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的国家名片——中国邮政部门发行的邮票中,各种题材琳琅满目,一些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系列更是保持一种接力的姿态,隔几年发一组,形成了方寸上的一种别具韵味的人文景观。

迄今为止,中国邮政的邮票系列中,最蔚为大观的一个系列就属《中国现代科学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名人纪念邮票中的一个细分品种,这个系列受《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的启发,从1988年开始发行第一组,以后每隔两年或四、五年发行一组,至今已累计发行到第九组,这意味着《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已经成为中国主题系列邮票中家庭成员最多、组别最多、跨年最长的一大系列了。

只能说该系列邮票太飒了,持续30多年来,点燃了一批又一批人对于科学的热情,激发了无数人勇往直前,推动科学的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随着2022年9月推出上线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九组露面,《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囊括的38位“重量级”科学家全部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登上邮票的科学家的籍贯呈现一些规律,比如:江浙的多,北方的少。

不过,在邮政部门于1990年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邮票中,一套四枚,呈现出4位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院士科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颇为巧合的是,这套人物邮票在中国邮票史上破天荒地创造了一个“奇迹”——一套四枚邮票中三位科学人物竟然都来自一个同一个省,其中两位来自同一个县,不仅是绝无仅有,也是值得思考。

在这套邮票中,除了农学家丁颖来自广东外,另外的三位科学家都来自八闽之域——福建省,分别是医学家林巧稚、天文学家张钰哲和化学工业科学家侯德榜。福建人在这套低调的人物邮票中占据大半壁江山,展现了闽人自强不息、创先争优、求实进取的奋斗精神。

登上邮票的八闽儿女,他们都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已改称院士),其中林巧稚来自厦门,张钰哲和侯德榜都来自闽侯,一个曾被誉为“八闽首邑”、也有“中国橄榄之乡”美名、而今位列中国投资潜力十强县(市)和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千年古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良医女院士第一人的妇产科医学专家林巧稚

她是福建厦门人,28岁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留聘为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师,多年后任妇产科主任兼教授,她也因此成为这家国内著名医院中国籍女教授第一人。

后来,这名优秀的女医生31岁、39岁时曾两度出国,在英、美两国的知名医学院深造,进一步积累了宝藏医生的条件。

回国后,她曾任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兼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54岁那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院士。

在国内著名医院耕耘妇科、产科临床研究与治疗的数十年中,终身未婚的她为万千妇女解决了难题,并接生了数以万计的新生儿,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袁隆平院士。

在她有限的生命里,她从一名白衣天使经过刻苦训练和学习,终成一代大医生,给病人以无限的关爱和照顾,成就传颂多年的良医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26岁成为博士的天文科学家张钰哲

这名福建伢子是福州闽侯人,17岁时考进清华大学,21岁时赴美留学,26岁时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拿到博士的这一年,他就立马启程回国,决定以平生所学报答祖国。

回国后,他曾在国内权威的天文研究所任职,并担任所长。

44岁那年,他再次赴美,从事天文研究活动大约两年,46岁时回国。

回国后,他曾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研究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并于53岁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可以说,张钰哲将自己的热爱全心投入到我国天文事业中,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赋能民族化工事业的化学家、化工科学家侯德榜

他是福建侨乡——福州闽侯人,和天文学家张钰哲为同乡,23岁时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等三所名校攻读化学,30岁时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

次年,31岁的他迫切回国,曾先后担任国内民资化工大厂总工程师、厂长、公司总经理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聘任为化工部副部长,曾任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他于65岁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还被国外同行选为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美国化工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名誉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香溢海外的农学家、水稻专家丁颖

他是广东茂名人,24岁时从广东高等师范毕业,25岁时赴日本留学,攻读农业科学。

36岁那年,他从日本回国,后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由于其对农业科研尤其是水稻育种与培育技术改进的突出贡献,他不仅于67岁时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还得到国外同行的赞许,曾当选为民主德国农科院和全苏农科院等科学机构的通讯院士,声扬海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