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孩的世界里,有一种霸凌是隐形的、普遍的、非暴力的。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教女儿保护自己、大胆表达,这样,她们才能去伪存真,拥有一份双向奔赴的友谊。

作者 | 可乐妈
最近,看了一部韩国电影《我们的世界》。

里面出现过名字的女孩一共有三个,她们分别是:

李善,家境窘迫、其貌不扬、成绩普通,是那种每个班级都有,却毫无存在感的女孩子。

插班生韩智雅,家境优渥、成绩优异,但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所以一直跟着奶奶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拉,长相姣好、身材高挑,常年位居班级第一,也是小团体的核心人物。

平均年龄10岁的她们,是小学四年级某班的同班同学。

在大人看来,这个年纪的女孩,每天不过就是上上学、写写作业,然后跟朋友玩一玩。

可事实上,小孩子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

特别是几个女生之间的“友谊”,充满了勾心斗角和暗流涌动,连成年人看了,都会被惊出一身冷汗......

故事要从一节体育课说起:

操场上,女孩们正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挑选着队友。

没什么朋友的李善只能尴尬地站在人群中,眼看着身旁的同学一个个被选走,却始终没人愿意选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只能被随意塞到其中一方的队伍中。

可李善刚上场,还没玩几秒钟,就有一个声音尖锐地指出,李善犯规踩线了。

没办法,李善只得再次退回角落中。

所以,总是孤身一人的李善最羡慕的就是同学宝拉:

她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三四个女孩子,几个人经常在一起说说笑笑,看起来开心极了。

为此,李善多次向宝拉示好。

终于有一回,宝拉递给李善一张生日会的邀请卡。

但同时,作为交换,李善要在放假前的最后一天替宝拉打扫教室。

为了能加入小团体,李善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可回到家,她却因邀请卡上的内容犯了愁,只见上面赫然写着:

“一定要带礼物,礼物价格必须超过5000元(约29元人民币)哟。”

最后,家境贫困、几乎没有什么零用钱的李善决定亲手编一个精致的手链,送给宝拉当生日礼物。

可当她一个人做完了卫生,举着礼物和贺卡,兴冲冲来到邀请卡上写的地址后,才发现:

这里根本不是宝拉的家,自己被戏弄了。

也正是这时,百般失落的李善,认识了新来的转学生,韩智雅。

智雅从小父母离婚,一直跟着奶奶生活。

这样的经历,让她在上一所学校备受排挤,为了摆脱被孤立的状态,她才转学来了李善所在的学校。

两个拥有相似经历且都渴望友谊的女孩一见如故,便很快成了朋友。

暑假里,她们无话不说、形影不离,智雅甚至还住进了李善的家里。

然而,一件突如其来的小事却让这段友谊产生了裂痕:

一天早上,李善抱着妈妈撒娇的画面,深深刺痛了从小就缺乏母爱的智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智雅眼中,原本亲切友好的李善,瞬间就变得面目可憎起来:

智雅不再爱吃李善妈妈做的紫菜包饭;

抱怨着李善家为什么没有空调;

还开始嫌弃李善没有手机,经常把自己的手机玩到没电,李善妈妈又总是打自己的号码找李善......

好友突然的变脸,让李善又难过又不知所措。

更令她没想到的是,智雅还在补习班里还认识了新的朋友,宝拉。

至此,两人的友谊彻底亮起了红灯。

再次见到智雅,已经是开学后了。

然而,在同学面前,智雅却表现得好像完全不认识李善一样,无视她的招手,反而跟宝拉相视一笑。

虽然李善争取到了与智雅同桌的机会,但智雅却跟以宝拉为首的小团体关系越来越好。

几个人经常围坐在智雅的座位旁,聊得热火朝天。

可一见到李善,又都立刻“默契”地噤声,回到各自的座位上。

通过她们的讨论,李善得知马上就是智雅的生日了。

或许是为了抓住这最后一根稻草,一向乖巧懂事的李善,竟然偷拿了妈妈的钱,买了一件昂贵的礼物想要送给智雅。

但当智雅见到抱着礼物的李善时,脸上的表情却是心虚多过了惊喜。

原来,跟李善说过不办生日聚会的智雅,背地里其实邀请了宝拉几人为自己庆生。

不仅如此,为了向宝拉表忠心,智雅还将和李善之间发生的事情,添油加醋告诉了小团体,借此来奚落李善。

然而,这段凭借着“出卖”昔日好友得来的“友情”,却并没能持续太久。

期中考试后,智雅的成绩超过了宝拉。

这让一向高高在上的宝拉感到被抢了风头,于是,她将曾经用在李善身上的手段,又悉数施加到了智雅的头上:

孤立、排挤、使眼色,一见到智雅就故意大呼小叫,说“空气里有股奇怪的味道”。

甚至还故意将自己的钢笔放在智雅包里,诬陷她偷东西。

不仅如此,宝拉还通过李善,得知了智雅父母离异还谎称出国、曾被孤立的过往。

而智雅为了报复李善,也说出了李善家穷买不起手机,爸爸酗酒的事。

在宝拉的推波助澜下,班里到处都是关于两人的流言蜚语。

就这样,不仅昔日的友谊烟消云散,李善和智雅,也再一次成了被隔绝在班级之外的“边缘人”。

电影的最后,又是一堂体育课。

只不过这一次,被剩下没人选的除了李善,还有智雅。

没多久,那个声音又一次响起:

“韩智雅,你是不是踩到线了啊?”

正当智雅百口莫辩时,已经被判出局的李善鼓起勇气,说自己可以作证,智雅没有踩线。

智雅一愣,身后有个女孩却突然将球砸到她身上。

这下子,智雅和李善都被淘汰了。

两个人站在一旁,仿佛是人群中两个格格不入的异类。

最终,电影在两个女孩的对视中结束了。

其实,电影中还穿插了另一段友谊:李善的弟弟和一个名叫浩然的男孩。

弟弟经常跟浩然在一起玩耍,但两个人动不动就打架,弟弟往往是受伤更多的一方。

可即便如此,弟弟依旧会跟浩然一起玩。

这种对比,让我想起了美国作家蕾切尔写过的一本书: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蕾切尔曾与数万名女孩、家长和教师共事过十年。

有一次,她走进当地最好的学校之一林登学校,与八组九年级的女生讨论了一个问题:

“男孩的攻击行为与女孩的攻击行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结果,从第一组到第八组,女生们给出了高度相似的答案:

“女孩会因为各种原因跟你翻脸。” “女孩会说悄悄话。” “女孩会从你的弱点攻击你。” “女孩会计划,会预谋。” “女孩喜欢在背后报复你。”

简而言之,相比于男孩世界中“靠打一架彻底解决问题”的简单粗暴。

女孩之间的攻击往往是隐秘的、持久的、非暴力的。

这种差别跟天性无关,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由教育造成的。

一项研究证实:

从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和老师就会阻止女孩进行肢体攻击或直接攻击行为;

而面对男孩的小冲突,成人或是表示鼓励,或是不屑于插手。

1999年,密歇根大学的另一项研究更是进一步指出:

尽管男孩才是更吵闹的那一方,但成人却会更加频繁地要求女孩安静点,这种频率大约是对男孩提出要求的三倍。

所以,在这种双重标准的规训下,女孩们几乎不会用拳头、威胁和挑衅霸凌别人。

她们往往会采用一种隐性的攻击行为。

我摘录了《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中的两个事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奇伍德学校的九年级女生,她们洋洋得意地向作者分享自己霸凌别人的手段:

在走廊上猛撞其他女孩——老师会以为你在走神;

把另一个女孩的书碰掉了——老师会当作意外;

写一张匿名纸条、画一张可笑的漫画、翻白眼、散布流言蜚语、告诉老师她作弊——反正老师也不知道是谁做的,即便被发现了,只要流着泪道歉就没事了......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凯茜的十岁女孩。

凯茜、贝卡和凯莉,三人原本是好朋友。

但有一天,贝卡突然打电话问凯茜喜不喜欢凯莉,还说了不少凯莉的坏话。

凯茜不想说关于凯莉的坏话,便试图转移话题。

可没想到,凯莉当时就在贝卡家里,挂了电话后,贝卡告诉凯莉,凯茜骂她。

随后,贝卡和凯莉就开始一起针对凯茜:

无视凯茜说的话;

排队时勾肩搭背,拒绝凯茜的加入;

写小纸条造谣凯茜住棚屋,穷到买不起好衣服......

为此,凯茜又无助又自责。

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支撑多久。

怪笑、使眼色、散布谣言、刻意孤立......

这种隐形霸凌,父母和老师要么毫无察觉;要么发现了也不当一回事,只觉得是朋友之间闹别扭,或是被霸凌者自己不合群。

然而,对于深陷隐形霸凌的女孩而言,所遭受的痛苦却如同溺水般令人绝望、窒息。

怎么办?

作者蕾切尔在书中提到过一种亲子共同行动的方法。

她取每个行动的首字母,将其命名为“女孩方案”(GIRL):

“G”,“收集(Gather)选项”:指要求女儿列出当某一情形发生时,自己可能做出的所有选择。

假设,不知道从哪天起,午休时,女儿的好友突然不再等她一起去食堂了。

这时候,摆在女儿面前的选项可能是:

“和其他朋友一起去吃饭”、“不再跟好友说话”、“上网问好友”、“当面告诉好友自己感觉很孤单”、“向父母求助”等。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把女儿提到的选项记录并收集起来。

“I”,“我(I)选择”:指女儿最倾向的选择。

经过思考,女儿选择了“上网问问好友为什么不等自己”。

“R”,“理由(Reasons)是......”:指要求女儿列出选择该策略的理由。

女儿可能会觉得,比起当面询问,在网上提问自己不会太尴尬。

“L”,“列出(List)后果”:指要求女儿做出该选择后,预想可能发生的情况。

当女儿在网上问完,对方可能因为不在线,没有看到;可能敷衍几句,不直接回答;也可能说出真正的原因......

而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陪女儿一起想接下来的话术,引导孩子练习社交技巧。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父母要避免以下几种说法:

❎错误的说法是“我一直就不太喜欢你的那个朋友”;

✅正确的说法是“既然xxx让你这么难过,为什么还要跟她做朋友呢?”;

❎错误的说法是“凡事多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正确的说法是“要不要我陪你一起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错误的说法是“她只是嫉妒你”;

✅正确的说法是“你觉得她为什么要这样呢?”;

❎错误的说法是“也许是你太敏感了”;

✅正确的说法是“你是怎么看出她们不是在开玩笑的?你觉得她们是想让你难过对吗?”。

关于校园霸凌,作家刘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弱小时,父母一定要强。 这‘强’,不是强词夺理,不是恃强凌弱,而是‘我本普通,但绝不可欺,我本善良,但有所不让’。 然后,站成一棵树,让孩子知道你在; 走成一条路,让孩子在见过‘保护’和‘珍贵’的模板后,学会保护自己,珍贵自我。”

一个在外部世界已经遭受过攻击和伤害的孩子,最渴望的,无非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得到了安慰和理解的孩子,内心自然会生出力量,帮助她们穿越黑暗。

所以,一定要记得告诉孩子:

有些路,注定只能你一个人去走。

心里有你的朋友,不会让你孤单心痛;心里没你的朋友,再多的忍让也是没有用。

你是唯一,你最珍贵,终有一段双向奔赴的友谊,会为你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