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为中秋节,“中秋”一词源于汉代文献,发扬至唐宋。其实该节在我国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先秦时期的古人多在秋收时祭祀月神。

另外,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加之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俗称“月节”“月夕”。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在古人的概念里,日月分属阴阳两极,只有阴阳平衡,最终归于起点,故此古人非常重视祭祀日月的活动。

从春秋时期开始,各政权统治者长期举行盛大的祭月活动。民间百姓虽没有皇室那么声势浩大,却也想着向上天神明表明心意。

于是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感谢神明馈赠,拿出贡品,举行中秋祭月活动。

魏晋时期,人们在中秋祭月时增添“赏月”习俗。顾名思义,文人墨客共同饮酒赏月,大家抒发心中所想,品酒斗诗,场面好不热闹。

唐朝时期,各地还会举行盛大的赏月品诗会,大诗人李白就曾经写下《月下独酌》这首千古名篇。还有一首广为流传的《静夜思》,与天上明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包括张九龄、杜甫、白居易,都曾经写过关于明月的诗句,其中不乏与中秋节有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于古人会在中秋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活动,大部分现代人因为工作学习繁忙,无法与家人赏月团聚,随便吃两块月饼就等于“应节”。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更是地大物博,经过数千年发展,南方与北方地区逐渐演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秋节习俗。

而每一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不仅仅会有吃月饼,还有许多大家不了解的相关食俗文化。

那我们就从中秋节这天吃什么开始说起。月饼,应当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节俗食物。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到来之前,各大商超会推出新式月饼。或采用精美包装,或在口味上推陈出新,吸引顾客购买。

然而,月饼不仅是中秋特色美食,千百年前,它还是重要的祭品,供奉给月神吃的供品。

按照古人理解,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只有月神先享用贡品,才会把福气留在月饼上。祭拜者将其分食,全家老幼便可以得到上天神灵的赐福。

发展至唐宋时期,月饼才有了正式名称,其口味和形状与如今相差无几。现如今,我国南方地区会在中秋节这一天制作特色食物,为家中成员祈求福报。

江浙地区会在中秋节这天制作藕盒子。藕盒子是一道家常菜,多见于江浙、湖北,制作方法非常简单,把藕片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放油锅里煎至金黄,故称之为藕盒子,或“藕饼”。

江浙人认为中秋乃团圆之夜,家里人吃藕盒子有团圆之意。中医则认为藕经过煮熟后,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特别适合在秋燥日食用。

除吃藕盒子外,南方地区的朋友还会在中秋当日饮用桂花酒。

古老相传,月中有桂树,桂树旁有一位伐桂之人,名曰吴刚。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后犯了错误,贬至月上。月桂高五百丈,随砍随愈,以此来惩罚吴刚。

桂花酒与月中桂树有相近之意,人们嗅着阵阵桂香,喝上一杯桂花蜜酒,一家老幼和和美美、甜甜蜜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岭南地区的朋友会在中秋节这一天吃田螺、芋头。

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记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前后正是田螺肉质肥美,食用的最佳时节,经简单烹饪后,田螺成为一道美味佳肴、老少咸宜。

食芋头,则寓意“ 辟灾消邪”。清乾隆《潮州府志》记载:“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祈愿家中成员百毒不侵、消灾纳福。

北方地区的朋友会在中秋的饭桌上准备香梨,寓意中秋吃梨不分离。梨还能清热化痰,觥筹交错之际,能给参会者带来些许清凉。中医认为,梨乃养生防燥的佳品。

除吃梨之外,东北地区的朋友会在中秋节这一天特意吃毛豆,寓意来年吉祥如意、万事顺心。

可以看出,不管南方还是北方的朋友,在中秋节这一天不仅只吃月饼,还会准备许多特色食物。无论桂花酒、藕盒子,或其他应节食物,都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心意,凡事祈求好彩头。

在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吃一些既美味又符合节日习俗的食物,那想必是极好的。

时至今日,中秋节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节日,留下了许多的风俗习惯。虽说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周期,但我们依旧希望,哪怕再过千年、万年,中秋的习俗都能一直延续下去,莫要让传统文化葬送在我们的手中。

参考文献:

[1]中秋起源与习俗,作者李定楹,八桂侨刊 2004年05期

[2]中秋节的起源与中秋月的文化意象,作者王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年01期

[3]浅析闽台地区中秋“博饼”风俗的起源、演化及文化内涵,作者潘荫庭,闽台文化研究 201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