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无奈。

李鸿章的评价非但不能和恩师曾国藩相提并论,甚至百年来都沦为耻辱的代名词,要是说清朝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李鸿章当之无愧,即便是后来的大军阀袁世凯,背负的骂名也远远不及前者。有人说他是忠臣,替清廷背了黑锅,也有人说他是奸贼,只会跟外国人求和,那么他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李鸿章自小学的便是科举的那一套把戏,思想上保守,走的路子也和封建时代广大学子差不多,考进士,入翰林院做官,可以说如果没有后来的洪秀全造反,李鸿章终其一生都只是个普通的清廷官员,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张之洞或者左宗棠,但偏偏李鸿章赶到了这档子事情,所以他才成了李鸿章,独一无二的李中堂。

李鸿章的前半生极其的顺风顺水,如果那时候就死了,想必厚厚的历史书中,又会多一个忠臣的名字,可李鸿章的后半生却极为悲惨,甲午海战时期,北洋军队多年没有得到技术更新,弹药严重不足,军费全被慈禧和官员挪作它用,甚至在战争开始之后,慈禧为了打压汉人的势力,不派其他军队去支援,整个战争,都是淮军在战斗,结局早就是注定了要失败,战争失败后,朝廷不愿意背负卖国贼的名声,白发苍苍的李鸿章只好孤身去日本谈判,还差点被人刺杀死掉,最终日本同意减少了一亿两赔款,而李鸿章付出了这么多,回来后却被国人骂成了卖国贼,替清廷背负着沉重的黑锅。

当洋人打进来的时候,文武百官全都逃跑了,只有七十八岁的李鸿章与外国人周旋,俄国公使来到病榻前,强迫李鸿章在条约上签字,油尽灯枯的李鸿章尽量为大清多获得一些利益,在得到外国人承诺退兵后,李大人浑浊的双眼留下两行热泪,想起毕生效劳的大清竟然沦为任人宰割的肥羊,李鸿章禁不住连连吐血,最后带着对朝廷的失望,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奋斗终身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李鸿章在我国历史上一直被称为“”卖国贼”,是因为清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而他就是签订人。比较出名的就是中日《马关条约》,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

另外,洋务运动也是李鸿章开展起来的,创立北洋舰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实现富国强兵,解除内忧外患的目的。不可否认北洋舰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外国的入侵,至少给清政府争取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可惜腐朽的王朝把握不了发展时机。后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守门的人倒了,中国就成了一块人人都想吃,还随时都能吃到的肥肉。这个时候底牌都没了,在谈判桌上只能签订那些屈辱的条约了。

所以,以当时清政府的国力,无论谁上谈判桌结局都是注定的。只是李鸿章上了。据说李给子孙后代留了四千多万两的家产,贪腐是跑不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1901年,终于签订了辛丑条约、为慈禧擦干净屁股的李鸿章,没能等来慈禧的回銮,就死在了贤良寺。据说,有个戏子登台献艺,在戏台上挂出一副对联,上书:“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从此,这个有着东方俾斯麦之称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大学士,被汉奸二字封印在史书上,至今也没能翻身。

那么,就让我来捋一捋李二先生的汉奸卖国史。

李二先生高中进士后,曾入曾国藩幕府,为曾国藩草拟文稿,和两代帝师翁家结下了不解之仇。

当年,曾国藩围剿洪杨之乱时,弹劾翁心存长子翁同书临阵脱逃加开门揖盗,据说奏折是李二先生代拟的。李二先生的奏折写得实在太厉害,朝廷要杀翁同书,帝师翁心存气急攻心一命呜呼,翁同书改判流放。因此,后来的帝师翁同龢,就恨死了李二先生,不惜借中日之战扳倒他。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锥处囊中的李二先生,很快从曾国藩幕府脱颖而出,在曾国荃一心夺取金陵占据平定洪杨之乱首功之时,曾国藩只好派李二先生募集淮勇驰援上海,奠定了李二先生一生的功业。

李二先生稳定上海局势后,借用洋枪队戈登的力量,攻打苏州李秀成,杀降一举戈登都看不下去了。

随着曾氏淡出舞台,李二先生走到前台,办洋务,买战舰,练海军,终成晚清最有权势的封疆大吏。

不幸的是,日本借助朝鲜之乱挑起了甲午战争。

这仗,李二先生本来是不想打的。虽说他耗费多年心血打造的北洋舰队,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但只是用来吓人的纸老虎,当不得真的。而且,北洋舰队已经停更多年,定好的快舰因为没钱,硬是让日本买去了。不仅如此,就是现有的军舰,基本的弹药都配不足。其旗舰主炮开战时只有3发炮弹,打完后成了日舰的活靶子。还有,因为没钱,北洋舰队烧的是开滦煤矿出产的劣质烟煤,早早将队形等暴露在日舰面前。

但是,刚刚亲政的光绪年轻气盛,非要和日本打一仗。其师傅翁同龢,更是铁硬的主战派,不断给光绪打气鼓劲,说什么北洋舰队的实力有多强大等等。实际上,他是要报私仇,就是要用战争把北洋舰队乃至李二先生拖下水。身为户部尚书的他,不拨一两银子给北洋舰队添置弹药。

甲午战后,北洋舰队惨败,翁同龢鼓动其弟子上书弹劾李鸿章。

可怜李鸿章戴罪立功,前往马关和日本谈判,赔款割地后,汉奸卖国贼的帽子算是彻底戴上了。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被革职,只留下一个大学士。

甲午战败,刺激了光绪,任用嘴炮康圣人变法维新,惹毛了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囚禁在瀛台后,又谋立大阿哥溥儁,没想到遭到洋鬼子反对,干脆利用义和团向11国开战。此时的李二先生,已经看守两广去了。

11国2万多士兵,打得几十万义和团和董福祥的甘军等丢盔卸甲,慈禧只好带着光绪一路逃到西安,遥命李二先生再赴谈判桌,签下了辛丑条约。此前,为了挑拨列强之间的关系,保住已经在毛熊魔掌的东北,李二先生和毛熊签订密约。于是,李二先生的卖国罪状,就有辛丑条约和中俄密约两个了。这个东方俾斯麦,再也洗不掉汉奸之名了。更可恨的是,他用英国人赫德作为海关总税务司,将大清海关拱手让给洋人,实在是卖国到了极致。至于赫德主持的海关总税务司是整个大清最廉洁的衙门,税收只增不减,就无人问津了。也因此,他办洋务、兴实业、练海军、铺铁路、架电报等功业,随着汉奸之名荡然无存。

三次卖国,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俄密约,再加上中法战争后签订的条约,事确实是李二先生干的,但把账算到李二先生头上,不是傻就是坏。

甲午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二先生几十年强军梦一朝破灭。战前,慈禧太后忙着过修颐和园过六十大寿,光绪和翁同龢忙着催促李二先生开战。战时,北洋舰队没有后援,没有补给,岸上炮台将兵作鸟兽散。甲午之战,于大清是惨败,于日本则是惨胜,其国力已经无法支撑起再打下去。战后,李二先生收拾残局,本想和日本耗下去多争取点权益,无奈来往密电被日本截获,大清急于求和的底牌被日本知晓,李二先生虽然挨了一枪但也只能签订城下之盟。

庚子年慈禧向11国开战,李鸿章联合张之洞刘坤一等搞东南互保,总算保住了半壁江山。战后再次临危受命收拾残局,慈禧只求不将其列为祸首惩办,其他条件一概应允。同样是城下之盟,希望毛熊斡旋的李鸿章被骗签了中俄密约,再签辛丑条约,最后一命呜呼。这个卖国,论理也不是他能卖得了的。须知,最后在条约上签字用印的是光绪,而不是李鸿章。至于中俄密约,李二先生错在没有看清楚毛熊的狼子野心。

实际上,李二先生不仅没有卖国,而是为这国迈向现代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南京四条巷,有个废弃的李鸿章祠堂。李鸿章死后,清廷除了给予一系列褒奖之外,还要求在他工作过的地方建立祠堂。这至少说明,清廷是没有把李鸿章当成汉奸卖国贼的。

从四条巷向南越过明城墙,有个1865文化创意园,是金陵制造局旧址。这个金陵制造局,是李鸿章办实业发展现代工业的一个缩影。

所谓的卖国贼应该是为了个人私利出卖国家。李鸿章表象上确实是在出卖国家。然而从时代背景和李鸿章所处的位置去考虑,一面是满清权贵,一面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权本来就不是你的,签不签自己也做不了主。即便在你签订条约后也不会给你个人很多的好处。李鸿章签订条约,不是自愿的,另外签订条约,他本人并没有获得大量好处。而签订条约被骂成卖国贼,李鸿章自己心里肯定也有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李鸿章一是建立了淮军和第一个近代化军队北洋军。满清八旗大军慢慢消亡后,汉人开始掌握军权。而北洋军作为近代化军队的先河打开大门,经验和底子就有了;

开展洋务运动。兴办了很多近代企业和设备,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开始兴起,这个是中国近代化的先河。而李鸿章真正落实下来,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李鸿章本人是有爱国情怀的。在他和脾斯麦的对话中,也能体现出他对于国家的担忧与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外国人对于李鸿章是敬重的。李鸿章作为中国人,中国人评价中国人,难免表象化,毕竟当局者迷。而外国列强和李鸿章的长期交涉中,也认识到他是一个励精图治,呕心沥血,为国家和民族争取利益的人。各种不平等条约原来的数目和条件更加苛刻,所谓弱国无外交,李鸿章只能尽力把损失降到最低。

是的。

李鸿章位列晚清四杰,为晚清西化做出不俗贡献,发展工业、纺织业、船业等现代化,这些都是他不可抹灭的功劳。

然而,在行将就木的腐朽清朝,这种曲线救国的行为带来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的。这就像一个三岁孩童面对一个七尺大汉,三岁孩童打电话叫人来帮他,然而七尺大汉一巴掌就可以立马拍死他。这些功劳,远不如左宗棠挺起腰杆跟俄国人对刚来得痛快、来得有效;甚至我觉得,如果多几个左宗棠一类的人物,让列强看到中国人的骨气,侵略者是否会感到胆寒,从而清朝的历史走向也就没那么悲壮和屈辱。

另一方面,李鸿章显然是个没多少见地的人。对老师曾国藩,他只能唯唯诺诺称是;老佛爷慈禧,也并不十分支持这个人的决定。在军事上,他没多少主见;在世界格局方面,他也缺乏应有的眼光。人们总觉得他签条约是身不由己,但实际上他就是被卑斯麦等人轻松洗脑了而已,让他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

最中肯的评价,莫过于梁启超在《李鸿章传》里面写的:“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源”。

所以,他就是个卖国贼。

因为没有主见、缺乏见地、使错了力而促成的卖国贼。

我看过李鸿章的一些资料,鉴于当时清政府实在糜烂,李鸿章签订的合约也是迫不得已之举,除了他就是皇上了,骂名总不可能皇帝慈禧去背。当太平天国被摧毁时,李鸿章得到大幅度的晋升。不久北方捻军作乱,李鸿章再次率军剿灭,立了大功。从此平步青云,走上权力的顶峰。在这功勋里,最重要的是剿灭捻军,这是李鸿章的淮军独自承担的,不像剿灭太平天国,是曾国藩主导的,当时他只是为曾国藩效劳。接着便是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舰队。

接着我们再评论一下他主导的洋务运动;在民智未开、清廷穷途末路之时,李鸿章作为统治阶层里最早醒悟的那一批,所以他开展的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不管是兴办海军、修建铁路、以及设立翻译馆等等,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最稀松平常的事情,在李鸿章的时代,都是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李鸿章能够熟练的利用他的政治技巧,破除种种阻碍,不抛弃、不放弃,拉扯着晚清这条巨大的破船往前走,这是值得尊敬的地方。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李鸿章所谓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巨大的局限性,李是地主阶层的代表,封建统治阶层的代表,他所做的一切既不彻底,也不纯粹,另外他的家族从洋务中谋利,这也是极不光彩的地方。

我们接着说,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成为结局。

这样的惨败,让中国从上层的统治者到平民百姓,都从洋务兴国的梦中惊醒了。之后中国与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国家地位极速下降,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也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而在这次战争中,他要负的责任是指挥失误。首先一开始"主和"贻误战机,后来想要保全北洋水师而主动放弃黄海的制海权。在现在看来简直是愚不可及。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一城一池的得失并不能证明什么,只是,中国已经输不起了,别人的一仗失败了只是损兵折将而已,而李鸿章得这一仗,则直接把中国打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