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筑城东扶风山,双祠一寺紧相连。飞阁流丹圣洁地,复廊涌翠锦绣园。
  • 沧桑历尽成旧事,盛世重修展新颜。道真阳明留青史,倡文兴教传人间。

——重修扶风山双祠一寺碑记

贵阳扶风山景区,由扶风寺、阳明祠及尹道真祠,组成“两祠一寺”名胜古迹建筑群,飞阁流丹,复廊涌翠,花树如醉,奇秀独绝,颇具园林之胜,更享有“贵阳人文胜地”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区内多组古雅的明清建筑群,与参天古柏、百年银杏、飘香丹桂、风骨翠竹相辉成趣。清代西南巨儒郑珍的《游芙峰山》一诗,让今人可以怀想扶风山旧时的热闹景象,其诗写道:

芙峰山,在城东,插天一朵绣芙蓉。
上下蜂房著芙足,春来车马如游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扶风山,位于贵阳城区东面,东山之前,因其山石呈螺状旋升,形似田螺,峰如芙蓉,又名螺蛳山,芙峰山。

清嘉庆年间,修文县袁如凯曾作《螺峰赋》一文,其序云:“螺峰在会城之东,秀削天成,东山障其南,相宝障其北,为黔之第一峰,人物之杰出者系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光年间编著的《贵阳府志·山水副记》,又说螺蛳山是省垣龙脉首山。由此可见,在当时的贵阳人看来,此山身系一郡的人才兴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诗仙李白写有《扶风豪士歌》,诗云“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河移。” 古人以“扶风”来命名此山,大概取自李白诗句,有扶植风水之意。

扶风寺始建于清初,祀蜀汉关羽,故而虽名义上是寺,但人们并不以佛寺视之,而成为文人墨客、雅士名流的聚会吟咏之所,颇受时人称颂。道光年间,张琚《游扶风山》诗中咏道:

东风作意报新晴,挽我扶风寺里行。
一道青穿芳草径,千峰绣拥百花城。
游鱼极泳人知乐,山鸟忘机自赞名。
独倚疏篁亭上久,娟娟归路月初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嘉庆四年,贵筑知县捐资重修,增建昙云精舍等诸多古迹,整座山寺的建筑格局大体形成,时人称颂颇有“老树接檐,旷朗幽胜”之妙。

阳明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其初建之时,门户墙阶,规模初具,但因经费短缺而搁置,又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续建,光绪五年(1879)重修,真可谓一波三折。

阳明祠,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四合院,为纪念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先生而建。主体建筑为享堂大殿,堂前有正气亭、桂花厅与两侧游廊相通,内殿与游廊相接。

走近阳明祠,首先看到的就是“王阳明先生祠”的牌匾,由当代“女书圣”萧娴先生题写,她是享誉全国的贵州籍书法家、颇得康有为书法的真传,这方匾额也就尤为珍贵。

置身享堂大殿,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书法墨迹和雕像,可以了解阳明先生的生平功业事迹,体味其思想精华,怀想一代心学宗师的非凡生命历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

在贵州的三年中,阳明先生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重新解构了从程颢、程颐到朱熹,数百年以来的新儒学,构建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的阳明心学体系。

自此,王阳明先后于修文龙岗书院、贵阳文明书院授徒讲学,改变了贵州的学风、民风,对贵州乃至中国的学术文化和思想教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恐怕就连王阳明自己都未曾料到,正是在贵州,催生出“龙场悟道”这一光耀千古的历史事件。正是在贵州,创立心学的王阳明,将儒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最终成为“立德、立功、立言”兼三不朽的旷世大儒。

可以说,贵州成就了王阳明,而王阳明,不仅影响了贵州,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因此,王阳明被贬贵州,绝对堪称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史和哲学史上的一次巨大馈赠。

事实上,阳明心学不仅备受时人称誉,就连后世的曾国藩、蒋介石以及许多知名历史人物,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者,其中,尤以日本对阳明心学最为尊崇。

光绪三十年(1904),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日本教习高山公通、金子新太郎等数人立碑于龟形石座上,碑高三米多,上面书刻日本东宫侍讲学博士三岛毅之诗:

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
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五百年来,阳明心学思想早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美广为流传,直到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无论何时,谈及贵州文化教育史,王阳明当然值得大书特书。但除阳明先生之外,还有一位大儒也不得不提。他就是早于王阳明一千多年的东汉大学者——尹珍。

扶风山麓的尹道真先生祠,建于民国五年(1916),由享堂、游廊、厢室、戏楼形成为一座整体的四合院。

原享堂内设尹道真牌位,正中悬挂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贵州学政洪亮吉所题“德兼教养”的横匾。入口为月宫式门,上嵌石刻“尹道真先生祠”系清代康有为所书。

祠宇主要建筑有享殿五楹,四周环以长廊相通,两棵参天古柏,生机盎然,还有两层轩楼,可容纳数十人。庭院环境清幽雅静,惹人欢喜。

据史料记载,尹道真,名珍,字道真,东汉著名学者、教育家,牂牁郡毋敛(今贵州省正安县)人。尹道真二十岁时,深感家乡文化教育落后,于是不畏艰难,千里跋涉抵达都城洛阳,拜大学者许慎、应奉为师,苦学数年,终成大器。

学有所成后,尹道真回到今贵州正安、绥阳一带授徒讲学,成为贵州汉文化的传播人、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更被公认为贵州第一位教师。

他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进了当时尚属蛮夷之地的夜郎地区,推动了不毛之地的文明开化,为改变贵州落后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尹道真被后人誉为南中早期教育事业的创办者之一,有“南域知学自珍始”之称,被本邑及其所到之地称为“先师”。后人称赞尹道真时,有“北有孔子,南有尹珍”的极高评价。

贵州文化教育史,得遇二公,宛若双峰并峙,光耀千秋。二祠开放以来,每年都有众多来自海内外的学者、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纪念尹、王二先贤,崇文重教,弘扬优秀传统,旨在振兴并繁荣贵阳乃至贵州地区的文教事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无论是“北学游中原,南天破大荒”的东汉大学者尹道真,还是“创一派心学,成一流巨儒”的明代哲学家王阳明,都是足以彪炳史册的先贤。

我辈后人,即便不能成为圣哲贤者,也能在参观游览其间,了解他们的故事,感知他们的精神,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如今的扶风山,历经沧桑后,芙峰胜景又现筑城,依然呈现出“秀峰鹄立,石骨螺旋,左拥栖霞,右环相宝,三面之山直接眉睫,城中烟树万家历历可数”的绝妙人文景观。

而扶风山寺、王阳明祠、尹道真祠等“一寺两祠”古建筑群,依山就势,浑然一体,共同构筑的奇秀独绝的古典园林,早已成为贵阳人踏青登高、访古探幽的游览胜地,更以黔中文化圣地而闻名遐迩。

@今太白,城乡市镇寻文脉,山川湖海畅襟怀!@今太白,执文化史笔,话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