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茹彦

在“松弛感”讨论的热潮下,不变的是对“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追求。

近段时间,网络上掀起一番“松弛感”的广泛讨论,最开始是一位博主旁观一家人出门旅游坐飞机经历了行李全部被退回,但一家人没有任何紧张和生气,重新安排好行李后继续开心聊天的事情。有人说,“足够的松弛感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它的底层逻辑在于‘不匮乏’。”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物质和时间“稀缺感”,似乎大家都在滚滚向前的时代中疲于奔命。对于律师来说,“松弛感”也是稀缺品,每天匆忙穿梭于律所、法院、检察院、顾问单位等地方,虽然我们不追求自由散漫式的“松弛感”,但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何保持“张弛有度”的状态。

01——为什么要保持“张弛有度”

我们都知道,“琴弦绷久了容易断,只有把琴弦调到松紧适中的位置,才会弹出优美的音调”。很多时候,我们律师在工作中都是神经紧绷的状态,不论是涉及当事人人身自由的刑事案件,还是涉及经济纠纷和人身权利的民事案件,都很耗费律师的精力、脑力和时间。律师作为脑力劳动者,我们常常互相调侃要保护好我们的头发。过于饱和的工作量和快速膨胀的物欲不是我们的追求,健康、美丽、有质感的生活才是我们的追求。

任何律师的发展就像禾苗生长一样需要“张弛有度”,不能操之过急的“拔苗助长”,也不能被动的“守株待兔”。律师工作中“张弛有度”的节奏感需要自己去感受、去定义。

02——“张弛有度”是一种精神境界

“张弛有度”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一个演讲中说自己在北大时很自卑,但毕业时对同学们说了一段这样的话:“你们五年能干成的,我干十年;你们十年能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能干成的,我干四十年;如果这辈子我啥也干不成,那我就好好生活,活得比你们都长,一个个把你们都送走。”作为律师的我们不妨学习下企业家这种有张力的韧性和“松弛感”的幽默。

有时候,我们在找“张弛有度”的节奏时行色匆匆,神情严肃,资深律师和青年律师似乎都被业务压力追着跑,业务繁忙的不敢停下来,案源不饱和的焦虑得停不下来。这个时候值得提醒的是,我们需要避免沦为忙碌和焦虑的奴隶。比如最近某律所辞退的清华硕士自杀的消息,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张弛有度”精神力量的重要性。

不管是做什么行业都很考验心态和心智,试着修炼一种迎难而上“张”和怡然自得的“弛”。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政界步步为营,如履薄冰;学术研究的典籍浩如烟海,学海无涯。虽然很多事情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美好,但也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糟糕。有首歌叫《trouble is friend》,它向我们传递了“麻烦是朋友”的一种态度,在律师执业过程中我们也不妨把麻烦当朋友,换一种角度把麻烦当作自我成长和改变的契机。

真正的“松弛感”除了优渥的资源带来的底气之外,背后的自信从容是一种精神境界。比如在律政港剧中我们看到那些为正义雄辩的律师,他们“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精神风貌感染力很强。在律师办案时以问题为导向,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去过多夹杂负面的情绪内耗也是一种淡定。“紧张的忙碌感”或“悠闲的松弛感”不是为了表演给谁看,我们可以选择充实或放松的节奏。

“张弛有度”精神境界中的“度”如何把握,需要我们在专业领域和跨界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智慧。就像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中提到:“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张弛有度”是帮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一种方式。

03——如何保持“张弛有度”

当我们聚精会神办理案件时,需要保持思维的张力,在生活中可以自在松弛。那么如何保持“张弛有度”呢?

首先,察觉身体的信号。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显性意识的冰山之下存在庞大的沉睡的潜意识。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带着觉察去发现自己的节奏,比如过于紧张时可能会头疼,除了医药处理外,我们可以结合情绪调适来达到良好的状态。

其二,健身习惯。我们在写法律文书或思考案件问题时,久坐不动会导致气血不流通,人就容易感觉疲惫,除了“葛优躺”的休息方式之外,也可以试试换上跑鞋体验随风奔跑的自由,或者接触大自然散个步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

其三,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听音乐、看电影、朋友聊天、逛街吃美食、旅行、唱歌、跳舞、打球、冥想、阅读等方式都可以为我们补充能量。

以上几个小方法可供大家参考。另外,生活中多笑一笑也是不错的放松方式,天生的优渥资源可遇不可求,但精神境界可以修炼来达成,追求“张弛有度”让律师实现可持续发展。