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评书、演义,还是各种戏曲中,杨继业及他的儿子、家眷都是留芳百世的忠臣,被一代代传颂。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为保家卫国,杨门父子浴血疆场,在史册上也应占据重要的一页。
但与杨家将处于同一时期、官职和功劳都高过杨业的潘美,却被列入“奸臣”,受到民间百姓,甚至众多文人的唾骂。

历史上真实的潘美究竟怎样,他为什么被人当做奸臣骂了千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潘美其人。

潘美出生于925年,父亲潘璘,是一位五代时期的高级军官。潘美受到过很好的教育,文武兼备,且生得“美少倜傥”。年轻时,他曾对好友王密说:“汉代终亡,凶臣肆虐,大丈夫不以此立功名、取富贵,可羞也!”(《宋史-潘美列传》)

后来到了后周,与赵匡胤相识后,两人一见如故,赵视潘美为心腹。陈桥兵变时,“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宋史》)潘美是代替赵匡胤返回京城,宣布受禅一事的核心人物,足可以见潘美在赵匡胤心目中的地位。

大宋建国后,潘美立下的首功,便是不远万里里灭掉南汉。

970年九月,潘美率大军先克贺州,再攻韶关,半年之后便打到了广州城下。潘美派人于夜间火烧南汉军营,趁乱发起总攻,获大胜,灭掉南汉并俘获后主刘继兴,得胜还朝。

三年后,潘美再次率师出征,灭掉了南唐。同样,南唐后主李煜及妃嫔、宗室人员悉数被俘,随潘美返回汴京。

接着,潘美受赵光义之命,灭掉了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由于讨伐时受到顽强抵抗,加上赵光义偏听偏信,灭汉后对晋阳的军民进行了疯狂的报复,致使晋阳成为一片废墟。

潘美平生最失败的一战,是和曹彬等北伐辽国。由于东路军曹彬的失利,潘美在雁门一带的西路军受命回撤。大军回撤途中,护军王冼命杨业断后迎敌,因寡不敌众,杨业在陈家沟兵败被俘,后绝食而亡。回朝后,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不久后又得到提升。

991年,潘美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赐“武惠”。

二、从履历来看,潘美一生污点不多,为什么会被严重丑化呢?

(1)首先还是因为晋阳(今太原附近,原城已被这次战争毁掉)之战。

潘美率师进攻北汉时,受到了北汉顽强的抵抗,损兵折将,历经苦战才拿下晋阳。灭掉北汉后,赵光义却没有丝毫的兴奋,相反,他倒是忧心忡忡——晋阳原本千年古城,从这座城里走出来的帝王不计其数,有大唐李渊父子、东魏高欢、隋代杨广、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还有刚刚被灭掉的北汉刘知远。

赵光义深信谶讳,认为晋阳龙头龙尾,有“龙城之兆”,必须铲除掉这条龙脉,才保江山万万年。于是他下诏焚城,让潘美命城中豪民迁往洛阳,平民迁至并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知,平民尚未迁完,宋军便纵火焚城,大火数日不绝,方圆数百里的空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焦尸味道。接着又决汾水、晋水灌城,毁尸灭迹——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已历经一千五百年的古城,就此在历史上被彻底抹掉。

弥漫在晋阳上空的浓烟,随着时间的流逝可以散去。但是,晋阳迁出的遗民心中所遭受的伤痛,却永远也无法抹平。

金代著名的诗人元好问在《过晋阳故城书事》中这样写道: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百余所。 鬼伇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

元好问过晋阳故址时,晋阳焚城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北宋也已灭亡。可他所见所闻,当地百姓对赵光义和潘美惨无人道地毁灭晋阳古城,仍心有余悸,骂声不绝。

诚然,潘美在这场历史悲剧中只是一个配角,他所饰演的不过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但千千万万流离失所的灾民,目睹他们的家园被毁,亲戚故交被活活烧死在晋阳古城,然后灌水灭迹,怎能不对这场灾祸的执行者充满仇恨!

时间久了,由于晋阳移民大都迁居到河南、河北及山西并州一带,所以这些遗民的后代通过口口相传,或者以街头杂说、戏曲的形式,尽可能地对潘美进行抹黑、谩骂,就形成了在广大北方地区,人人都道潘美是“奸臣”的扭曲现象。

(2)再就是,因为被大家熟知的杨家将了。

  •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做为杨家将的领军人物,杨业原来是北汉的一位将领,由于作战勇猛,被北汉人称为“杨无敌”。潘美率领宋军攻克晋阳后,俘获北汉主刘继元,宋太宗便命刘继元劝降杨业。接到汉主的劝降信,杨业北面再拜,痛哭流涕而归顺大宋。

宋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决定以三路大军伐辽,冀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王冼、刘文裕为护军,统率西路军,沿云州、应州一路北上。

  • 正当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取得节节胜利、驻师桑乾河休整时,东路曹彬的部队却与辽军作战惨败,各路军马被迫撤回。

而悲剧,就发生在回撤的途中。

大军回撤到陈家谷口附近时,潘美和监军王冼命杨业率精兵北上,以支援左右翼的兵力,并保护百姓南撤。

当时,辽兵对杨业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打探到杨业出兵谷口,辽军便提前设下埋伏,等杨业军队一到,便佯装败退,一步步把杨业引至埋伏之处。

最后结果,就是各种戏本和评书中所介绍的那样,杨业寡不敌众而被俘,后绝食而死。

那么,本来是正常的战争胜负,为什么偏偏因为这场败仗,让潘美背上黑锅呢?

首先,做为刚刚归顺大宋不久的杨业,在军中根基尚浅,与主将潘美、监军王冼之间既无深厚的私人交情,当然也无什么仇怨。所以,让既熟知战场地形、又了解辽军习性的杨业出师与辽兵作战,这里面不存在任何个人恩怨。

  • 杨业在北汉为将时,由于国土与辽接壤,便常常与辽军作战,他的“杨无敌”的绰号就是在与辽兵打仗时得来的。被辽国人,包括萧太后以下诸人认为是心头大患,早已对他恨之入骨。所以在战场上,宋兵与辽兵交锋时,辽兵偏重于对付杨业,是辽军为了泄愤,与潘美并无关系。

其次,也是主要的原因——被后世诸多的文学作品给误导所至。

尤其是元代徐大焯所著的《烬余录》中,把杨家将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丑化了潘美。

这本书在民间流传很广,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本来杨延昭是杨业长子,杨广是延昭之子,可书中却编造出个”杨六郎”来,并且“杨六郎”有个儿子叫杨宗保,儿媳穆桂英也是巾帼英雄等等。可是,这样荒唐、与历史几乎完全不符的故事,却深入人心,受到广大民众的热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明代,又出现了《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接又有《杨家将通俗演义》等,编的更是离谱:把杨家将说成是大宋第一功臣,自太祖时即保家卫国——殊不知,杨业归顺大宋时,太祖早已归天了。

做为杨业的顶头上司潘美,虽然并非是杨业出兵的指使者(指使者是护军王冼),也不是这次北伐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曹皇后的祖父曹彬),但由于杨业在北汉时已深得民心,潘美灭了北汉才造成杨业降宋,自然也让杨业那些民间的支持者们对潘美产生敌意。更加上晋城惨案的负面影响,潘美便一步步成了千夫所指的“奸臣”了。

也正因如此,让传说中的潘美掩盖了事实中的潘美,也让潘美在百姓中的知名度高过了级别更高的石守信、赵普、曹彬等,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人们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认识,往往就是从一本书、一出戏中接触到,而这些演义或者戏曲为了博人眼球,无不给每个正面人物设置一个对立面,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所以,要想了解历史上的人物,如果靠影视剧和各种演义,往往会误入歧途,造成不辩是非的结果。

客观地说,潘美并非一个完美的历史人物,同古代其他的官员一样,他身上也有许多的局限性。但做为大宋的臣子,他是不折不扣的忠臣。
《宋史》中,潘美排列忠臣第十七,远高于杨业的排名(第三十多位),至于在各种作品中对他的污名,潘美已无法为自己洗清——无中生有、制造离奇是戏曲的魅力之一,但却是历史的大忌。历史人物不可与娱乐人物对号入座,同样,传奇和演义也绝不可当做历史来读。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责编,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