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的文章尝试让你摒弃不良的完美主义倾向。

完美的本质就是一种偏执。

完美的本质是一种偏执,对十全十美的偏执,对不允许出现失误和瑕疵的偏执,类似强迫症。

这种偏执的产生原因,往往是某次或几次“痛苦”的经历

比如在初中的时候,记得是在某节地理课上,被叫起回答问题,已经记不得什么问题了,但是当时答非所问,被同学哄笑,当时那种深深的挫败感,甚至是耻辱感却从未消失,甚至多少年后,某个瞬间仍会让当时的感觉再次浮上心头。

因为某次错误,被人哄笑,刺痛了心,就像耶稣那样钉在了耻辱柱上,一件事耿耿于怀好久。于是便开始了完美主义的恶性循环,在下次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百般确认、确保完美才敢开口回答。

一件错误的事情引发的痛苦体验只是第一层折磨。

经历了那种被别人刺痛的感受,脑海中还有个声音说“你怎么这么蠢”,这就是悲剧的开场,完美主义者总是喜欢对自己痛下杀手。

完美主义者,对事实的解释和自我评价,倾向于采取“自我打击”的方式,而且从不手下留情,总是以极端而不理性的方式,贬低、羞辱和否定自己。

莫奈就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曾说:“我的人生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我能做的就只有在消失之前,毁掉我的画。” 就是这么一个天才画家,在自我痛苦的折磨之下毁掉了自己15幅本来要拿去参展的画作。

对于心理健康的人,回答错了而被人哄笑,尴尬下就过去了,或内心中对事情的解释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种自我悦纳式的正面解释和宣导,努力让自己集中到接下来的学习中,痛苦的情绪很快就缓释了;而完美主义者,却拿着丁点错误,死死不肯放过自己。

所以,随后进行的自责和自我打击,是完美主义者的第二层折磨

事实上,水平再高,也常有发挥失常的时候,迈克尔·乔丹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错过了9000个进球,输了近300场比赛,足足有26次彻底辜负了教练和队友的信任,投砸了致胜球,依然不影响他成为公认的史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

就是这两层折磨,让犯错的完美主义者变得偏执,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完美,其实只是为了躲避类似被他人和自己瞧不起的痛苦再次上演。

归根到底,不良的完美主义追求是一种进行自我打击的偏执,是一种自虐的心理倾向,是由疯狂的自责引起的心理疾病。

摒弃完美主义,就是放过自己,对自己所犯的错误,采用阳光和正向的解释,“停止”对自我的打击和否定,只有做错的某件事,就从来没有错误的人

错误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让自己“注意”改正,得出下次避免类似错误的真知灼见,这是错误存在的唯一意义。情绪存在的意义就是促成“行动”,情绪本身不存在任何意义,产生多余的负面情绪只是因为你没有采取行动,而只是沉溺于关注错误本身。

自己犯了错,要听从别人的指点,做错的事可以接受指责和讨论,但内心要抵制针对自身的贬低和攻击,人无完人,学会忽视和不在意(完全不Care)别人的眼光。要有足够的理智去识别对方话中合理性的部分和情绪部分。

完美主义不是行为模式,而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安德鲁·希尔

事实上,牛人会经历更多的错误,因为他们总是在不断尝试,在不断地主动试错中前进和成长;而完美主义者却不惜一切代价逃避犯错,畏缩不前。

完美主义者总是想做到最好,不想丢人现眼,结果只会让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完美主义的最大问题,反而就是无法接近“完美”,完美主义是造成半途而废、拖延的罪魁祸首

我们学习任何技能,在进入熟练阶段之前,都要努力地“挣扎”一段时间,所以需要经过一段外人看上去十分“笨拙”的时期,而完美主义者接受不了自己这种愚笨的感觉,所以他们总是坚持不到做成、做好一件事,或者一再推迟去做一件事。

行动,是治愈一切心理问题的良药。

做事,尤其是去做那些有价值的事,在做事的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完全牵扯到手头所做的具体事情之上,而不是在脑中一遍遍重复上演自己所犯的错误和对不满意的胡思乱想之中。

做有价值的事,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获得感的正向感受,就是一种成长和治愈。

中秋旅游,回来更新。

作者丨哲新,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希望用文字改变自己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