点带来新的可能,但也需要读者理性思考,我们期待着该方向的研究能进一步的验证,进一步的开拓我们世界的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我所概述的仅是书中一部分内容,可能不够详细客观,欢迎其他读者在评论区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