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开始,中央政权始终对西藏行使着有效管辖。西藏唐宋时期称为“吐蕃”,元明时期称为“乌斯藏”,清朝康熙年间起称“西藏”至今。

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馆藏文物丰富,民族特色浓郁,囊括了历代中央政府治藏文物、佛像、唐卡、古籍经典、瓷器、玉器、 民俗文物以及考古发现的史前文物等。以下就对西藏博物馆馆藏的12件文物进行盘点。

1. 新石器时代双体彩陶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器为夹细砂黄陶,口径11.3厘米,底径8.4厘米,高19厘米,侈口呈喇叭状,直颈、斜平肩,腹部为袋形双体,中裆相连,下腹壁向内曲收为假圈足,形体好像两只小兽相向而立,颈部和肩部的一对带孔器钮巧妙地把动物的耳与尾表现出来,这应该是为方便穿绳携带之用。陶罐器身表面经打磨显得十分规整,以刻划纹和黑色彩绘加以装饰,颈部饰一圈双勾带纹;双体纹饰各不相同,一体以双勾三角折线纹为主,线外饰彩,一体以双勾菱形纹为主,菱形纹内外施彩。上世纪出土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遗址,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此件双体陶罐无论从器形还是纹饰,都体现出与同时期出土的陶器与众不同的特点,整体造型洗练优美、饱满丰盈,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纯熟,不仅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而且体现出了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点睛之作,国宝级文物。

2. 吐蕃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贝叶经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源于古印度。在还没有出现造纸技术之前,印度人已经在贝多罗树叶上书写佛教经典、绘制佛像,因此被称为贝叶经。据有关史料记载,由于受到造纸和印刷术的限制,早在距今2500年前,古印度人就开始制作和使用贝叶经。据说古印度人在制作贝叶经的时候采用了很多独特的药物处理方法和复杂的工序,因而才保证了贝叶经不干裂、不卷曲,也不虫蛀、霉变,使之成为了今天保存完好的稀世珍宝。贝叶经虽然并不是西藏本土的作品,但由于它的原产地,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一带,在历经千余年的宗教斗争和历史变迁之后,已经很少有保存完好的贝叶经存世了。但是曾经大量从上述地区引进佛教典籍的西藏成了目前贝叶经藏量最丰富的地区。2009年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泽当镇征集,现藏于西藏博物馆。这部《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制作精美、书写工整,保存完好,虽然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绘制的图案依然色彩艳丽,页面平整如新,树叶纹理也清晰依旧,是研究古代印度史、尤其是早期佛教文化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3. 元“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玉印长12.2厘米,宽12.2厘米,高12厘米,玉质青色,扁方形,龙钮。印文为八思巴文,内容是“统领释教大元国师”的藏文译音。在元代,能够统领全国佛教的大元国师大多来自萨迦派宗教首领,由皇帝封赐,佩玉印。此印时代当在公元1270年之后,为元代皇帝所颂授。传世品,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此玉印整器雕琢而成,造型庄重古朴,是典型的元代官方重器,它最重大的意义是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国行政版图,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国宝级文物。

4. 元“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龙钮玉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帝师”是元代全国宗教的最高领袖,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元世祖曾把乌思藏十三万户指给第一任帝师八思巴作为供养地,使之成为吐蕃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帝师制度对巩固元朝在吐蕃地区的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此玉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扎巴俄色的印信。传世品,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此玉印是元代中央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历史见证,对于研究西藏地方行政区发展史、宗教史具有重要意义。

5. 元时轮坛城唐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坛城即曼陀罗,在佛教密宗里主要指诸佛、菩萨、圣者所居处之地。时轮坛城里外三层,是以时轮金刚为中心的世界。这件唐卡长96厘米,宽83厘米,坛城上方(北)为黄色,下方(南)为绿色,左方(西)为红色,右方(东)为白色,采用了冷暖对比的手法,不仅立体感特别烈,而且分别具有不同的深刻寓意,唐卡周围其他尊像绘画格外细致,线条十分流畅。传世品,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此幅唐卡绘制技艺高超,整个唐卡色彩要求严格,配色和谐,唐卡四角分别画有密集金刚,喜金刚和胜乐金刚等本尊像,是坛城类唐卡的代表作,也是典型的早期唐卡艺术之佳作。

6. 元八思巴肖像唐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思巴,又名为八思巴·罗追坚赞,是萨迦五祖之一,公元1245年随同萨迦班智达赴凉州,与蒙古王子阔端商谈西藏归顺蒙古汗国事宜。公元1260年,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赐玉印,1268年创制八思巴蒙古新字,1270年又被授予帝师尊号。八思巴毕其一生追随元世祖忽必烈左右,致力于国家统一大业,开创了政教合一的萨迦地方政权,并第一次将藏传佛教传播到祖国内地,为畅兴藏传佛教,保持西藏地方社会政治局势稳定和促进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本人也因此受到元朝帝室的极度推崇,享有极高的政治和宗教地位。此幅唐卡长270厘米,宽148厘米,中央主尊绘制八思巴,国字形脸,平头黑发、细眉大眼、双目凝重、鼻梁隆正、口唇红润,神态庄严肃穆。画面中的八思巴身着三法衣,右臂袒露,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赤足全跏趺安坐于仰覆莲花月亮宝座上。主尊四周满绘萨迦派道果师徒传承,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传世品,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此唐卡构图严谨,时代久远,绘制技法考究,具有较强的政治象征和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一件难得的尼泊尔画派经典作品。

7. 明《普渡明太祖长卷图》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为了进一步密切与西藏地方政教势力的关系,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辖,遂召请当时在藏族中声望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藏传佛教嘎玛噶举派领袖、第五世噶玛巴却贝桑波前往南京,为去世的朱元璋夫妇荐福超度。永乐五年(1407年), 却 贝桑波抵达南京,并在南京灵谷寺设普度大斋,为朱元璋夫妇举行了盛大的法事活动。据传,期间出现了众多奇异祥瑞之像,永乐皇帝遂命画工将其绘制并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从而形成了这部长达50米的巨幅长卷。此图卷长4968厘米、宽66厘米,共计绘图49幅,附22段文字说明,按排列顺序依次为汉文、察合台文、回鹘文、藏文、蒙古文(畏兀儿体)五种文字,每段文字分别解读1—8幅图不等,以描述和歌颂这次荐福活动的灵瑞之兆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意在表彰永乐皇帝的孝悌之心,歌颂永乐皇朝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传世品,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此长卷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准卓越,画面结构严谨、人物楼阁描绘精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当前西藏保存最大型、最完整而弥足珍贵的绘画精品,国宝级文物。

8. 明阐化王象牙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中央在部分沿袭元代治藏方式的同时,也注意总结元代的治藏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在对待宗教势力的态度上,明中央摒弃了元代“独尊一派”的策略,而以“多封众建、善用僧徒”的管理体制取而代之。阐化王是明中央赐封当时掌控西藏地方政权的帕竹噶举派首领的世袭封号。从永乐四年册封帕竹噶举派主寺第五任主持——扎巴坚赞为灌顶国师阐化王并颁赐玉印开始,明中央对阐化王的册封和赏赐即历朝不断。传世品,现藏于西藏博物馆。这方象牙印即是明朝中央赐封的众多阐化王玺印之一,整方印章雕工精致,图案繁 缛 ,气势不凡,是明代早、中期西藏地方行政权力的象征。

9. 明鎏金铜不空成就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空成就佛是佛教密宗“五方佛”之一,代表能以大智慧成就一切如来事业与众生事业。此尊不空成就佛高37厘米,底座宽22厘米,头戴五叶冠,束发高髻,顶饰十字金刚杵,面相丰满端庄,神态静穆,双目清丽,眉间饰白毫,鼻梁隆正、双耳垂肩。该佛像身姿匀称而婀娜,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赤足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传世品,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此佛像整体造型优美别致,工艺精美绝伦,是一件典型的西藏本地丹萨提风格佛像。

10.清雍正七世达赖喇嘛金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印高10.1厘米,边长11.2厘米,是雍正皇帝册封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印信。康熙五十九年(1719),清中央驱逐了准噶尔势力,承认蒙古众台吉寻访的格桑嘉措为第五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次年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并颁赐“弘法觉众第六辈达赖喇嘛之印”。雍正元年(1723),清朝中央又按照五世达赖喇嘛之例,将格桑嘉措改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并颁赐了这枚金印。此后,由于西藏僧俗人众坚持认为仓央嘉措为第六世达赖喇嘛,清中央乃顺应民意,认可格桑嘉措为第七世达赖喇嘛。清廷御赐,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此印为纯金铸就,印文为汉、满、藏、蒙四种文字刻写的“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 呾 喇达赖喇嘛之印”,24字封号在历朝赐号中都是极为少见的,是清朝中央政府封授达赖系统、有效行使主权的代表性物证,是目前仅见的达赖喇嘛金印,因而倍加珍贵,国宝级文物。

11.清金贲巴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贲巴”是藏语的音译,意为“瓶”, 金 贲巴即金瓶。此瓶通高34厘米,整体由黄金打造而成,内置五枚象牙签。瓶盖酷似旧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夏日所戴 凉帽 ,并镶嵌各色宝石。通体饰云纹和“十相自在”吉祥符,意为平安吉祥、消灾祛难。金瓶掣签制度始于乾隆朝末期,达赖、班禅等藏传佛教大活佛转世,均需通过此瓶进行掣签决定,以确保活佛转世的公正性。金贲巴瓶共有两件,一件存放于北京雍和宫,用于确定内外蒙古大活佛的转世。这一件即用于 确 抽取甘、青、川、藏等地藏传佛教大活佛的转世灵童。清廷御赐,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此瓶是存世仅有的两件清政府颁赐的金贲巴瓶之一,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是历代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规范藏传佛教仪轨的重要物证,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政治意义与宗教作用。

12. 清乾隆折枝莲托八宝纹青花盉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盉壶高21厘米,口径12厘米,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通体饰缠枝莲纹、折枝莲纹、回纹、吉祥八宝等青花纹样,外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八宝纹”是西藏地区流行的传统吉祥图案,取材于藏传佛教的八种供器。在明清瓷器中,多与中原传统纹饰相结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完美结合。从元代开始,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中原与西藏的往来更加密切,中央政府对西藏政教上层给予极度荣宠和笼络,赠送了大量珍贵礼品,从而不仅密切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的政治关系,而且促进了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清廷御赐,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此盉壶造型独特,胎质细腻洁白,青花艳而不俗,纹饰繁 缛 精致,做工精湛,其整体造型古朴中透出俊秀之美,当是乾隆皇帝给达赖喇嘛的馈赠礼物,堪称乾隆青花瓷中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