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家住着一位81岁的孤寡老人;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一个不能下楼的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白天由她照顾。她每天都很忙,但她仍然笑得很灿烂-

5月14日,家住东安区华威小区16栋2单元的刘俊英早早起床,将前一天晚上做好的粽子打包,然后拎着两袋匆匆下楼,分别送给脑血栓后遗症患者王书臣和残疾人郭秀玉。看着他们一脸幸福地吃着粽子,刘俊英说,这次包的少了,留了几包给住在她家的孤寡老人辛金芳,下次她会多包一些。

1.社区大爱温暖三位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俊英留着时髦的卷发,穿着运动服,在楼梯上走来走去,看不出她已经70岁了。最令人敬佩的是,她充满朝气,不仅不需要子女陪伴,还照顾社区的三位老人。虽然刘俊英和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他有着像亲人一样的真挚感情。

三位老人中,年龄最大的是81岁的辛金芳。这位老人一生都没有结过婚。自从他遇见刘俊英,他就把她当作亲人。如果他有任何困难,他会向她求助。医保卡丢了,让她帮我补办;衣服洗不了,就打包送到她家洗;如果你没有公交卡,请她帮忙。尤其是6年前,辛金芳因为没地方住,干脆搬到了她家。“我妻子去世了,我孤身一人。她和我住在一起,算是我的一个伴。”刘俊英说,她通常为辛金芳洗衣做饭。像亲生妹妹一样,辛金芳也很关心她。

照顾辛金芳,刘俊英不觉得累。只要有时间,她就去社区帮忙。周三下午,她自告奋勇去小学门口喂奶。从去年开始,她成了一个残疾人和一个病人的免费“保姆”。每天围着三个老人转,刘俊英觉得生活很充实。

(刘俊英给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的王书臣送粽子)

2.热情,只因为“我是党员”

刘俊英不打麻将也不打牌。平时她最大的爱好就是跳广场舞,逛菜市场。“小王今天突然说“我要吃山楂,我逛了几个早市都没买。我下午去水果店。”被刘俊英称为“小王”的王书臣住在20号楼3单元。他已经62岁了,但头发几乎全白了。王书臣含糊地说,他35岁的时候,突然脑溢血,就成了现在的情况。他手脚不好,27年没下楼了。妻子常年在外打工,没有办法照顾他。记者看到,王书臣的窗户明亮干净,窗台上的几盆花开满了绿色,一点也不像行动不便患者的家。原来,几天前,刘俊英叫来了几个老姐妹,把他的房子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11月,社区110党员工作室的成员刘俊英在一次家访中了解到王书臣,于是他答应帮他找一个保姆。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王书臣每月只能支付保姆500元的工资,刘俊英帮忙联系了几个保姆,都因为工资太低而告吹。在找到保姆之前,刘俊英必须每天为王书臣做饭和打扫房间,这持续了半年。“我是党员,群众有困难,我不能袖手旁观。”

3.以身作则,邻里互助。

找不到保姆,这意味着刘俊英将继续照顾王书臣。她不仅不是太苦就是太累,还在去年年底给自己找了一份工作,就是照顾22号楼4单元的郭秀玉。郭秀玉一直没成家,六十多岁了。她下肢瘫痪,靠轮椅行动。刘俊英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看她,送些好吃的,或者帮她跑腿。刘俊英说,她的孩子们只知道她是社区110党员工作室的一员,但他们不知道她照顾了这么多人。“就算你知道也没关系。我的孩子怕我担心,我也能理解我累,但谁让我是党员呢?”

虽然刘俊英只有高中学历,但她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在她简单的逻辑里,党员就应该服务群众,多做好事。刘俊英说,她是社区110名党员工作室里最年轻的,所以她也应该在党员中起到表率作用。在她的带动下,其他党员也纷纷行动起来做好事。如今,小区里有老人,儿女争着孝顺;当家里有困难时,邻居们总是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老人们不甘示弱,成立互助小组,充分发挥余热,社区呈现出和谐文明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